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的战神李靖不出意外的告病缺席。武将以李绩为首,后面是程知节,牛进达,尉迟恭等开国老将。文臣们商议国事时,武将们通常是不说话的。除非李世民点名问到了才出来说几句不痛不痒的建议……其余的时候便是面无表情,目光呆滞地站在人群里,安静等待下班回家。粗略观察过一遍以后,李素对大唐朝堂大致了解了。然后李素特意朝长孙无忌多看了两眼。很有意思,与李素所预想的差不多,但唯一没想到的是,长孙无忌在大唐朝堂里的分量居然如此重!正在思忖时,朝臣中又站出一人。这个人李素不认识,但他禀奏的事却令李素忽然提起了精神。“陛下,安西都护府都护,凉州都督。”“西州刺史郭孝正急奏!”李世民眼皮都不抬,淡淡地道:“奏来。”“贞观十二年腊月,西域焉耆王龙突骑支反叛大唐,率兵三万攻打西州和安西都护府!”“被郭孝正击溃后,焉耆败军四散。”“龙突骑支投靠西突厥,并率部占据丝绸之路西端三百里,凡过往西域使节商旅者尽皆抢掠屠戮!”“西域诸国动**,商旅畏之甚也!”“丝绸之路几近中断,郭孝正多次率兵出击扫**,但龙突骑支惯于游击,王师至便远遁,王师退则复来。”“郭孝正率部数次清剿,所费钱粮弥巨,而收效甚微。”“遂请奏陛下,决断王师行止!”听到奏报,李世民终于动容。”“两眼渐渐睁大,目中忽现煞气。“焉耆?朕记得龙突骑支是当年上表归顺的诸王之一吧?”“为何短短数年他们便反了?郭孝正可知原因?”“陛下,在贞观十年之前,焉耆确是我大唐藩属,”“但是去年,焉耆王龙突骑支与西突厥将军阿史那屈利联姻了!”“从此以后,龙突骑支便慢慢倒向了西突厥……”闻言,李世民脸色愈发阴沉,不由冷笑:“好,叛得好!”“朕待尔如金兰,尔视朕为敝履?”“朕岂能再容你!”长孙无忌的微笑终于消失,偏过身肃然道:“陛下,焉耆国位处丝绸之路西端,扼守东西要道。”“若然被叛军所占,丝绸之路恐将彻底中断,从此大唐便与西域断了往来!”“臣以为,我大唐当迅速出兵平定。”李世民的脸色已变得铁青,浑身竟气得微微发抖。李素站在朝班里,见李世民这模样,不由有些奇怪。只不过是个小国叛乱,李世民为何气成这样?而且一向老成持重的长孙无忌,几乎想都没想直接言罢要出兵?李素皱了皱眉头,片刻后,他终于想通了。李世民久有东征高句丽之心,甚至已提前开始布局准备了。这次焉耆的反叛,后面甚至牵扯到大唐的宿敌西突厥,出兵平定是必然的。而且可以肯定这一战的规模不会小!而李世民东征的计划也因为这件事而彻底被打乱……长孙无忌的提议得到了大多数朝臣们的赞同,尤其是程知节等武将,更是一个个两眼发光!对他们来说,战争是他们的职业,也是他们升官晋爵的机会。以大唐如今战无不胜的威名,一旦大唐出兵,大胜还朝是毫无悬念的。那时自己的功劳簿上又将添上重重的一笔……所以听到这个消息后,武将们纷纷喜笑颜开,高兴得跟过年似的。李世民却阴寒着脸,对长孙无忌的提议不置可否。沉默半晌,李世民忽然道:“朕当年设安西都护府,为的便是震慑西域,确保丝绸之路畅通无阻。”“但是郭孝正……哼!他这几年在干什么?”“这才短短数年,西域又乱了,此皆郭孝正之失也!”众臣见李世民发怒,纷纷垂头不语。人群里,李素的眉头皱了皱,焉耆叛乱对大唐来说只是小事。大唐王师横扫天下,总有一些蛮夷藩国口服心不服,表面上顺从,背地里谋乱。大唐立国这些年,像这样的小国不计其数。对付它们的办法很简单很粗暴,挥师远征平灭,再扶起一个傀儡国王便是。然而焉耆的叛乱令李世民如此生气,自然是有原因的。大的方向是先东后南,最后才是西域,这个顺序不能错!因为里面牵扯的利益太庞大太复杂了。平东是为了增强李家皇室的威望。东征高句丽不容易,如果隋朝三次东征都没办下来的事情,而我李世民偏偏办成了。就问天下人一句,你们服不服?服不服?大唐立国不过二十余载,国中终有许多人仍有故国情怀。毕竟隋朝虽然寿命不长,但也确实辉煌风光过的!李家取了隋朝江山,立国才短短二十多年,若说已让天下士子百姓归心,当然不大可能。所以李世民迫切需要做的便是立威,他需要一场大胜来树立李家的威望!尤其是那种前朝做不到,而他却做到的事。如此方能彻底清除天下人的故国情怀,从此对大唐死心塌地。众所周知,隋朝三次东征高句丽,皆以失败告终……隋朝阵亡将士的首级甚至被高句丽垒成了京观,绵延数百里。大唐东境至今仍是千里无人烟,连风声里都带着冤魂的哭嚎悲鸣!三次惨败,终于也耗干了隋朝的国运气数,而令一个原本无比辉煌的王朝轰然倒地。李世民决定东征,不仅要收尽天下人心,也要趁机狠狠给那些千年门阀世家一记耳光!挟东征大胜之余威,让那些高傲的不服的门阀世家从此有了忌惮。而李世民更有底气从容洗牌,将门阀势力对朝堂和士子的影响缓缓削除。山川湖海,国势气运,江山天下在帝王的眼里,本就是一个大棋盘!执子的人是帝王,每落下一子,便已将后面的十步百步算计在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