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一品上书房大臣面前,袁崇焕还是要低人一头的。于是,他说自己小心思:“郑大人,下官是想把这五万兵马和家属,全部带往缅甸。”“啊!”郑三俊失态地叫一声,一时傻眼。袁崇焕却笑道:“郑大人,这二三十万人带去缅甸,移民部不是省了不少心吗?”听对方还为自己表功,郑三俊顿时气极:“袁大人,这些米粮是江西巡抚衙门筹集,用来赈济流民,不是用来替你练兵的,你明不明白啊?”“郑大人,都为朝廷做事,还分什么彼此呢?”话说得非常有理,可事实却让人气愤。“袁大人,此事本官将上奏,请陛下定夺。”郑三俊自然不会断了训练营米粮,但必须要有个解决方案,不然不但江西巡抚衙门受不了,他移民部也受不了。“你,你,你……”望着起身离去的郑三俊,袁崇焕也一时气极,心道自己为朝廷做点事,怎么这么难呢?偏听偏信!袁崇焕连忙起草奏疏,将自己打算上奏给乾圣,交给锦衣卫以八百里加急送往京城。数日后,郑三俊和袁崇焕的奏疏同时送达。这事有点重要,原本不理会他事的朱慈炫,再次召集上书房重臣议事。“郑用章估计,粤闽赣边界难民有三百万。朕不是下旨给三地巡抚,令他们统计生活困难的百姓,等待移民安置嘛。他们到底有没有统计,还是统计后就放任不管,或者暗中唆使流民往三地边界涌?”说实话,看到郑三俊的奏疏,朱慈炫非常生气,那个地区人再多,最多也不过百万。从原本历史上数万人造反的情形看,真正活不下去的也只有这么多,不至于都要官府赈济。更不会有三百万之众往那里涌?这等偏远地区,运送粮食消耗极大,哪怕是用难民来运输,所消耗的米粮也是个天文数字。如此珍贵的米粮,竟然无意义地消耗掉,真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没等众臣回应,朱慈炫问王体乾:“厂卫有没有发现异样?”“陛下,厂卫并未有回报。”王体乾汗都流了下来,这些兔崽子,连这等大事都没发现端倪,看咱家如何饶得了你们!朱慈炫眉头一皱,不过也没责怪。毕竟,厂卫人手有限,能够主动渗透进流贼,做得已经相当不错,他们关心的应该是流民动向,而不是流民数量。“陛下,粤闽赣边界一带,田地出产不足,生活环境恶劣,听到移民风声,大多应当会往朝廷的难民营涌。其中有官府和缙绅的因素是肯定的,对他们来说,地方人口或许会减少,安全却高了许多,何乐而不为呢?”对孙承宗的判断,众臣纷纷点头,地方上那些道道,他们自然懂得很。“陛下,难民营所耗米粮,目前皆由江西巡抚衙门承担,筹集对象是缙绅和巨商,估计应该不是他们所为。”陈奇瑜奏道,“让厂卫清查下四周人口流动情况,一切即可水落石出。”查是肯定查得出来的。朱慈炫的目的不在于此,点点头,道:“那如何处置为好?”要全部移民,肯定是不可能的。原先的打算,在流民和家属的基础上,适当增加部分生活极其困难之人,数目不过二三十万。而现在却有三百万之多。要是将他们都移民了,那陕西、河南和山西的灾民怎么办?往南开疆拓土再快,也满足不了这等无序移民的需求。不过,朱慈炫还有一点是满意的。那就是活不下去的人,基本能接受往外移民。“陛下,按原先的政策办理,除粤闽赣边界流民外,其余人皆须返回原籍,由当地官绅予以赈济,并由巡抚衙门核定需移民的人数,移民部酌情给予移民名额。”孙承宗的建言是唯稳,大家都表示赞同,认为是地方官衙没体会陛下圣意,需要拨乱反正。“那就按此下严旨,令他们克期完成此事。”朱慈炫作完决断,再吩咐王体乾:“让厂卫公开监督,发现不合作者,即报移民部处置。”“臣遵旨。”处理完难民事,朱慈炫心情好了些,开玩笑道:“这个袁崇焕,不整出点事来,他是不是觉得对不起大明祖宗江山呢?”对袁崇焕的肆意妄为,大凡脑袋正常点,都对其百思不得其解。你干劲冲天,大家欣赏。你要做事,大家支持。可你不能想到什么就做什么,完全不顾朝廷大局。前次擅自出兵平叛不说,这次又要招五万兵马,哪怕陛下都不会这么干啊!作为臣子,绝对是找死节奏。要不是陛下圣明,能饶得了你袁崇焕吗?“陛下,卢九德说得对,袁崇焕的征缅军需要派更多政宣官,不然他又会乱来。”政宣官生病不能随军的事,卢九德早已上报,朱慈炫也令阮大铖解决此事。阮大铖接口道:“陛下,征缅军的政宣官,臣想从云贵那一带招收,如此更能适应缅甸的恶劣气候。等袁崇焕的征缅军到达边境,当可直接分派入军。如果有百姓随军,那也得配备政宣官,让他们心向大明。”“阮卿能把事情想在前头,朕心甚慰。”赞赏一下阮大铖,朱慈炫问道:“朕方才在想,既然有人愿云缅甸,那索性遂了袁崇焕愿,诸卿以为如何?”“陛下,臣以为可。”孙承宗附和道,“不说被缅甸侵占之地的民众,边境土人也多心向大明,若能增加汉人数量,有利于汉蛮融合,有利于边疆安定。”边疆安定的事,朱慈炫不感兴趣,因为那里将是大明领土。至于边疆,那得划到欧洲去,才对得起穿越者的使命。“陛下,臣也以为可。”高时明赞同,“少了二三十万流民,粤闽赣边界地区压力大减。”后面还有话他没说,内务府的压力也当大减。两人一开口,大家纷纷表示赞同,无论从民政还是移民及军事角度看,袁崇焕所做是对的。错的地方在于,他没将此方案上奏,而是任性妄为,自作主张。这正是朱慈炫内心想法,同意袁崇焕所奏后,他开始亡羊补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