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你!周瑜气笑了:这就是诸葛亮挑选的人?这简直是眼瞎啊。怕不是,诸葛亮给他的锦囊,只是告诉他让谁负责统领大军,然而杨仪假借遗令,把自己弄了上去。否则,周瑜实在是想不明白,诸葛亮为何要挑选这么一个人。【鲁肃】:不懂得谦逊之人,要么是有真本事,要么不过本事平平,但却不知道天高地厚。老好人鲁肃都忍不住惊讶,这杨仪,说话倒是挺刁钻的。但是本事嘛,他鲁肃倒是还没有看到。【吕蒙】:就好像那祢衡一样。【杨仪】:那是你们有眼无珠。【曹丕】:对对对,他们有眼无珠,只有村夫有眼珠。却说杨仪率军回汉中,魏延轻装简行,跑到了前面拦住了杨仪大军。杨仪恼怒,立刻上表刘禅,言魏延要造反。魏延同样如此。刘禅在成都,心中本就难安。李福率先到来,带来诸葛亮病亡的消息,并将诸葛亮的遗言遗表一一道出。然而没多久。杨仪的使者到来,言魏延造反。不多时,魏延的使者到来,言杨仪造反。刘禅有些懵,但他也知道,有一点儿,必然是魏延做错了。“魏延乃勇将,为何烧毁栈道?”因为事情闹的太大,就连吴太后吴苋都被惊动了。吴苋看完双方的上表,又得知诸葛亮的遗表后,便道:“本宫曾听先帝提过,丞相言魏延脑后有反骨,多次想要杀了魏延,魏延因此和丞相不和,先帝觉得魏延有勇有谋,可堪一用,救下魏延,并任命魏延为汉中太守。”“今,魏延奏杨仪造反,但其火烧栈道,不可轻信。”本来,按照吴苋的想法,其实魏延才更可信一些。因为魏延是刘备亲点的汉中太守,军政一手抓的封疆大吏。连结义兄弟张飞都被比下去了,若是不能信任,刘备怎么可能给魏延这么大的自主权。但是魏延火烧栈道一事,也让吴苋想起,魏延反骨之事。身为太后,又对魏延不甚了解,她自然不可能像刘备那样偏袒魏延。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刘禅闻言点头。这件事知道的人不多,基本上都已经去世了。“杨仪是文人,丞相委以长史之任,其人可用,但丞相也在表中提到,杨仪性格上有缺陷,如果听魏延的一面之词,杨仪必然率军投魏,此事当谨慎考虑。”吴苋更担心的是,杨仪。杨仪才是现在那个手握军权之人。即使魏延没有造反,她也只能偏袒杨仪。因为杨仪没有领兵的才能,不可能打下蜀地,但是魏延可以。其次,杨仪可能投魏。若杨仪率军投魏,那就算将魏延提拔起来,也不可能挡得住魏国了。对军中大多数将士来说,投魏也没有什么。虽然他们的家人在蜀地,可失去了三十万大军的蜀地,司马懿轻而易举就能拿下来。他们也不必担心无法回家。“卿等以为如何?”吴苋看向下方的大臣,尤其是蒋琬,董允这些在诸葛亮的遗表中提到的人。“陛下,太后,杨仪虽性急,但与丞相办事多时,丞相定然了解其为人,才将大权托付给杨仪,臣愿保杨仪,但不敢保魏延。”蒋琬同样是诸葛亮提拔,对于杨仪,他也大多是从诸葛亮口中得知。而杨仪,一向在诸葛亮面前谨小慎微唯命是从,导致诸葛亮对杨仪印象比魏延好太多。出于对诸葛亮的信任,蒋琬自然愿保杨仪。魏延孤傲,加上常年在汉中,朝中文武,也只有早些年病逝的赵云和魏延关系不错。奈何赵云不在,刘禅便选择了相信杨仪,让董允假节释劝,如果可以,当然是劝双方回到成都后,再调查二人的情况。但...“魏延,丞相生前待你不薄,你为什么要造反!”董允尚未到达,南郑前线已经矛盾爆发。“伯约,这不干你的事,快去叫杨仪出来,我要和他说话!”魏延没有正面理会姜维,他的目的只有杨仪。蜀军中杨仪见事情已经不可收拾,打开了一个锦囊:假使魏延反叛,可让其大喊:谁敢杀我,届时,自有人斩杀魏延。【周瑜】:滋滋滋,刚刚某人不是说,让魏延断后是诸葛亮的主意吗?(魏延的死诸葛亮不背锅,魏延的性格是个大问题,但杨仪也不是什么好人,全部背锅得了。)【杨仪】:这...哼,你怎么知道,在军营中的时候,是不是诸葛亮口述于我?马岱在军营的时候,诸葛亮便在他耳边说话,想来应该是让他潜伏在魏延身边。杨仪很快就为自己找好了借口。毕竟,他们并没有听到诸葛亮的密语。【周瑜】:是吗?我倒是觉得,你在公报私仇。【杨仪】:我杨仪岂是那样小气的人?【荀彧】:看着像。就这性格,便是武将,也会带来麻烦。一个这样性格的文臣,荀彧不觉得杨仪能做好事情。【杨仪】:你!【蔡瑁】:奇了怪了,你真的是杨仪吗?怎么感觉那个和魏延作对的,不是你。蔡瑁有些摸不着头脑,他记得杨仪是一个做事认真,谨小慎微的人,怎么感觉和现在的人完全不一样。【杨仪】:当然,蔡瑁大人,肯定是我啊。蒋琬都愿意替我担保,这肯定是诸葛亮留下的计策啊。【蔡瑁】:我不晓得,看结局再说。蔡瑁留了一个心眼,他需要调查一下具体情况。一向在自己面前谦逊恭顺的杨仪今天怎么这么莽?不会又是一个苟安吧?【杨仪】:...“哼!魏延!”杨仪看过锦囊,心中大定来到军前,“丞相早就料到你会谋反,现在你若有胆量大喊三声,谁敢杀我,我就服你是大丈夫,把大军交给你!”“呵呵呵,假如丞相活着,我还怕他三分,现在他都死了,我还怕谁?”魏延听后,忍不住大笑。“别说是连叫三声,就是三万声,也不是问题!”“那你倒是喊啊。”“嗯?”魏延心中略有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