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哲突然激动的质问道,“王上,这是密谈。为何要记录?”周建国看着宋哲更诧异的询问道,“天子有私事?你也是礼学之人,竟如此昏聩?”周建国的一番话,说的宋哲哑口无言。此时的周建国看了看赵彰姐弟,突然觉得他们二人真是自己攻打申国最大的战利品。因为唇齿交锋,众人都是非常谨慎的。但是当宋哲面对赵彰这个少年娃的时候,内心竟然放松了警惕。周建国也没想到赵彰竟然能配合的如此默契。默契的恰到好处,如果不是赵彰开口询问,宋哲绝对不会说出这句话。祝童与姬悟生顿时觉得被摆了一道。他们已经千小心万小心了,还是被天子绕进去了。关键这还是祝童自己主动提起来的。姬悟生赶忙对着周建国询问道,“王上这是要剥夺臣下父亲太宰之职吗?”周建国看着姬悟生,淡然一笑道,“寡人一言九鼎,当然是不会失言。郑国公就算刺杀过寡人,但是说到底他对周王室还是有功劳的。只要郑国公不再辜负寡人,寡人是不会做过河拆桥的事情。”虽然周建国这么一说,但是主动权已经到了周建国的手上。如果周建国那一天真的以一个莫须有的罪名,拿掉了郑国公太宰的头衔。郑国公发作都不好发作,因为郑国的使臣自己都说了,天子可以任免太宰之职的。再说辜不辜负的解释权还不是在天子手上?姬悟生又听天子扯到刺杀的事了,赶忙说道,“天子遇刺,父亲也是很担忧的。但绝不是我们郑国所为。”周建国挑着眉,点着头说道,“寡人为了表示诚意,就不说刺客是谁了。说出来怕是他也没活命了。”祝耽刺杀天子的时候身份暴露,大家是心知肚明的,只是没有人公布而已。周建国的这番话一下子让祝童再次语塞。姬悟生的老师宋哲一张嘴就被赵彰抓住了小辫子,所以也不敢多言什么了。姬悟生这个时候深感自己与天子的才智还是相差甚远,随即向周建国行礼示弱道,“王上,我们开始谈判吧。私信里我们沟通过。王上希望太子归国或者姬段到周国为质。姬段,臣下已经带来了。等我们谈成姬段就可以跟天子回周国。”周建国看着姬悟生,挑着眉说道,“我们不是已经在谈判了吗?从我们见面的那刻起,彼此不就在试探对方的心思了吗?既然我们开诚布公的来了,那就不用遮遮掩掩了。私信内容只是为了谈判的诚意,并不是唯一谈判议题,不然我们完全可以私信谈啊。”姬悟生明白了天子的意思,私信里谈好的,相当于都是同意的。今日会面,不是为了摸清谈判的底线,而是为了表明两国的底线。姬悟生随即向周建国行礼道,“王上还有什么议题?”周建国随即神情严肃了起来,“郑国要给周国进贡。”姬悟生顿时瞪大了眼睛,惊呼道,“什么?进贡?”这几年来给天子上贡的人越来越少,但是就算之前有人进贡也都被郑国公拿走了。现在各大诸侯见周天子势衰,早就不理睬周天子了。虽然这几个月天子名声大噪,但是郑国了解的是一清二楚啊。让郑国进贡?且不是在开玩笑?其实进贡也花不了郑国公几个钱,但是钱财是小,名节事大啊。按理来说郑国本就该对周国进贡,可是现在郑国与周国剑拔弩张各诸侯国都知道。如果郑国服软,开始进贡,还不让其他诸侯国笑掉大牙?祝童看着天子,冷冷的质问道,“王上莫不是在说笑吧?要不是晋国侯支持天子。怕天子此时没这个胆气吧?”周建国淡然一笑,“要不是晋国支持寡人,怕寡人此时早已命丧黄泉。但是既得势就要取利,获利可以再维持势。这本就是如今天下诸侯国的生存之道吧?”的确,如今这个诸侯吞并的时代,比的不就是实力吗?姬悟生随即向天子行礼道,“回王上,此事重大。臣下需要回去请示父亲。”周建国冷笑道,“听闻郑国公已经让你监国,而且全权负责这次谈判事宜。如若事事都要请示,那寡人就回去了,让郑国公亲自来与寡人谈吧。”周建国如此一说,姬悟生瞬间愣了,他没想到天子会逼迫至此。要是现在天子回去了,他们这趟过来就是让他们父子团圆了一下,基本没有实质性进展啊。而且他们还有几千俘虏还在天子手上,他还打算凭借自己在谈判桌上拿回来呢。更重要的是与天子谈判,就是为了缓解郑国东边面临的军事威胁。此时姬悟生询问道,“敢问王上,郑国向周国进贡。我们郑国能得到什么?”其实周建国知道,让郑国进贡比太子归国还难。他就是要漫天要价,看看姬悟生,祝童他们的反应。姬悟生是显出一些急切的,但是祝童貌似很稳重,好像猜到了自己会故弄玄虚一样。“如今郑国年年扩张,所面对的外部地缘环境还不够恶劣吗?与寡人修好不是多一个盟友少一个敌人吗?”周建国淡淡的说道。其实郑国高层谁人不知?天子在周国捣乱,郑国公才向胡国妥协。天子与胡国侯戏耍郑国公几次,才让陈国与戴国竟然开始轻视郑国了。不然灭了丹国的郑国,当时正处于如日中天,谁敢惹?站在郑国的角度,郑国如今一切的被动局面都是天子带来的。如今天子竟然冠冕堂皇的说上了,多一个盟友,少一个敌人的话。姬悟生随即冷冷的反问道,“周国与郑国还能成为盟友吗?”“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寡人与申国侯前一日还战场搏命,后一日不也握手言和了吗?”周建国笑着答道。祝童看着天子询问道,“天子可没有强占了申国的领土。还助申国侯夺回君位。如今天子占了我们郑国将士打下来的丹国,还要让我们郑国进贡?岂不是让人笑话?”祝童的一番话,引得郑国那边的人频频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