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旁的村民将家中仅有的老母鸡杀掉,做得香喷喷的饭菜,却每一个士兵看上一眼,狼吞虎咽的吞下手中的食物。“将军,这是小民的一番心意,各位军爷都累了正好补充一下体力。”一个老汉跟着尉迟恭身后一脸真诚道。“老大爷!这我们可不能收,我们是有规定的。”尉迟恭笑着拒绝道,自己同样拿一份伙头兵的食物,吃了起来,没有搞任何特殊。“真是仁义之师呀!”老汉热泪盈眶的喃喃道。“李恪也抓起一个馒头,找了一个角落坐下,用力的吞咽着,哪怕是他平时吃惯了锦衣玉食,而此刻却吃的很香甜。“碰!”四个满是泥浆的士兵坐在了李恪的身旁,不顾满身的泥浆,大口的吞咽着手中的馒头。“柴哲威!”李恪愣是看了三秒钟才认出来自己左边的家伙是那个爱干净爱显摆的柴哲威。李恪连忙看向旁边三人,果然是程处亮和秦怀玉这两个家伙,还有一个是尉迟环这厮。“你们几个怎么都在左武卫?”李恪吃惊的问道。“三哥你不知道,不光是我们,长安城所有的十五岁以上将门子弟都被征兆赈灾。”秦怀玉嘴里含着馒头支支吾吾的说道。“不错,就该如此,我们这些将门子弟也是靠百姓的赋税养活,现在百姓有难,我们就应该冲在抗旱的第一现场…”李恪微笑道“三哥,所言极是!”三人猛然点头,因为尉迟环的关系,他们四人直接跟随左武卫第一批出来赈灾,但他们心甘情愿、毫无怨言。四人快速的吃完,头也不回的又去打井了,每对士兵分得的打井数目一样,他们四人虽然强壮,但是论力气还是比不上左武卫这些百练精兵,已经落后很多了,得赶紧赶进度。其他的士兵也是一样,一旦吃完立即又投入紧张的打井工作之中,没有人喊累,也没有人偷奸耍滑,因为所有人都知道早一刻钟打好井,旱灾就能早一刻钟渡过。同样的场景出现在关中的每一片土地上,一队队官兵放下手中的武器,脱下盔甲,不求回报的疯狂帮助村民打井。而且不吃百姓一口食物,夜晚就裹着行军被就地休息,不占一片民宅。十六卫的士兵除了两卫留在长安以防意外之外,其余十四卫遍布关中各地,每到一处,就回留下一口口深井。随着时间的推移,旱地上的井也越来越多。十口百口!万口…每一个井口都代表着旱灾危机已经解除,关中的旱情很快得到了控制。作为一个文韬武略的皇帝,在如此情况下,如果他李世民没有任何动作,那他也配不上千古一帝这个称号。在他的示意下,“唐”和“百骑”这两大情报组织的人员,全都化成老百姓,到处宣扬李世民的爱民之举。“千古名君呀!”“圣君降世啊!”“浇水不忘打井人!”在赞美李世民的同时,也没放弃歌颂全体官兵的英雄事迹。有的官兵奋战两昼夜,累到在地;有的官兵正好分配到自己村庄,坚持将自家田地排到最后,优先给其他村民抗旱,再大灾面前,人性的光辉显现,一个个英雄事迹震撼人心。以前的百姓对官兵的印象并不好,匪过如梳兵过如篦就是形容官兵最恶毒的词语,但是十六卫官兵完全颠覆了关中百姓之前对官兵以往的印象。不吃不拿,不卡不要,累了席地而卧,不扰民,全力赈灾,不得不说李世民的确是一个天生的政治家,李恪稍微一点拨,李世民瞬间就领会了其中的精髓,而且做得更好。“仁义之师呀!”无数关中百姓感恩戴德,这样的官兵从来没有华夏这片土地上出现,以前关中百姓都说好男不当兵,但是现在李恪相信,只要是振臂一呼,积极参军的关中子弟可以从,咸阳排到长安城去。李世民的威望瞬间达到最顶峰,此时此刻,关中百姓再也不记得李世民杀兄囚父的黑历史,他们只知道在他们危难关头,李世民拯救了他们,谁要是敢再黑李世民,这些人二话不说就上前语气拼命。心情大好的李世民找到无所事事的李恪,又开始了微服私访。“浇水不忘打井人!这条标语说得好!”万年县外的田地上,李世民看着百姓自发插在地上的红布标语,再看看满上遍野的打井士兵,听着百姓感恩戴德的感激声,露出享受的表情。“这都是父皇英明,心系百姓,这是我大唐百姓之福气。”李恪跟在身后拍着马屁道。李世民自得的一笑,这次抗灾尽收关中百姓之心,让李世民长久以来的心病一扫而空,他的皇位得来不正,所以他拼命地想要做的更好,证明自己当皇帝才是大唐最好的选择。所以他勤勤恳恳、虚怀纳谏,北击突厥,开疆扩土,努力成为一个明君证明自己当初的决定是正确的。抗旱之场政治秀,让他再一次证明了自己,让那些阴暗中的小人闭上嘴巴。“陛下!”尉迟恭匆匆赶来行礼道。“敬德!百姓的旱情可曾得到控制!”李世民问道。“陛下放心,末将到万年县也有三天了,可以保证每户百姓至少打了三口井,足够保住六亩田地。”程咬金保证道。李世民制定的抗旱政策很简单,那就是无论你是高门世家还是小门小户,都一视同仁,轮流打井。哪怕你的土地再多,也只能等下一轮打井轮到你再说。这样一来最大程度的保证了小户百姓的利益。这样一来那些土地多的地主就不满意了,可惜并没有什么用,那些官兵根本不听你的,想要自己打井连个铁匠都找不到,都被朝廷征用了,只能干瞪眼。李世民满意的点了点头,六亩田地的庄稼丰收,足够一家老小渡过这场旱灾,至于那些地主们本身抵抗旱灾的能力就强,一部分水田早已经浇灌,再不济不还是有五六亩田地保本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