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当蛮族军士来到峡谷中时,一个个手持盾牌,全部拿着马刀,并不像是要搬运石头的样子。而那些蛮族军士手拿盾牌之后,他们的弓箭手就对蛮族军士造成不了多大的伤亡了。“莫不是蛮族想要强行翻过去”?看到蛮族军士的装备后,朱强感觉到了一种不好的感觉,故而念叨道。而事实证明朱强的猜测猜对了,金乌派出来的这支兵马正是准备翻过去,想要占领峡谷的兵马。“派人去告诉吴才,让他们做好准备,有蛮族军士朝他们而来了”。得到朱强吩咐的一个军士便领命而去了。“将军,那我们该做点什么呢”?“我们当然也不能让他们就这么轻易的翻过去”。“你,带人向乱世那里抛一些杂草,未干的树枝,这会儿正好是西北风,这么冷的天,给他们取取暖”。“另外让将士们也别闲着,什么石头,木棒,都给我招呼”。几个将领接到朱强的军令后就行礼离开了。紧接着,在秦军准备在峡谷中点火的时候,金乌的第二队兵马也出发了。再看看这一队兵马,他们的手里除了盾牌,并没有其他的东西。对此,朱强知道,这才是过来搬石头的了。对于这些人,他绝对不能放过,现在想要疏通道路,那也得付出一些代价才行。另一边,在上谷城下。自打赵海的那两个投石器加入战场后,慢慢的,秦军就占据了优势。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会儿的赵海手里已经有四辆投石器了。他们只携带了四辆。这也是他们的最大携带能力了。“按照这个速度打下去,用不了两天,我们就可以攻破哲台大营了”。看着两军交战的情况,秦瑞乐呵呵的笑说道。“是呀,这次多亏了赵将军”。“如果不是赵将军,我们队伍蛮族军士的弓箭营,确实有些棘手”。就当秦瑞和一个军士说话之际,一个军士来到秦瑞跟前汇报道:“报将军,前来援助哲台的蛮族兵马已经和我军在雁**山展开了战斗”。“蛮族来了多少援兵”?听到那军士的汇报后,秦瑞立马询问道。“看见头,看不到尾,不知道蛮族派出来了多少兵马”。说完,那军士就行礼离开了。听到那军士的汇报,秦瑞却是有些无语了。什么叫看到头,看不到尾。不就是蛮族也鲲派出来的兵马多吗。再多,他不也得有个数吗。当然,秦瑞他没有跟随云凡去征讨大晋,他不知道大规模行军的壮观景象。要不然,就凭那军士的这一句话,就能让秦瑞吃一斤的。“看来也鲲派出来了不少兵马,我们这边的抓紧了,怕是朱将军那边坚持不了多长时间了”。“嗯,确实如此”。“传令下去,三路兵马不计伤亡,强攻哲台大营”。“我们不能因为这几万兵马而损失了朱强他们”。随着秦瑞的一声令下,黄破,周望,宋廉三人相继得到了秦瑞的军令。现在在他们看来,这是一场必胜的战斗,他们也不理解为什么秦瑞突然之间下达了这个命令。但既然秦瑞下达了这个命令,他们就得无条件尊敬二行了。因为他们不知道雁**山那边朱强已经和蛮族也鲲派来的援兵厮杀在了一起了。这边东西北三路兵马同时加紧了攻势的情况,很快就传到了哲台的大帐内。“你是说秦军刚才三路兵马都加紧了攻势”。得到消息的哲台再次确认道。在他看来,这是一个好消息,也是一个坏消息。好消息是因为秦军加紧了攻势,也就意味着也鲲那边已经发兵了。而也鲲的大军已经和雁**山的秦军厮杀在了一起了。坏消息就是秦军加紧了攻势之后他不知道他还能坚持多久。本来哲台对于坚守待援还是很有信心的。可当赵海拿出了投石器的时候,他的心里就有些没底了。但更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赵海不但随身去携带了投石器,还随身携带了瓷罐。有了投石器和瓷罐的配合后,哲台引以为傲的弓箭营就失去了作用。不管怎么说,弓箭的射程都比不上投石器。总不能让弓箭手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吧。现在很明显,秦军的主攻方向在西大营。因为在这边不但有弓箭营,还有投石器。而东大营和北大营都没有投石器和弓箭营。现在他已经把两万预备队都配上去了,可已然没有办法扭转战局。如果他在把弓箭营给调走,那么西大营就更没有坚守的可能了。“现在就看我们的韧性强还是秦军的韧性强了”。正在思考着眼下情况哲台突然被一旁赤木打破了沉静道。“赤木将军,此话怎讲”?听了赤木的说词后,哲台不解的询问道。“大将军你看,现在我们的几万人马被秦军的三十多万大军包围着”。“而秦军的几万兵马也在阻挡这大汗的兵马”。“如果我们先撑不住,秦瑞灭了我们之后就会去支援雁**山峡谷”。“同样的道理,如果雁**山峡谷的秦军先坚持不住,那大汗的兵马就会喊来支援我们”。“如果我们先坚持不住,那大将军帐下的这几万兵马就得葬身在这儿了”。“伴随着大将军的战死,我蛮族大军将在十几二十年之内,再无南下的可能”。“如果大汗先攻破了雁**山峡谷的秦军,等到大汗的大军赶到这儿时,那就意味着秦军主力的消失”。“他们逃无可逃”。“那么大汗歼灭了秦军的主力后,就会趁机南下,一句占领九州中原”。“这个时候的九州中原比其他任何时候都要好打,简直是天赐良机”。听着赤木的说词,顿时让哲台干劲十足,斗志昂扬。仿佛都已经看到了蛮族大军南下九州中原的情景了。这可是他们几百年来的梦想了。如果在他们的手里实现,那他们都将成为蛮族大地上的英雄。“为什么赤木将军说这个时候比其他任何时候都要好打”?随即哲台也产生了他的疑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