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日后,西南急报送到京城。看到普名声和沙定洲叛乱,朱慈炫顿时傻眼,自己这蝴蝶翅膀扇得太厉害了点,沙普之乱竟然提前四年开始。从万历朝的播州杨应龙之乱,到天启朝的奢安之乱,最后是崇祯朝的沙普之乱,西南土司叛乱一至延续到清朝。这是明朝灭亡的稻草之一。原以为在自己大力支持下,奢安之乱能很快平定,从而震慑西南土司,却不料提前引发了沙普之乱。坐在乾清宫东暖阁床塌上,朱慈炫思索半晌,有些烦乱的心情才慢慢平息下来。既然危机预警系统没发出警报,那就说明西南形势应当不会坏到哪里。“陈卿,参谋部推演得如何?”战事开打后,云贵川总督府一日一报,参谋部根据军情,不停推演战事演变。虽有四川抚标被打残的被动,但形势总体对明军有利。参谋部对战事非常乐观。对沙普之乱带来的变数,参谋部对水西战局的策略不变。陈奇瑜回奏道:“陛下,参谋部赞同朱燮元的决定,先彻底歼灭水西安氏,消除川黔战乱,再大军西向,平定沙普之乱。”随后,他笑道:“陛下,文弱认为,只要守住昆明,不妨放任云南土司造反,等时机成熟再出兵平叛,西南即可大定。”对杨嗣昌的大胆之举,朱慈炫微微点头,这倒合他心意,只是苦了云南百姓。“陛下,放任云南土司不管,万一牵扯到广西土司……”忧虑的是孙承宗,他的风格就是唯稳。杨嗣昌坚持己见:“孙大人,广西土司想叛乱,那就让他们叛乱好了。到时大军一路碾压过去,将他们往安南赶,或许能给大明一个惊喜。”“咦,这想法很好啊。”对杨嗣昌海阔天空的想法,朱慈炫甚为惊喜,广西狼兵是强悍,但有更强悍的卫队在,他对广西叛乱并没多大担心。相对于西南来说,他更看重的中原腹地和江南富庶之地,只要这些区域不乱,只要对大明有利,西南再乱几年也无妨。“陛下,辽东还有强敌,朝廷不宜被西南牵涉太多精力。”孙承宗不禁苦笑,君王觉得有利可图,臣子什么主意都敢出。“孙大人,奢安联军尚有二十万,大军要攻克水西城,不是一日两日能做到的,分军前往云南平叛更不可取。目前云南的战略目标是守住昆明,其它皆可放一放。”虽然没杨嗣昌激进,但陈奇瑜仍坚持参谋部推演,要将西南最大的威胁奢安之乱平定了再说。“陈大人,本官并未反对先黔后滇,只是建议由黔国公府出面,召集亲明的土司,共同对抗沙普两贼。”对孙承宗的提议,杨嗣昌立马反对:“孙大人,不让土司参加平叛,是朝廷既定策略,岂可因一时困顿而改变?”“此一时,彼一时。用兵之道,岂有一成不变之理?”孙承宗反驳道,“尽早让西南安定下来,不仅有利于应对今年建奴入侵,而且还有利于南下战略实施。”“孙大人,西南钱粮充足,军备精良,平定西南土司之乱当不在话下,不会牵涉朝廷过多精力。”陈奇瑜对杨嗣昌表示支持。朱慈炫却突然问道:“王体乾,郑芝龙开始行动了吗?”洪承畴的南洋事务衙门,年前即在湛江成立,标营也已到位。郑芝龙的海盗集团,还演了一场“叛乱”戏,一路“劫掠”南下。甚至令闽粤大震。“陛下,厂卫来报,郑芝龙的海盗集团,已开始在安南沿海劫掠,首批米粮最晚在下月初交付。”对郑芝龙海盗的进度,朱慈炫非常满意,不过还是提醒道:“告诉郑芝龙,有些事可招募倭寇去做。”“臣遵旨。”让倭寇去做什么,东暖阁内众臣皆清楚,纷纷露出会心微笑。不一会,杨嗣昌奏道:“陛下,安南可仿朝鲜例。”“可。”这个策略更彻底,但很合朱慈炫心意,将逆民清理光,大明子民方有个安全的生活环境。“王体乾,将这意思转告郑芝龙。”王体乾遵旨后,孙承宗却忧虑道:“陛下,南洋的粮食,本是西夷囊中物,恐怕会对郑芝龙不利。”“无妨。”朱慈炫浑不在意,“朕已明确告诉汤若望,西夷可以用金子和粮食来贸易,但不得对大明子民有任何侵害,哪怕是流落在外的。”对赎战俘,西班牙和荷兰早已放弃,因为赎金实在太高。对租借给郑芝龙人船,他们都不承认,说阿方索和范佩西是被郑芝龙挟持,因此一直没敢向郑芝龙要租金。不过,与大明贸易的事,双方一直在谈。由于朱慈炫坚持,大明不再接受白银,谈判仍僵持中。但朱慈炫不急,去年他们已失去一次贸易机会,并且还损失四艘盖伦船和上千兵马,今年要再得不到大明商品,估计他们都不好给公司交待。“王体乾,告诉郑芝龙,粮食一半交洪承畴,走灵渠供应给西南大军,另一半送往大员岛。”增加大员岛粮食,是为接下来接受更多移民准备,因为陕西干旱恶化的趋势已经很明显,需加大移民力度。“臣遵旨。”问完郑芝龙的事,朱慈炫又把话题拉回来:“孙卿,一战而定奢安之乱,大军稍作休整,即可展开对普名声和沙定洲叛军的围剿。至于杨卿的提议,就让朱燮元去决定吧。”“臣无异议。”既然乾圣已经决定西南之策,孙承宗就没有坚持己见。对战事推演,朱慈炫还是相信参谋部,彻底平定奢安之乱,不过是时间问题。不过,善后事宜需要作个决断。“诸卿,平定土司叛乱后,云贵川三省总督府继续保留,全面推进改土归流的同时,尽快恢复四川粮食生产,在保证三省民生基础上,尚有余力提供军粮。”对西南的自给自足政策,孙承宗即刻表示支持:“陛下,此策甚当。乘土司势力削弱之际,朝廷又有强军在,可全面废除土司。哪怕有叛乱发生,也不会大规模蔓延。”“臣附议。”陈奇瑜和杨嗣昌跟着支持。回归不久、尚未适应乾清宫议事风格的卢象升,也表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