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不出声,神情凝重沉吟半晌。然后,又开始负着手在空****的店铺内踱步转悠。“难道真这么单纯?”“我那老丈人活得不耐烦了,在茶叶里下毒,毒死了原店铺主人他就能赖帐了?”李素喃喃自语。闻言,李才惊道:“不可能吧?”李素眨了眨眼:“我也觉得不大可能。”“要不……咱们来证实一下?”“如何证实?”指了指矮桌上漆盒里仅剩的小半茶叶,李素看着李才:“要不这茶叶泡一壶尝尝?”李才:“……”李素和李才都不是专业的办案高手。李素还好点,多少有点推理能力,李才就不足为道了。喝酒吃肉收保护费他是行家,一旦遇到需要严谨的推理的事情,他的智商瞬间降低到和李贵同样的水平,充分展现了傻大黑粗的强大基因……“这条路走进死胡同了……”李素摆了摆手,叹了一口气:“行凶者没有仇人,被害的也没有背景。”“就好像一个单纯的杀了人,另一个单纯的被人杀了而已!”“可是这事分明没那么单纯……这条路既然走不通,咱们换一条路走?”“什么路?”“单纯的一桩凶杀案,刑部突然跳出来接手,说明这里面有内幕,那我们就从刑部下手。”听到这话,李才拍了拍胸脯:“表兄您尽管吩咐,您说,我来办!”李素思索半晌,缓缓道:“你托门路打听一下,问问案时为何刑部突然知道了消息,又是什么人主张刑部接手这桩案子?”“这个人到底有什么背景等等。”“嗯……就从他身上打开缺口吧。”李才重重点头,然后转身离去。事实证明,李素的猜测没错。把陈四拖下水只是敌人的第一步!陈四入狱六天之后,这把火终于烧向了姑苏县候府。朝会上,一名令官忽然上奏,言称姑苏县候横行乡里,欺行霸市!甚至纵容自家外戚在长安东市强买强占,主人驱赶仍不离,与人结下仇怨后甚至不惜下毒谋害人命。事后原凶入狱,李家上下打点,花钱收买刑部数名朝官和差役。并恃圣宠而以权势压人,试图逼迫刑部将原凶释放。同一桩事,不同的人嘴里说出来,性质完全变了样。当令官的奏疏递上李世民阶前,整个朝堂都震惊了。李世民阴沉着脸,将令官的奏疏逐字逐句看完后,神情冷凝不一语。而此时,被害的苦主家人,却跪在太极宫外磕头不止。请求皇帝陛下为百姓做主,严惩朝臣败类,还一个公道……这种越过雍州刺史府和刑部,直接跪求皇帝的行为,李世民当然选择置之不理。皇帝虽是英明的皇帝,可世间终归有律法和规矩!一桩平民百姓的案子还轮不到皇帝陛下亲审。李世民可以置之不理,但长安城民间市井却沸腾了……或者说,苦主家人原本也没指望李世民为他们家出头。他们要做的,是摆出弱势的姿态,制造长安的舆论!一家老小齐刷刷跪在太极宫外,一个个头破血流,直呼苍天不开眼,惨状令人侧目怜悯……禁卫拿他们无可奈何,可长安城的百姓们却纷纷站在远处指指点点。人聚多了,各种说法也就纷纷登场亮相。真实的、虚假的、夸张的、荒谬的、一桩简单的人命官司。经过百姓人口相传后,已然变成了大唐贞观年的滔天巨案!传得最广的一种说法,便是姑苏县候年少跋扈,倚仗皇帝的宠信和立过的大功,渐行欺凌之事。更过分的是李县侯的老丈人,尤其张狂跋扈!不仅强占别人的店铺,争吵后甚至索性谋害别人性命。其行其言,可谓恶劣,砍一百次脑袋都不冤枉。就这样,满天飞舞的谣言,毫无征兆地降临在李素的头上。连李素都没料到,这桩凶杀案居然会闹得这么大!当自己已变成百姓口中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时,李素的反应实在有些猝不及防……最初的惊愕愤怒之后,李素很快恢复了冷静。同时他也愈发肯定了,此案背后有人在兴风作浪。否则一桩凶杀案不可能在数日里被煽动得满城皆知,满城喊打喊杀。紧接着,李素迅做出了反应。姑苏县候府从此闭门谢客,李县侯不但在家反省己过,而且还上表一封奏疏。恳请皇帝陛下秉公而断,不偏不倚。正所谓欠债还钱,杀人偿命,李家绝不插手,并自闭门户谢绝访客以避嫌。只要证据确凿,恳请陛下依法严惩。话说得漂亮,可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李县侯的奏疏里留了伏笔。所谓秉公而断,所谓不偏不倚,所谓证据确凿等等。反正前提条件有很多,言中的未尽之意也很清楚。直白的说,不管你们谁来审,一定要拿得出证据!一定要公平公正,一定要让李家心服口服!这封奏疏在朝堂上掀起了一番不小的风浪,许多令官和御史不满李素的态度,纷纷出班厉言参劾李素跋扈张狂。同时,又有程知节,尉迟恭等武将出班。力保李家与此案无关,恳请李世民勿使牵累无辜忠臣云云。朝堂因这一桩寻常的凶杀案,而迅分化为两派,连续数日争吵不休!至于长袁无忌,魏徵等这些老狐狸,则站在朝班内闭目养神,不言不动……奇妙的是李世民的态度。看过李素的奏疏后,李世民把奏疏朝矮桌上一扔。面对满殿大臣无休止的争论,甚至互相谩骂,李世民也是一脸云淡风轻。他漫不经心的模样令人猜疑不已,不知道李世民这个态度,到底是没把这桩案子放在心上,或是没把朝臣的争吵放在心上?这一刻,仍旧是圣心难测!接连几日的争吵,吵来吵去仍没个结果。这种嘴仗是最没有效用且徒劳的,谁都说服不了谁,也没有直接的证据和口供将它定为铁案。当金殿上的争吵声渐渐平息,恢复了安静后,李世民这才悠悠地开了口。“肃静!”“诸位爱卿,凡事不辩不明,不查不明。”“可诏令刑部彻查此案,一应人证物证,当须会同大理寺同审!”“这……”话音落下,所有大臣们都傻眼了。刑部与大理寺两司会审?这种情况,在大唐初期可谓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