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他也让丞相潘峰来负责和大齐联络出兵的事情了。待林轩来到济州时,安陵也是退守到了济州。当安陵听说林轩亲率兵马来到济州时,心里五味杂陈,好像解脱了,又有些无奈。但不管怎么样,现在林轩来了,他是必须要去参见的。“臣参见皇上”。等安陵来到了府衙林轩所在的房间后,对其行礼道。“大将军请坐”。见来人是安陵,林轩并没有着急询问战况,而是对着安陵示意道。如此举动却是让安陵有些慌乱,他不知道这时的林轩在想些什么。“臣有罪,还请皇上恕罪”。“现在不是追究责任的时候,我们应该考虑怎样退敌才是”。见安陵主动认罪,林轩直接举手示意道。对于林轩的说词,安陵表示感谢之后便找了一个座位坐了下来。“以眼下的情况,不知大将军有何对策”?看着坐下来的安陵,林轩知道,他内心里的恐惧已经慢慢散去了,故而询问道。“想必皇上已经知道了,大秦和我大晋之间依旧存在着巨大的差距”。面对林轩的询问,安陵看了一眼林轩之后试探性的回应道。安陵这样说,也是有他的用意的。一旦林轩认可了他的说词,那么他此次兵败,就可以归结于国力,而不是他战术的失误了。当然,就此次安陵兵败的原因,有国力的原因,也有战术失误的原因。要不是大晋国力不济,就不会为了秋收,不会和秦军对抗了一年之后发生感觉到了力不从心。就不会担心他们的四十万兵马被秦军给吃掉了。面对秦军的突然攻击,如果国力强大,就可以不断的派兵前来了。而不是想着大军撤退,以各地的城池为依托坚守,又可以秋收,用这个一举两得的办法。要说安陵没有责任,那也是掩耳盗铃的事情。即便是敌军强大,在撤退的时候也应该做出合理的部署。最起码的,一旦他们的撤退被秦军发现之后,该如何应对是必须有安排和部署的。然而安陵却是没有的。在安陵撤兵的计划当中,对于撤兵,仅仅采取了掩人耳目的办法。想着秦军发现不了他们的计划。可是他们是有四十万大军的。面对四十万大军的行动,要想不为人知,是何等的困难。这一点是安陵一厢情愿了。再者,当秦军发现了他们的撤兵计划之后,晋军是没有组织有效的抵抗的。而是一味的章他们的目的地奔逃。如此一来,结果显而易见,而事实确实一时这样的。“大将军继续说”。听安陵说了个开头后,没有了下文,林轩追问道。“皇上,眼下臣觉得对于大秦,可以以城池为依托,逐渐消耗他们的兵力,物力”。“于国内,军队所屯之粮必须抢收,以免和大秦持续打下去我朝粮草不足”。“于外,应当联合大齐和蛮族,共同对于大秦用兵,以缓解我大晋的压力”。听了安陵的建议之后,林轩若有所思。随即也是让安陵下去休息了。就安陵所说的内容,也是他和丞相潘峰所说的举措。现在在安陵这个大将军这儿没有一点儿新东西。要知道他和潘峰并不懂军事,对于用兵,安陵应该是专业的。应该在内心里是有退兵举措的。然而却是没有的。这个时候他知道,不能依赖于他这个大将军了,应该想其他的办法了,可一时半会儿他也没有很好的办法。而在济州城外,这个时候云凡也是率领来到了济州城下。他也是一路追赶着安陵来到这里的。然而当他来到济州时,却是得到了一个让他难以相信的信息。大晋皇帝林轩居然亲自领兵来到了济州。而且还带来了二十万兵马,如此一来,他知道,济州城就不好打了。“皇上,让末将来领教一下这大晋皇帝的风采吧”。听了唐眼带来的消息后,朱强迫不及待的请战道。“先不着急,现在有了林轩,济州城守军士气大增,况且我军在兵力上也不占优势”。“如果我们现在对济州城用兵,伤亡过大,能不能拿的下还不一定了”。听了云凡的说词之后,朱强也明白,就现在的情况,却是不应该急于攻城的。“皇上,那我们总不能一直这样等着吧”?虽说现在用兵济州不合兵法,但是朱强还是不甘心的询问道。“当然不是”。对于朱强的说词,云凡微笑着回应之后,把目光转向了唐眼道:“唐大人,给其他几路兵马传令,让他们加快步伐,围攻济州”。说完,唐眼便行礼离开了。听了云凡的部署之后,朱强不由的钦佩了起来。这一招好呀。他们不用一兵一卒,既牵制了敌军的兵力,又为其他各路兵马赢得了时间,可谓是一箭双雕了。这样想着,朱强再次和云凡行礼道:“皇上,此举甚妙,是末将唐突了”。“朱将军言过了,将有死战之心,才能攻必克,战必胜,这是我秦军的优良传统”。“将军无过,只不过眼下有有利于我秦军的,更好的作战方案而已”。云凡这样说着,随后在营帐当中传出来了胜利般的欢声笑语。伴随着云凡旨意的传出,其他四路兵马也是加快了攻城略地的步伐,以策应云凡在济州的部署。一连好几天,云凡都没有对济州城发起攻击。这让安陵再次没了底。便来到林轩跟前行礼道:“皇上,臣听说现在在我济州城下的可是大秦皇上云凡”。“自从他来到这儿后一直没有对我济州发起攻击,臣想这一方面是迫于皇上的圣威”。“另一方面怕是会有什么图谋,还请皇上早做定夺才是”。连续这一年当中安陵对于云凡的了解,此次安陵来到林轩跟前建议道。“他大秦一路走来,已经攻占了我们这么多的城池,即便是粮草能够正常供给,难道他的军士不需要休息吗”?“再者,我皇自打起兵以来,逢战必胜,何惧他云凡”。对此,一个林轩的随从官员对着安陵反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