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完孙刺史起身再次行礼。李素起身谦逊回礼,小屁孩李治则在一旁幽幽叹气,似乎为自己没抢到这桩功劳而幽怨懊恼。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粮食的近忧已解决,可从长远来看,晋州这一整年的日子也不好过。闻讯而来的难民只会越来越多,粮食只会越吃越少,更何况李素一行即将启程赴晋阳,也要带走大半粮食。启行之前的几日,李素在晋州刺史府内安排善后。除了派人向长安奏报之外,还召集晋州官员训话。灾年里农耕没了指望,却也不能坐以待毙。脑子活络一些,眼光长远一些,终归要百姓们找条活路。晋州位于河东道,自古便属于关中平原!若非灾年,晋州的气候和土地都是非常怡人的。所以晋州境内特产已颇丰,比如鸭梨,松木,沉香,布绢等等,皆是上等!既然粮食种不成了,官府就必须发动城外百姓生产自救。采木,采梨,织布,不能真让这些百姓聚集城外吃睡而不劳作,久之亦生祸患。在李素的授意下,李治以晋王的身份,连同姑苏县候,晋州刺史等,联名向河东道以外尚未受灾的河南道,江南道等诸州县递发公函。以本地特产换取他们的粮食,形成一条良性循环的产业链条。一切安排妥当,李素和李治带领禁卫和军士,顺便带走了近五千石粮食。终于启程出城,开赴晋阳。出晋州城,城外仍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官吏和百姓都很忙,忙着上山采木,忙着搭建棚帐。现有的棚帐已足够晋州难民所用,只是李素和孙刺史等人一致认为。晋州城外放赈粮的消息很快会传出去,各方难民必然闻讯而来!那么现有的棚帐必然不够用,未来上万,甚至数万人住在一起。在如此拥挤之下,很容易容易出现大问题,扩建棚帐已是势在必行。车马在城外停留了许久,李素和李治骑在马上。静静地看着孙刺史,一脸疲惫地指挥百姓搭建工程,各级官吏前后奔忙。百姓们扛木采石,还有远处伙夫用大勺在巨大的铁锅里不停翻搅,凛冽的寒风里隐隐夹杂着几许粥香……李素嘴角绽开了笑容。华夏数千年,其实就是一部数千年的苦难史。天灾、人祸、战争、瘟疫,种种磨难被老天毫不留情地加诸在这些勤劳朴实的百姓身上!无数人因此死去,又有无数人满怀希望出生。总有一种精神代代相传,那就是不认命的活着,与老天争抢生机!这个民族尽管诸多磨难,可是仍旧一代一代蓬勃繁衍着。与天斗,与灾斗,与人斗。其乐无穷也!“启程!”李素依依不舍地再次看了一眼忙碌的景象,挥手下令。前方,还有种种艰险困厄等着他。要像城外这些人一样,咬着牙一件一件去克服、去度过、去活着!仪仗车马缓缓启行,大车的轱辘发出吱吱的转动声。千人的仪仗禁卫,两千多临时征调的民夫押运着五千石的粮食。浩**的队伍很快引起了城外官吏和百姓们的注目。远处指挥工程的孙刺史呆了片刻,急忙撩起官袍下摆朝李素等人跑来。李素远远地朝他挥手,笑着制止他的举动,并朝他遥遥拱手,算是作别。孙刺史停下脚步,眼眶似乎有些发红,:“所有官民人等,停下手里的活计!”听到这话,周围的官民一愣。不解地停下,好奇地看着孙刺史。孙刺史深吸一口气,嘶哑着嗓子大声道:“晋州官民,拜谢晋王殿下,姑苏李县侯活命之恩!“泽被万民,生于斯世,苍生之幸。”“壮哉!”孙刺史说完,周围所有官民愣了片刻,然后一个接一个地朝李素和李治跪拜。就连在棚帐里休憩养息的妇孺老人们,也纷纷走出棚帐,远远地朝骑在马上的那两位少年跪拜下去。“谢晋王殿下,谢李侯爷活命之恩!”声如万马齐奔,震**山野。李素眼眶也发红了,抿着唇没说一句话。一旁的李治早已感动得不行,坐在马鞍上泪如雨下。与李治一同默默地翻身下马,二人整了整衣冠。肃然朝四周跪拜的百姓长长一揖,以作回礼。“李素(李治)谢过晋州父老。”二人齐声道。直起身,李素含泪笑了起来,朝四周挥了挥手:“各位父老请起,老天爷要把人给折腾够了,再叫人不惧死亡。”“大家……大家一定要好好活着!”“一定要好好的活着!”说完二人上马,留恋地环视一眼,队伍再次徐徐启行。晋州官民仍跪拜于地,静静注视着仪仗队伍渐行渐远。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救一人于水火,只是小道,解万民于倒悬,遂称大道!走在去往晋阳的路上,李治一直处于兴奋状态。就连活了两辈子见多识广的李素,心情也久久激**不已。李治满脸红光,骑在马上抓耳挠腮,兴奋得不知如何宣泄。李素扭头看了他一眼,笑道:“殿下很高兴?”“嗯!”李治重重点头,笑道:“治今日始知行善之乐。”“原来竟如此……如此……”“满足?充实?”李素笑着帮他接话。“对,满足,充实,如饮琼浆,酣畅淋漓!”李治腼腆地笑了。“治常年居于宫中,不知民间疾苦。”“这次父皇遣我赴晋阳,我心中其实是有些不情愿的,觉得是趟不讨好的苦差。”“可是今日见晋州城外百姓朝我拜谢,我忽然觉得自己吃再多的苦,受再多的累也值了。”闻言,李素笑道:“陛下时常挂在嘴边的水亦载舟,水亦覆舟。”“殿下居于宫中,或许体会不到这句话的深意。”“可今日亲眼所见,亲身所历,想必已知其然也!”“大唐的百姓都是善良本分且知足的,只要不让他们饿肚子,就生不起什么乱子。”“所谓民为水,君为舟就是这个道理。”“水载则舟行,水倾则舟覆,我们这些做舟的,也应该为水承担一些责任!”“我们在晋州做的事,便是责任的一部分。”李治露出迷茫之色,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李素看了他一眼,笑而不语。还是个孩子,世间的道理真正能懂的不多。说到这里差不多就行了,以后的日子长着,慢慢潜移默化便是。李素也不知道怎么回事,自从与李治相识开始,便自觉或不自觉地灌输一些道理给他。有的道理浅显易懂,有的比较深奥。李治有的听懂了,有的却无法深刻理解。作为未来有绝大希望继承李世民皇位,成为大唐第三位皇帝的皇子,并且在他治理下开创出一番不逊于贞观的功绩!李素觉得自己有责任在李治还年幼时,将一切正能量的东西深深植入他的骨子里。因为自己的到来,有些历史的大势和方向已然改变了。可是李素已渐渐喜欢上这个朴实单纯的年代,让这个朝代走得更高,更远,更强盛。皇帝对国家的作用和影响是非常巨大的,李素希望李世民之后能够再出一位明君、圣君,不负天下百姓所望。一肩担负国家重任,继续带领大唐帝国向前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