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满意足地从碧萝殿出来。朱正望了望乾元殿的方向。那里,躺着他的皇后和大皇子。虽然心中无比担忧,但朱正还是选择了过门不入,直接去尚书房处理政事。皇后的毒以无大碍,接下来就是看天意了。至于大皇子,吃了睡睡了吃,自己去了反而是打扰,不如办正事去。眼见着快到夏天,不少官员都要进京述职,他要早做准备才是。想到这,朱正突然有些头疼起来。百官来京述职,这些人,可都是不会说普通话的啊!各地方言那么多,万一他听不懂,咋办?这个问题,是个很现实的问题!大明地域广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方言,所谓百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音,这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就连后世,其实方言也是不通的,只不过因为官府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普通话,这一问题才得以彻底解决。就以满清为例。满洲贵族发源于长白山,努尔哈赤初期,别说是汉语就是女真话每个部落的发音也不一样。统一女真各部后,才开始创立满文,到了皇太极继位时,满文的推广卓有成效,并成为官方的文字。天聪、崇德时期,一大批汉人降清,满汉交流逐步加深,不少贵族子弟开始学习汉语,至于一般的八旗子弟中很少有人能熟练掌握汉语。由于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方言,教书先生同样存在发音不标准的情况,所以每个地方的考生通过科举入仕后,都带有一口浓厚的家乡音。如果是直隶、山东、河南这些省份,问题倒还不大,南方各省以及云贵地区,则存在较大的沟通障碍。而且,虽然有官话,但由于官员发音不标准的这一问题是普遍存在的,而且方言这个东西是很难彻底去除的。最严重的,就是广东、福建这两个省份的官员,让皇帝们都很头疼。我们都知道,这两个省份就是现在,也是方言口音最重的,很多话依然听不明白。根据清宫文献的记载,康熙、雍正在召见广东、福建官员时必配翻译。配翻译本来也不稀奇,但是清代的皇帝皇权高度集中,凡军政大事从不假手于人,君臣之间最重保密,所以有个翻译在中间,既瞎耽误工夫,还不利于保密。最后,雍正皇帝最终还是忍不住了,他于雍正六年下了一道圣旨,说: “福建、广东人多不谙官话,着地方官训导,廷臣以八年为限,举人、生员、贡、监生不谙官话者不准送试。”雍正这是要从娃娃抓起,从根子上解决这一历史遗留问题。从此以后,两省地方官员狠抓官话普及工作,读书人更是不敢马虎,因为不能熟悉掌握官话,连乡试的考场都进不去,何来功名之说呢?雍正到底还是个务实的皇帝,在颁布圣旨的时候,也令两省官员在地方设立“正音书院”,“正”即矫正的意思,以训练读书人掌握官话。雍正还不放心,特地让当地的驻防八旗当老师,因为他们的人发音最标准。正音书院的推广,还是很有成效的。自乾隆朝以后,广东、福建籍官员的官话水平显著提高,皇帝单独召见时也就不存在语言沟通障碍了。而此时,做为一个只会普通话的朱正来说,接下来他要面临的挑战,那还极大的!他是非常的清楚这个问题,这么个老大难的问题,要想解决,那有可能还真的只能学学后世,直接搞一个普通话出来才行。但是涉及文化改革,这将要让天下不少人都头疼,势必会引起一些不良的反应,谁去做这个普通话推广的事,就显得非常重要。朱正皱着眉想了很久,最后将手中的笔一扔,喊道:“来人,穿内阁大臣彭时!”可斋先生彭时,在学子们心中德高望重,又培育了并不少朝廷大臣,这样的人来坐着个事,再合适不过了。可遇到文化根基上的问题,即便是开明如彭时也会踌躇。半响之后,彭时朝着朱正一拱手,道:“陛下,这……官话……不……普通话一事,臣会亲自推广,可……陛下还是给个准话,咱们是以哪里的口音为主?!”要推广总不能凭空造出一种预言来吧?总要有个依准。朱正见他答应,一脸高兴道,“有可斋先生这句话,朕就放心了。不过,这普通话,朕有别的打算。在咱们中原,都是以直音、反切为主。”“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来注明这些字的读音,但是有个缺陷,假设同音字它也都是是生僻字,那即便是咱们注了音也读不出来。反切,便是用两个字的拼读来实现字音的辨认,比如喜欢二字,拼在一起,就读成选,这样二字拼在一起,就读成酱。”这些,在后世还增进流行过一段时间。“但是,无论是直音还是反切,这两种注音都不方便。”毕竟,要读懂这些注音的根本,就是你依然要认识这么多的注音字啊!说到这里,朱正莞尔一笑,对着彭时道:“朕这里有一本拼音大全,彭爱卿你接下里的主要任务便是推广拼音,制定好咱们中原的拼音方案!”“陛下,何为……拼音?”彭时有些疑惑的抬头道。拼音,这个词语他是第一次听到,但既然是朱正提出来的,那肯定又是什么新奇的好东西,毕竟之前朱正每一次提出来的新东西,都几乎颠覆了一个时代啊!朱正知晓彭时肯定不懂,毕竟这玩意儿,那是后世才有的。也不着急,只是桌子上成堆的书卷中,取出一本小册子递给彭时,道:“拼音,其实非常的简单,就是把声母、介母、韵母急速连续拼合并加上声调而成为一个音节,讲解和学习起来,都详简适中,非常容易让人掌握并且应用。”然后,他指着册子上的二十六个拼音,语气带着一丝激动,道:“你瞧,这些小小的符号,就是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