首页 都市 玄幻 武侠修真 科幻灵异 历史军事 游戏竞技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终极爆炸

作者:王晋康 分形橙子 等著 字数:12332 更新:2024-05-15 00:54:23

文/王晋康对一个人的了解,也许两年的相处比不上一次长谈。在去特拉维夫的飞机上,以及在特拉维夫的伯塞尔饭店里,一向冷漠寡言的司马完与史林有过一次长谈。这次谈话在史林心中树起了对司马老师深深的敬畏。他有点儿后悔不该向国家安全部告发自己的老师——说告发其实是过分的自责,不大恰当的。史林并没有(主动)告密,而是在国安部相关人员向他了解司马完的近情时,他丝毫没有隐瞒自己对司马完的怀疑。不过他的陈述不带任何个人成见和私利,完全出于对国家对民族的忠诚。对此他没有任何良心上的负担。但在此次长谈后,史林想,也许自己对司马老师的怀疑是完全错误的。这么一位完全醉心于“宇宙闪闪发光的核心机制”的科学家,绝不可能成为敌国的间谍。当然,国安部对司马完的怀疑也有非常过硬的理由。单是他们向史林透露的只言片语,就够可怕的了。史林想来想去,始终无法得出确定的结论。史林来到北方研究所后就分到司马完手下,研究以“核同质异能素”为能源的灵巧型电磁脉冲炸弹,至今已经两年半了。当年史林以优异成绩从北大物理系毕业,可没想到会舍弃“科学之神”而为“战神”效劳。史林一心想做个超一流的理论物理学家,这个志愿从少年时代就深植于他的心中,成了他毕生的追求。初中一年级时他看过一本科普著作《可怕的对称》,作者是美国理论物理学家阿维·热。阿维·热也许算不上一流的科学大师,但绝对是一流的“传教者”,他以生花妙笔传布了对科学之神的虔诚信仰。阿维·热在书中说,宇宙是由一位最高明的设计师设计的,基于简单和统一的规则,基于美和对称性。宇宙的运行规则更像规则简约的围棋,而不像规则复杂的橄榄球。他说,物理学家就像是完全不知道规则的观棋者,经过长时期的观察、思考、摸索、失败,已经敢小小地吹一点儿牛了,已经敢说他们大致猜到了上帝设计宇宙的规则,即破解宇宙的终极定律,或终极公式。这本书强烈地拨动了史林的心弦。他很想由自己来踢出这制胜的一脚。按阿维·热的观点,对宇宙运行规则的研究现在大致到瓜熟蒂落的时候了。那么,如果能由一个中国人来完成宇宙终极理论,倒也不错,算得上有始有终。宇宙诞生的理论,马虎一点儿,可以说是由一位中国人——老子——在两千年前最早提出。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翻译成现代语言就是:宇宙万物是按某种确定的规律生成的,并且是单源的。他还写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正是今天宇宙学家的观点——宇宙从“无”中爆炸出来。真是匪夷所思啊!一个两千年前的老人,在科学几乎尚未启蒙之时,他怎么能有这样的奇想?史林的志向是狂了一点儿,但也不算太离谱。可惜他生不逢时,毕业时,第三次世界大战,或者如后代历史学家命名的“2.5次世界大战”,已经越来越近了。国家正在为战争而全力冲刺,所有的基础研究被暂时束之高阁。史林因此没能去科学院,而是被招聘到了这家一流的武器研究所。对此,史林倒没有什么怨言。在他醉心于宇宙终极理论时,他的精神无疑是属于全人类的。但这个精神得有一个物质载体,而这个肉体是生活在尘世之中,隶属某个特定的国家和民族。既然如此,他就会诚心诚意地履行一个公民的义务。他向国家安全部如实陈述自己对司马老师的怀疑,也正是基于这种义务(社会属性),而不是缘于他的本性(人格属性)。司马完是一位造诣极深的高能物理学家,专攻能破坏信息系统的电磁脉冲炸弹。在此领域,他是中国乃至世界的一流高手。中国已经为这场无法避免的战争做了一些准备。鉴于美国在军事上的绝对优势和中国相对薄弱的军工基础,中国的对策是大力发展不对称战力,比如信息战战力。在这些特定领域,中国已经赶上甚至超过了美国。而在这个领域中执牛耳的司马完,自然是一个国宝级的人物。司马完今年五十岁,小个子,比较瘦,外貌毫不惊人。他的妻子卓君慧个子比丈夫高一些,非常漂亮,高雅雍容,具有大家风范。她今年四十五岁,但保养得很好,只像三十几岁的人。与她交往,有如沐春风的感觉。卓君慧是位一流的脑科学家。现代脑科学大致上有两个分支,一个分支偏重于哲理性,研究神经元如何形成智慧,如何出现自我,或者探讨人类作为观察者能否最终洞悉自身的秘密(不少科学家认为:人类绝不能完全认识自身,从理论上说也不行,因为“自指”就会产生悖逆和不决),等等。另一个分支则偏重实用性,研究如何开发深度智力,加强左右脑联系,增强记忆力,研究老年痴呆症的防治等。两个分支的距离不亚于牛郎星与织女星,但卓君慧在两个分支中都游刃有余,她甚至在脑外科手术中也是一把好刀。他们有一个十九岁的儿子,那小子是他父母的“不肖子”,一个狂热的新嬉皮士,崇尚自由、爱与和平。他很聪明,虽然从不怎么用功,但还是轻松地考进了北大数学系。他与史林是相差五届的系友。这小子在大学里仍不怎么爱学习,只要考试能上六十分,绝不愿在课堂上多待一分钟。司马夫妇对他比较头疼,这算是这个美满家庭中唯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吧!中航的A380起飞了,这是二十年前正式投入运营的超大型客机,双层,标准载客五百五十五人。现在飞机在平流层飞行,非常平稳。透过飞机舷窗能看到很远的云层、连绵的群山,还有在山岭中蜿蜒的长城。他们这次一行三人,司马夫妇和史林。司马完和史林是去以色列两个武器研究所进行例行工作访问。这些年来,他们和以色列同行保持着融洽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越了政治。卓师母则是去特拉维夫的魏茨曼研究所,那儿是世界上脑科学的重镇,有一台运算速度为每秒百万亿次的超大型计算机,专门用于模拟一百四十亿人脑神经原的缔合方式。据说爱因斯坦的大脑现在已经“回归故里”(指他的犹太人族籍而不是他的瑞士国籍),在这个研究所得到精心的研究。卓师母常来这里访问,史林三次来以色列都是和司马老师、卓师母同行。史林走前,国家安全部的洪先生又约见了他。他们这次会见没什么实质性内容,洪先生只是再三告诫他不要露出什么破绽,仍要像过去一样与司马相处。“司马先生是国宝级的人物,对他一定要慎重再慎重。当然,”洪先生转了口气,“也应该时刻竖起耳朵,注意他的行动。如果能洗脱他的嫌疑,无论对他个人还是对国家都是幸事。”洪先生希望在此行中,史林能以适当的借口,始终把司马“罩在视野里”,但前提是不能引起司马的怀疑。史林答应尽量做到。司马夫妇坐在头等舱,史林在普通舱下层,不能时刻把司马完“罩在视野里”,他有点儿担心——也许就在那道帷幕之后,司马完正和某个神秘人物接头?当他正在想办法接近司马完时,卓师母从头等舱出来了,走到史林的座位前,轻声说:“你这会儿没有事吧?老马(她总是这样称呼丈夫)想请你过去,谈一点工作之外的话题。你去吧,咱俩换换座位。”史林过去了。司马完用目光示意史林在卓君慧的座位上坐下,又唤空姐为史林斟上一杯热咖啡。史林忖度着司马老师今天会谈什么“工作之外的话题”。司马完开门见山地问:“听说你有志于理论物理——宇宙学研究?”“对。我搞武器研究是角色反串,是暂时的。战事结束后我肯定会干回本行。”司马完有点儿突兀地问:“你是否相信有宇宙终极定律?”史林谨慎地说:“我想,在地球所在的‘这个’宇宙中,如果它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有限的——这已经是大多数理论物理学家的共识——那么,关于它的理论也就应该有终极。”司马完点点头,说:“还应该加一个条件:如果宇宙确实是外国人所说的——基于简单、质朴和优美的原则建造的。”史林激动地说:“对这一点我绝对相信!但我相信两点:一是宇宙只有一个单一的起源;二是它的自我建构一定天然地遵循一个最简单的规则。有了这两点,就能保证你说的那种质朴和优美。”司马完赞赏地点点头,沉默了一会儿。史林也沉默着,不知道司马完还会谈什么。司马完忽然问:“你的IQ(智商)值是一百六十?”史林不想炫耀自己,有点儿难为情地说:“对,我做过一次测定,一百六十。不过,我不大相信它,至少是不大看重它。”司马完皱着眉头问:“不相信什么?是IQ测定的准确性,还是不相信人的智力有差异?”“我指的是前者。智商测定标准不会是普遍适用的。一个智商为六十的人也可能是个音乐天才。至于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差异,那是绝对存在的,谁说没有差异反倒不可思议。”“IQ的准确与否是小事情,不必管它。关键是——是否承认天才。我就承认自己是天才,在理论物理领域的天才。承认天才并不是为了炫耀,而是认识到自己的责任。老天既然生下爱因斯坦,他就有责任发现相对论,否则他就是失职,是对人类犯了渎职罪。”史林听了一愣。他从来没有听过对爱因斯坦如此“严厉”的评判,或者说是如此深刻的赞美,他觉得很新鲜。从这番话中,他感受到司马完思维的锋利,也多少听出一些偏激。他想,天才大概都这样吧!“我知道你也是个天才。我观察你两年多了。”司马完说得很平静,不是赞赏,而是就事论事,就像说“我知道你的体重是一百六十斤”一样,“也知道你一直没放弃对终极理论的研究,并用业余时间一直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你想由一个中国人来揭开上帝档案柜上的最后一张封条。我没说错吧?”史林感动地默默点头。他没想到司马老师一直在悄悄观察他。对他而言,探索宇宙终极理论已经成了此生的终极目的,这种忠诚已融入他的血液中,今生都不会改变。所以,司马老师的话让他觉得亲切,有一种天涯知己的感觉——不过他马上提醒自己:不要忘了国家安全部的嘱咐,对司马老师时刻都得睁着“第三只眼睛”。“其实我也一直致力于此,大概比你早了二十年吧。你不妨说说近来的思考、进展或者疑难,也许我能对你有所帮助。”司马老师说得很平淡,但透出不事声张的自信。史林思考片刻,说:“我想,要解决终极理论,还得走阿维·热所说的对称性的路子。德国女数学家艾米·诺特尔以极敏锐的灵感,指出在大自然中守恒量必然与某种对称相关,比如她指出:如果物理定律不随时间变化(相对于时间对称),能量就守恒;如果作用量不随空间平移而变化,动量就守恒;如果不随空间旋转而变化,角动量就守恒。司马老师,这些守恒定律我在初中就学过了,但从来没想到它们的对称本质!诺特尔的洞察力是人类智慧的一个极好的例子,简直有如神示,给我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让我敬畏和动情。我对她崇拜得五体投地。”史林说得很动情。司马完没有插话,只是面无表情地点点头。“爱因斯坦非常深刻地理解这一点——上帝对宇宙的设计必定由对称性支配。他能完成相对论,就是因为他善于从浩繁杂乱的实验事实中抽取对称性,比如在那么多有关引力的事实中,他只抽取了最关键的一个守恒量,就是所有物体,不管轻重,不管它是什么元素,都以同样的速度下落。这就导致他发现了一种对称:均匀引力场与某个数值的加速运动完全等效。爱因斯坦称,这对他来说是一次‘非常幸福的思考’,从那之后广义相对论就呼之欲出了。”史林说着说着忽然觉得有点儿不好意思,在司马老师面前说这些无疑是班门弄斧,“这些历史你一定很清楚。我对它们进行回溯,只是想说明,我对终极理论的研究一直是走这条对称性的路子。”司马完微微点头:“我想你的路子不错。有进展吗?”“还没有。引力还是没法进行重整,不能与其他三种力合并到一个公式中。”司马完沉默了一会儿,说:“对称性的路子肯定不会错的,但你是否可以换一个角度?当年爱因斯坦没能完成统一场论,是因为那时弱力和强力还没有被发现。那么,今天物理学界在终极理论上举步维艰,是不是因为仍然有未知力隐藏于时空深处?我相信物质层级不会到夸克和胶子这儿就戛然而止,应该有更深的层级。当然,随着粒子的尺度愈接近普朗克长度(1.6×10-33厘米,夸克是10-21厘米),粒子实体或物质层级就会愈模糊、虚浮,互相粘连,研究它们就会越来越困难,最终干脆不可知。不过,我们并不需要完全了解。门捷列夫也不是在了解所有元素后才建立周期律的。他只推断出元素性质跟重量有关,并呈周期性变化就行了,这是个比较复杂的周期,取决于最外电子层可容纳的电子数。但只要发现这个‘定律之核’,周期律就成功了。”这番见解让史林受到震动。他说:“老师你说得很对,我也相信你所抽提的脉络。不过我一直没能发现有关宇宙力的那个‘核’。只要抓住这个核,终极理论就会在地平线上露头了。”史林企盼地看着司马完。直觉告诉他,也许司马老师手里就握着这把钥匙。不过他同时又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如果司马老师已经有所突破,绝对不会藏在心里而不去发表,更不会在这样的闲聊中轻易披露,要知道,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成功!对这样的成功来说,诺贝尔奖是太轻太轻的奖赏。不会的,司马老师不会握有这把钥匙。不过,他无法排除这种奇怪的感觉——对于宇宙终极真理,司马老师的神情完全是成竹在胸。司马完看着舷窗外的天空,平淡地说:“以往的终极研究都是瞄着把宇宙几种力统一。实际上,力的本质是信使粒子的交换,像光子的交换形成电磁力,引力子的交换形成引力,介子的交换形成弱力等。所以,力的本质就是物质,只不过是换一个说法而已。而物质呢,不过是空间由于能量富集所造成的畸变。这么说吧,力、物质、能量这些都是中间量,是可以撇开的。宇宙的生命史从本质上说只是两个相逆的过程:空间从大褶皱(如黑洞)转换为小褶皱,冒出无数小泡泡,又自发地有序组合;然后,又被自发地抹平。其中,空间形成褶皱是负熵过程(这点不难理解,按质能公式,任何粒子的生成都是能量的富集化);空间被抹平则是熵增。你看,这又是艾米·诺特尔式的一个对应:宇宙运行相对于时间的对称性,对应于空间畸变度的守恒。”他把目光从窗外收回来,看看史林,“你试试吧。沿着这个思路——抛开一切中间量,直接考虑空间的褶皱与抹平——也许能比较容易地得出宇宙的终极公式。”司马完朝史林点点头,结束了谈话,闭目靠在座椅上养神。他已经看见了史林的激动,甚至可以说是狂热。史林感觉到了“幸福的思考”,就像爱因斯坦坐电梯时因胃部下沉而感受到引力与加速度的等效,像麦克斯韦仅用数学方法就推导出电磁波恰恰等于光速,像狄拉克在狄拉克方程的多余解中预言了反粒子……所有的顿悟对科学家来说都是最幸福的,而这次的幸福更是幸福之最,它是真理的终极,是对真理探索的最完美的一次俯冲。史林的目光在燃烧,血液沸腾了。眼前是奇特优美的宇宙图景,是宇宙的生死图像:一个极度畸变的空间,光线被锁闭在内部,无法向外逃逸;连时间也被锁死,永久地停滞在零点零分零秒。然后,它因偶然的量子涨落爆炸了,时间由此开始。空间暴涨,单一的畸变在暴涨中被迅速抹平,但同时转变为无数的微观畸变。在空间撕裂出一个个“小泡泡”,它们就是最初层面的粒子。泡泡以自组织的方式排列组合,形成夸克和胶子,再粘结成轻子、重子、原子、分子、星云、星体、星系。星体在核反应中抛出废料,形成行星,某些行星上的“太初汤”再进行自组织,生成有机物、有机物团聚体、第一个DNA、简单生物等等。这个负熵过程的高级产物之一就是人,是人的智慧和意识……与此同时,随着氢原子聚合,随着恒星向太空倾倒光和热,一只看不见的手又在轻轻抹去物质的褶皱,回归平滑空间。这个熵增过程是在多个层级上进行的;不过,局部的抹平又会导致空间的整体畸变,于是黑洞(奇点)又形成了。空间的畸变和抹平最终构成了宇宙史。史林完全相信,只要抽出这个艾米·诺特尔对称,自己离宇宙终极公式也就不远了。它一定非常简约质朴,像爱因斯坦的质能公式一样优美。一激动,他竟然有些气喘吁吁。这会儿他把国安部洪先生交代的任务完全抛到了脑后。他虔诚地看着司马老师,等他往下说,但司马完似乎已经把话说完了。过了一会儿,史林不得不轻声唤道:“老师!”司马完睁开眼看看他。“老师,你的见解极有启发性。我想,你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了,为什么还没得出最终结果?”司马完淡然地说:“也许是我的才智不够。这也是个悖论吧——要想破解这个最简约的宇宙公式,可能需要超出我这种小天才的超级天才。”史林有些失望,也免不了有些兴奋(带点儿自私的兴奋)——如果司马老师没有完成,那自己还有戏。他沉默了一会儿,说:“可惜,这样的公式即使被破译,恐怕也很难检验。物理学家和玄学家的区别,是物理学家有实验室,而且所做的实验必须具有可重复性。唯独物理学中的宇宙学例外:宇宙学家倒是有一个天然的大实验室——宇宙,但没人能看到实验的终点,更无法把宇宙的时间拨到零点,反复运行,以验证它的可重复性。”“谁说不能验证?只要是真理,就应该得到验证,也必然能验证。”司马完不屑地说,“我知道有类似的论调,说宇宙学是唯一不能验证的科学。不要信它!总有办法验证的,即使不是直接验证,也是很有说服力的间接验证。”史林渴望地看着司马完,依他的感觉,司马老师不但对终极定律成竹在胸,而且对如何验证也早有定论。他真希望老师能把这个“包袱”彻底抖出来。非常不巧,飞机马上要降落了,空姐走出来,让乘客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系好安全带。卓君慧从普通舱回来了,她看出这次谈话对史林的触动很大,因为史林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头等舱,并一直陷在沉思中。地中海的海面在舷窗外闪过,特拉维夫机场的灯光向他们迎来,飞机降落了。他们出了机场,随即坐出租车来到伯塞尔饭店。饭店依海而建,窗户中嵌着地中海的风光,非常美丽;位置又比较适中,离他们要去的三个研究所都不远。前两次史林陪司马老师和师母来时,也下榻在这个饭店。在前两次同行中,史林对司马老师产生过怀疑,因为老师在特拉维夫的行为多少透着些古怪。史林的怀疑不大清晰,只是感觉而已。不过,国家安全部官员的那次到来,把这些怀疑明朗化了,也强化了。所以,即使史林因这次长谈而对司马老师相当敬畏,也不能完全抵消他内心对司马老师的怀疑。从住进伯塞尔饭店起,史林就时刻“竖着耳朵”注意老师的动静。半个月前的一天,北方研究所吕所长(他的军衔是少将,在国内外军工界是一个大人物)让秘书把史林唤到办公室。屋里还坐着一个人,穿便衣,但有明显的军人气质,四方脸不怒而威,打眼一看就是个相当级别的大人物。那人迎上来和史林握手,请他在沙发上落座。吕所长介绍:“这是国家安全部的领导,姓洪,想找你问一些情况,你要全力配合。”吕所长说完就走了,临走还小心地带上门。史林心中免不了忐忑,单看吕所长的态度,就知道今天的谈话一定相当重要。洪先生先和颜悦色地扯了几句家常,问史林哪个学校毕业,来所里几年了,一直跟谁当助手,等等。史林知道这些话只是引子,既然国安部找到自己,自己的情况他一定事先调查清楚了。然后洪先生慢慢把谈话引到了司马完身上。史林谨慎地回答说:他来这儿时间不长,对司马老师非常敬佩,老师专业造诣极深,也非常敬业。不过他们没有多少工作之外的接触,只是应卓师母之邀去赴过两次家宴。洪先生不停地点头,他说这位司马老师可是国宝啊,是列在国家安全部重点保护名单上的。我们的保护是百倍小心,不容出任何差错的,所以想找你来了解一下,看他有没有什么心理或身体上的问题,等等。你不要有什么顾虑,尽可直言不讳。虽然洪先生的话很委婉,但史林也不会听不出话外之音。史林断定,洪先生既然来找他了解司马完,肯定有什么重要原因。他踌躇片刻,觉得对国安部应该实话实说:“我没发现什么问题,只有一点,不知道算不算异常。他在以色列进行工作访问时,总有两三天不见踪影。我陪他去过两次特拉维夫,都是这样。据他说是陪妻子去魏茨曼研究所,那是个综合性的研究所,脑科学研究是强项,所以,卓师母去那里很正常,但司马老师去干什么,我就不清楚了。我原来以为,也许这牵涉到什么秘密工作,是我这样级别的人不该了解的,所以我一直没有打探过。”洪先生听得很认真:“还有什么情况吗?”“没有了。”史林想想又补充道,“我们去特拉维夫的工作访问一般不会超过一星期,所以,单单为了陪妻子而耽误两三天时间,这不符合司马老师的行事风格。”洪先生赞赏地点点头,这才说出来这儿的用意:“谢谢你,小史。我来之前对你做过深入了解,吕所长说你是一个完全可以信赖的年轻人。今天我找你来,有一个重担要交给你。”史林听出了问题的严重性,屏息聆听。“我们对司马先生非常信任、非常器重,他对国家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但在不久前的一次例行体检中,发现他脑中有异物。”史林极为震惊!他瞪大眼睛看着洪先生。对方点点头,肯定地说:“没错,确定有异物,是在头部正上方,穿透头盖骨,向下延伸到胼胝体。异物的材质看来是某种芯片,或其他电子元件,我们还没机会确认。”史林张口结舌。说震惊是太轻了,完全是惊骇欲绝。有异物!在一个国宝级的武器科学家脑中!在战争阴云越来越浓的特殊时刻!他觉得,洪先生宣布的事实,就像是阴河里的水,漫地而来,让他不寒而栗。他说:“你是说他被……”“对,我们担心他被别人控制,被敌人控制,在他本人并不知情的情况下。所以……”洪先生摇摇头,没把这句话说完。史林下意识地轻轻摇头。这事太不可思议了,他实在不愿相信。他想劝洪先生再去认真复核,不要搞错。当然,他知道这个想法太幼稚。对一个国宝级的人物,来人又是国安部的重要官员,肯定不会贸然行事的。但……脑中有异物!受人控制!这实在太诡异。洪先生问:“你是否知道,司马先生在魏茨曼研究所接触的是什么人?”“不清楚,他从不在我面前谈论那边的事,卓师母也不谈。”“那么,司马先生的行为是否有异常?比如偶然的动作僵硬、表情怔忡、无名烦躁等等。如果他真受到外来力量的控制,应该会表现出一些异常的。”史林认真回忆了一会儿,摇摇头:“没有,从来没发现过。”“那好吧,今天就谈到这儿,以后请你注意观察,但不要紧张,不要在他面前露出什么迹象。现在,既然知道司马脑中有异物,那么一切都已在控制之中了,不会出大娄子。”洪先生说得轻描淡写,但史林清楚,这些安慰恐怕言不由衷。史林突然问:“你说是在对他进行例行体检时发现的,那么上一次体检是在什么时候?”洪先生看看史林,心想这年轻人确实思维敏捷,糊弄不住的。他叹口气:“是去年二月十号。你说得对,这个异物可能是去年二月十号以后就植入了,而我们到今年二月才发现。如果是那样,他就有近一年的时间处于我们的控制之外。如果真的……能泄露的军事机密也该泄露完了。”他摇摇头,“不管怎样,我们要尽快查个水落石出,这也是对他本人负责。”到达特拉维夫后,他们三人照例访问了以色列军事技术公司(IMI),第二天又访问了迪莫纳核研究所。访问中明显感到战争阴云的影响。以色列同行们虽然还是谈笑自若,但能看出他们内心深处的疏远和提防。毕竟以色列一直是美国的忠实盟国,在即将来临的战争中,以色列不一定会直接参战,但至少是倾向于“自家大哥”的。卓师母这两天一直陪着他们,她的美貌高雅、雍容大度是有效的润滑剂,让双方已经生涩的交往变得融洽了一些。那些研究杀人武器的男人都愿意和她交谈。但史林却心情复杂。在和国安部洪先生的那次谈话中,有一点洪先生避而不提,史林当时也没想到。但随后他想到了,那就是:卓师母是否知道丈夫脑袋中的异物。作为夫妻,终日耳鬓厮磨、同床共枕,她应该能发现丈夫脑袋上的异常吧?如果知道——她在其中扮演着什么角色?是同谋还是包庇犯?如果不知道——与她同床共枕的男人竟然是个受他人控制的“机器人”,而她却一无所知?史林对师母很尊敬,无论哪种情况,史林都觉得恐怖,并且为她感到心痛。第三天正好是犹太新年,即逾越节,司马夫妇的一位老朋友,IMI一位高层主管胡沃德·卡斯皮邀三人去他的私人农场玩。卡斯皮二十年前曾任以色列军工司司长,是一个公认的亲华派。在这样一个相对微妙的时刻,这种邀请显然不是纯粹的私谊。四人乘坐卡斯皮的大奔出城。他的私人农场相当远,已经接近加沙了。快中午时到达农场,卡斯皮夫人已经准备好了饭菜,她笑着说:“欢迎来到我的农场。能在逾越节招待尊贵的客人,我非常高兴。”餐桌上堆着烤羊肉、苦菜和未发酵的面包,这是逾越节的传统食品,是为了纪念当年犹太民族逃离埃及的历史。午饭中大家有意识地“不谈国事”,高高兴兴地闲聊着。饭后,卡斯皮带客人们参观了他的农场,随后他领客人回到客厅,他夫人斟上咖啡后就退出去了。客人们知道,真正的谈话就要开始了。卡斯皮脸色凝重地说:“恐怕咱们之间的交往不得不中断了。原因你们都知道的:战争。美国的压力。关于战争的正义性我不想多说,各国政治家都有非常雄辩的诠释,但我想倒不如用一个浅显的比喻更为实在。这是一场资源之战,就像一群海豹争夺唯一的可以换气的冰窟窿。先来的海豹要求维持旧有秩序,后来的说,你们占了这么久,轮也该轮到我们了!谁对?可能后来者的要求多一些正义,但考虑到换气口对先来者同样生死攸关,他们的强占也是可以原谅的。尤其是,如果换气口太小而海豹个数太多,即使达成完全公平的分配办法,也不能保证所有海豹的最基本需求,那就只有靠战争来解决了。如果你们最终走进战争,那是为了自己民族的生存,我敬重你们,至少是理解你们的。”司马完说:“谢谢。战争确非我们所愿,甚至当一个武器科学家也违反我的本性。我总忘不了美国科学家班布里奇的话。他在参与完成了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爆炸后,痛心疾首地对奥本海默说:‘现在,我们都是罪人了!’”他摇摇头,“可是,总得有人干这种事。”卡斯皮用力点点头,重复道:“我能够理解,非常理解,甚至在道义上对你们的同情更多一些。但战争一旦爆发,以色列势必站在另一方。你们知道的,多年的政治同盟,以色列人对美国的感恩心理。而且,即使没有这些因素,”他盯着司马完,加重语气说,“我们也不能把宝押在注定失败的一方。”这句话非常刺耳,史林有倒噎一口气的感觉——看看司马完夫妇,他们依然神色不为所动。司马完平静地说:“看来你已经预判到了战争的输赢。”卡斯皮的话毫不留情:“我知道这些话很不中听,但我还是要说,作为朋友我不得不说。这些年中国国力大增,按GDP(以平价购买力计算)来说已经是世界第一经济体了。但你们的军事力量大大滞后。当然,你们也大力发展了不对称战法,在某些领域,比如你主持的电磁脉冲武器就不亚于美国。但这改变不了整体的劣势。我曾接触过一些中国军方人士,他们说,中国十四亿民众和广袤的国土,足以让任何侵略者深陷战争的泥沼。我绝对相信这一点,但问题是美国军方也绝对相信这一点!经历了多次局部战争后,他们变得足够精明。所以,我估计,这次战争不会以占领土地和消灭有生力量为主,而是通过远程绞杀战和精确点穴战,重点破坏你们的石油运输、电力、通信、交通等设施,直到中国经济被慢慢扼死。这不是第三次世界大战,是2.5次世界大战。”这是史林第一次听到这个名词,后来它成了历史学家公认的名称,虽然并不是卡斯皮所说的理由。司马夫妇沉默着,不做任何表态,但听得很用心。卡斯皮继续说:“坦率地讲,你们大力发展的不对称战法恐怕难以奏效。关键是在这些领域你们也并不占绝对优势,因而改变不了你们的整体劣势。据我估计,战争中真正能实现的,反倒是对方的不对称战法,即在信息战、地面战、岸基海战等你们有均势或优势的领域,对方将只使用远洋打击力量、空中力量和天基打击力量等你们处于绝对劣势的领域,实行远程绞杀和精确点穴。你们对这种战法将毫无办法。”司马完平静地听着,点点头:“你的分析很精辟。”“一定要避免这场战争!请务必把我的话转达给贵国的高层。我算不上虔诚的和平主义者,以色列是从血与火中建立起来的,我们不会迂腐到反对一切战争,但至少要避免必败的战争。说句我不该说的话吧,即使这场战争实在不可避免,也要尽量推迟。推迟十年、二十年,那才符合你们的利益。”“谢谢你的诤言。我会转达的。”卡斯皮摇摇头:“你刚才说到班布里奇的自责,使我想起俄国和美国两大枪族的鼻祖——卡拉什尼科夫和斯通纳。两人七十多岁时在美国第一次会面,见面时说:我们都是罪人,上帝的两群子孙拿着我俩发明的武器互相残杀。”司马完叹息着,重复道:“武器科学家就像是令人憎厌的行刑手,偏偏又是社会不可或缺的。不过,现在不少国家已经进步了,废除了死刑,也不需要行刑手了。但愿有一天不再需要武器科学家。咱们等着那一天吧。”私人访问结束后,卡斯皮把他们三人送回了特拉维夫。三个中国人很清楚,卡斯皮实际上是按照以色列政府授意,向他们宣布了非正式的断交。当然,以色列政府是为了自己的国家利益,虽然断交但做得很有人情味,也很义气。回到伯塞尔饭店后,史林心情相当抑郁。他太年轻了,虽然对双方的军力有基本的了解,但难免被偏见蒙蔽。现在,卡斯皮为他们指出了一座阴森森的冰山,它横亘在必走的航线上,正缓慢地、不可阻挡地向这边逼近。它是真实的威胁,不是海市蜃楼。没有任何办法可以躲开它。史林也注意观察着司马夫妇的反应。不知道他们内心如何,至少表面上相当平静。也许他们对卡斯皮的谈话内容并不意外,他们早就认识到形势的严峻。晚上洗浴后,史林来到司马夫妇住的套房,卓君慧洗浴过后正在内室梳妆,冲着外边大声说:是小史吗?你先和老马聊,我马上就出来。司马完向史林点点头,仍自顾翻阅犹太教的《塔木德》法典。法典是英文版的,以色列的饭店中经常放有犹太教的典籍,以供客人们翻阅或带走。司马完的翻阅显得心不在焉,史林想,原来他并非心静如水啊。史林坐下来,不服气地说:“司马老师,今天卡斯皮说得未免太武断了。”司马完淡淡地说:“一家之言罢了。不过,他的分析确实很有见地。”“那我们怎么办?”“尽人事,听天命吧。”这个表态未免过于消极。史林心里不太舒服,他沉默着。这会儿卓师母走出来说:“明天咱们到魏茨曼研究所去,这恐怕是战前最后一次了。小史,明天你也去。”史林非常意外,因为过去两次陪司马夫妇来以色列,他们从不提让史林去那个研究所,甚至在闲谈中也从不提它。史林一直有一种感觉:司马夫妇总是小心地捂着那边的一切。今天的变化未免有些太突然。他看看司马完,后者点头认可。卓君慧对丈夫说:“你也去洗浴吧,洗完早点休息,要连着绞两三天脑汁呢!”司马完嗯了一声,起身去了卫生间。史林有点儿纳闷:她所说的“绞两三天脑汁”是什么意思?按说,在魏茨曼研究所应该是卓师母去绞脑汁吧?那是她的本职工作。卓师母坐到沙发上,和史林聊了一会儿。电话响了,她去接了电话,听见她声音柔柔地说了很久,最后说:“去吧,我和你爸都尊重你的决定。”等卓师母放下电话走过来,史林发现她神情有些黯然。“儿子的电话。”卓师母说,“军队在大学征兵,他办了休学,参军了。他说,中国之大,已经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了。他很多同学都参军了。”史林在老师家里见过这位晚五届的系友,印象不是太佳。但他没想到,这个表面上玩世不恭的小伙子原来是性情中人,一个热血青年。他钦佩地说:“师母,他是好样的。如果我不是在搞武器,也会报名参军的。”卓师母叹了口气,说:“我和他爸爸都支持他的决定。当然,担心是免不了的,他年纪太小。”“他到什么部队?”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39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