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植在思索片刻之后,便缓缓地走到了御阶前。“启禀官家,微臣对于这件事的看法是,虽然宋金两国结盟,对我们两个国家而言都有好处。”“但是同样的,其中的一些隐患,也无法避免。”“若我们大宋朝,只关注面前的一点儿利益,而疏忽今后的长远发展的话。”“那对咱们大宋朝来说,却是极其不利的。”赵佶皱着眉头,思索了片刻。“武爱卿,把你的观点说得再详细一些。”武植点了点头,随后便缓缓来到了三个金国使臣的面前。他先是饶有兴趣地,打量了完颜宗翰三人一会儿。随后便转头,对着龙椅之上的赵佶行了一礼。“启禀官家,微臣虽然入仕时间尚短,但也有幸在雁门关附近,与金辽两国的骑兵,对战过一次。”“同时也有幸,接触过咱们大宋军中的一些兵士。”“所以现在,对这三方势力兵士的战力,微臣也有一些浅见。”“依据微臣的分析,在这三支势力当中,金国骑兵的战力最为强悍。”“虽然大金国立国时日尚短,但是在他们本民族当中,却人人尚武,且体格彪悍,作战意志极为勇猛。”“若在与其余两国兵士对战之际,且人数均等的情况下,那么胜出的,一定是大金国的骑兵。”武植的话音刚落,金国的三位使者,便将他们的脖子梗了起来,满脸的洋洋得意。毕竟在异国的军政要地,公开赞扬他们国家骑兵战力之武勇,那对于他们来说,几乎就是最大的荣耀了。“除此之外,应该就是大辽国骑兵了。”“大辽国虽然立国时间较长,但马上功夫传承到了这一辈,就不免显得稍逊一些了。”“虽然他们的战斗力,仍旧不可小觑,但若与金国骑兵以命相搏的话,那么吃亏的,十有八九会是辽国骑兵。”“至于最后嘛,就是咱们大宋朝的骑兵了。”“总体估算下来,虽然人员众多,但却因为种种原因,疏于了操练。”“同时,又由于体格、力量、骑术等都不占优。”“所以,无论咱们大宋朝的骑兵,对上辽国骑兵还是金国骑兵,若在人数均等的情况下,那么损失惨重的,必然是我们大宋骑兵。”“虽然微臣,也曾率领过一支骑兵队伍,在雁门关前,几乎同时击退了金国和辽国的骑兵。”“但那也是在事先做好伏击,且事先用了些取巧手段的情况下,才打出来的战绩。”“如果没有那些优势的加成,莫说我所率领的那些大宋骑兵了,即便是微臣,这会儿可能都回不来了。”“在分析完了三国军士的战斗力强弱以后,微臣再为官家分析分析,咱们三个国家在整体实力方面的差异。”“虽然表面上看起来,看似我们大宋朝国力最为强盛。”“但是咱们大宋朝的军事力量,在经过了数次削减之后,已经远远跟不上咱们的国力发展了。”“咱们目前所面临的形势就是,国力强盛,但军备松弛。”“然后,我们再来看看大金国的整体实力。”“由于大金国立国时日尚短的原因,所以他们的国力相对来说,就要差上一些了。”“但他们可以依靠的,则是其较为强盛的国防力量。”“换言之,就是大金国国力稍差,但武力充沛。”“在分析完了大金国以及我们大宋朝之后,咱们再来看看大辽国。”“在咱们三方势力当中,大辽国于国力方面,比咱们略差,但比大金国稍好。”“至于军力方面呢,却比咱们大宋朝稍好,但却比大金国略差。”“所以综合来说就是,无论国力还是军力,都相对一般,属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那一种。”“经过上面一段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来,咱们三个国家,无论国力还是军事力量,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短板。”“而就因为有这些短板的存在,才让我们三个国家,不可能仅仅只凭一己之力,就将另外一个国家完全消灭。”“而摆在我们大宋朝面前的,便就只有两条路了。”“一则,暗中积蓄力量,以待时变。”“二则,便是联合另外一个国家,去攻打第三国。”“在这两种选择之下,平稳发展以待时变,无疑是最稳妥的一种。”“同时微臣也认为,这一条方略,也最为适合咱们大宋朝。”“毕竟经过了数次削减,咱们大宋朝的国防力量,已然是不行了。”“若再穷兵黩武的话,那么后果,可想而知。”“若真选择另外一条路的话,那咱们大宋朝今后的命运又该如何,真的是无法想象。”“如果朝堂之上,最后所商议出来的结果,依然是联合大金国,最后起全国之兵,不遗余力地征讨大辽国的话。”“那么我对这条方案,便会一直持有悲观的态度。”当宿元景听完武植的这番言论之后,他整个人都蒙了。因为他万万没想到,武植竟然会说出这么一番言论出来。因为在此之前,武植所给他留下的印象一直都是,投降派的积极分子。而这番印象的由来,也是源于他上次,十分积极的想要将那批弓弩装备,赠送给大辽国。那批弓弩装备,对于一国军队来说,到底有着怎样的意义。即便不用种师道种师中两个兄弟明说,他这么一个文臣,也能猜测出个八九不离十。可是那个武植,却一门心思的往外送!并且还想将工部的几个人才,一并送过去。如此做法,又跟那卖国贼有何区别?就因为这件事,还曾把宿元景气的,卧病在床一月有余。待他病好之后,再看武植的时候,那神态,一直都是咬牙切齿的。他甚至都在心里,不止一次的谋划着,什么时候才能将武植那个卖国贼,绳之以法。最好能让他死于非命,那才大快人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