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他只想从李逸那获得坦克和飞机的支援,如果还能拿到龙牙火箭弹更好。可李逸直接批给他500辆自行高射炮。一开始他还以为这是李逸捆绑销售,想要更换龙国的落后装备。但经过这次实战,500辆自行高射炮以“十分钟内击落2000架斯图卡轰炸机”的战绩彻底证明了它的实力。这哪里是落后装备啊,分明是全世界最先进的中近距离防空炮。此刻,尼古拉突然觉得,跟着龙国混也没什么不好。起码以龙国的体量和人口,生产出来的军工产品质量肯定是杠杠的。就连差点一统欧陆的日耳曼,都在龙国武器手上吃了亏。要是没有李逸援助的这些东西,他估计北极熊一个月都守不住,就会演变成又一次的“首都保卫战”。这么强悍的武器装备,别说贷款一百多亿买了,就是一千亿,也是雪赚。尼古拉一边继续与李逸洽谈,想要获得更多武器,一边开始积极部署兵力,将被动防守的态势转变,准备好好跟威廉在欧罗巴较量一番。此时的威廉,听闻前线受挫,一个电话打到阿克曼指挥部,将后者臭骂了一顿。陆军进攻不顺利,他又想到了海军。日耳曼帝国拥有两支舰队。第一个是成了很久的“波罗的海舰队”,第二个是刚刚成立的“地中海舰队”。威廉盛怒之下,命令波罗的海舰队倾巢出动,掩护陆战队士兵从海路进攻北极熊。他打算让陆战队在别洛露西亚地区登陆,直插北极熊腹地,与陆军形成两面夹击之势,共同击败尼古拉。因为尼古拉麾下一支舰队都没有,所以制海权必定是日耳曼的。这给登陆创造了优良条件。威廉甚至打算在别洛露西亚建立大量沿海阵地,像钉子一样死死定在这里,牵扯尼古拉的兵力。但是,他没想到李逸连龙国陆军的核心装备“龙牙火箭弹”都卖给了尼古拉。而且一卖就是一千辆。日耳曼帝国十个师,总共15万人从波罗的海登陆北极熊帝国。可他们的士兵刚刚上岸,就被上万枚150mm火箭弹教做人,当场死伤了一半多士兵。接下来的战斗更加戏剧。日耳曼部队已经大量列装了MP40冲锋枪,登陆后侥幸没死的士兵来不及构筑防线,都冲进了附近的城镇中,准备依托建筑物跟北极熊军队打巷战。但没成想尼古拉麾下的士兵虽然变少了,但火力却比之前更加强劲。李逸卖给毛熊的80万把AK-1突击步枪,外加5亿发子弹成为了日耳曼士兵的噩梦。突击步枪在战场上的表现,可以用碾压冲锋枪来形容,它虽然口径比冲锋枪略小,但伤害力丝毫不差。它发射的6*40mm通用步枪弹,在200米外就够直接击穿日耳曼士兵的防弹头盔。而在这个距离,冲锋枪打AK就是挠痒痒。随着AK-1在北极熊帝国的普及,尼古拉麾下的连排级作战单位不再需要笨重的机枪进行火力支援。一把突击步枪,就约等于“冲锋枪+步枪+轻机枪+连狙”。所以打到最后,威廉悲剧的发现,日耳曼居然没有任何突破北极熊防御圈的能力。获胜更是天方夜谭。有龙国庞大的军工体系在后面支撑着,日耳曼就算打到天荒地老,也不可能啃下东欧平原的一块地。而且随着登陆别洛露西亚地区的陆战队惨败,超过5万名日耳曼士兵被北极熊俘虏。另外还有数不清的武器装备和物资补给,都成了尼古拉的囊中之物。战争持续了一个多月,就虎头蛇尾的结束了。威廉终于被迫低头,和尼古拉一起坐在了谈判桌前。1935年2月1日。日耳曼和北极熊的高层在彼得市进行了谈判。虽然过程没有人知道,但结果显而易见。日耳曼率先撤兵,同意两国以目前实际控制区划分边界。最后还掏出一亿英镑来赎回被俘虏的日耳曼士兵,并且愿意将军队永久性后撤20公里。以后两国边境线以西20公里范围内,将不会出现任何日耳曼的军队和军事设施。双方其实都没有打一场灭国之战的意愿。威廉希望通过赔款和军事让步早点息事宁人,结束这场注定没有结果的消耗战。而尼古拉非常缺乏时间来进行国内的基本经济建设,所以这场谈判进行的很顺利。仅仅三天后,“卡明希谅解协议”签署,战争落下帷幕。这场短暂而急促的战争,让西方列强惊掉了下巴。之前有能力用协约军直接按死日耳曼帝国的不列颠、米国、法兰西三国突然有些后悔签署京城协议了。协约军解散的太早了,如果拖到现在,他们很有可能借机反攻,让威廉把吃进嘴里的中欧平原吐出来。当然,这次战争对列强的启发不止于此。龙国层出不穷的先进武器让所有人都明白了,军事装备光有“量”不行,“质”也得持续提升。就连日耳曼的虎式重坦都有了落伍的趋势,他们更加不敢轻视科技对军队战斗力的影响了。列强都开始利用这个难得的和平时机展开新式武器的研发试验,争取自己成为引领下一个潮流的帝国。此战最大的赢家不是尼古拉。而是远在东方的李逸。龙国内部存量巨大的灰熊坦克,几乎一夜之间就被北极熊打包全买走了。李逸非常开心的拿卖了灰熊的钱来造玄武。以旧换新,还越换越强,他背地里笑得嘴都快歪了。除了玄武坦克之外,他还打算给载重能力还不错的烈焰坦克大规模装备反应装甲,给轻型坦克来个大升级。并且给升级后的版本命名为“烈焰A”型坦克。反应装甲就这点好,可改造余地大,不需要将旧坦克回炉重铸,就能让它在防御力方面获得巨大提升。之所以不给灰熊坦克装备反应装甲,是因为它的发动机负荷太大,已经带不动了。57吨的体重属实“超胖”,改造升级一番,重量妥妥突破6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