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结果,也肯定不是宋江等人想要的。”“如果宋江接了朝廷方面的命令,进而对晁天王一伙大举用兵呢?”“那么以晁天王一伙的实力,在未来的那一场大战当中,胜算又有几何呢?”“至于第三个选择吗,便是找个机会,将晁天王你就此除掉!”“这样一来,身为清风山二把手的宋江,自然而然的,便会坐上清风山的头把交椅。”“至于招安一事,也就全随他的心意去办了。”“晁天王,你帮我分析一下,以你对宋江的了解,在面对招安一事之时,他又会采取何种方案呢?”若是在数月之前,让晁盖猛然听到这番话。那么晁盖必然会认为,他们二人在遇到分歧的时候,宋江定会选择第一种解决分歧的方案。因为那时候的宋江,在晁盖看来,真的是十分之仗义。无论人品,还是行事作风,亦或者对待兄弟方面,都是无可挑剔的。可是,随着他与宋江接触的时间越来越长,他也逐渐感受到了,宋江这人的城府与算计。虽然晁盖也自认为,宋江对他这个哥哥,在心中尚有几分情义。但他也绝对无法保证,那宋江在面临利益抉择的时候,不会选择除此之外的其他两种方案。往日里,一向快人快语的晁盖,竟然会在与梁山寨主会面之时,数度皱眉叹息。这一度就让坐在一旁的刘唐,十分地不适应。可让他颇为无奈的是,若让他打打杀杀,当个将军啥的还成。若让他做那算计来算计去的勾当,那还真不如直接杀了他,来的痛快呢。所以这时候的刘唐,只能以他最为简单的思路,来发表着对于这件事的看法。“到时候,即便那宋江想采取第三套方案,来对付晁盖哥哥。”“恐怕,也不是那么容易得手的吧。”“再怎么说,晁盖哥哥的身旁,还有我、还有阮氏三兄弟,还有数千喽啰兵呢。”“到时候,即便打不过宋江等人,那么率领众位兄弟们,去寻一个安全之地总没什么问题吧?”武植缓缓摇了摇头。“如果这世间的人呐,全都能像刘唐兄弟这样,直来直去就好了!”“那宋江,明知道他选择第三套方案,会付出重大伤亡。”“难道他,就不会变通一下吗?”“你们二人可别忘了,在那宋江的身旁,还有一个号称智多星的吴用呢!”“话说吴用此人,不仅对那些阴谋诡计之道,信手拈来。”“同时对于形势的分析,也极其精道。”“如果我没有说错的话,那吴学究在上清风山之前,一直都跟晁天王的关系不错吧。”“可是他在去了清风山之后呢?”“眼见着宋江一派的势力,越做越强,他便无比顺滑地倒向了宋江那里。”“我所说的这些,可否有错?”“所以在我看来,有了吴用相助的宋江,即便想除掉晁天王,也绝对不可能正大光明地去做!”“即便晁天王身边的众位头领们,武艺再高,麾下的喽啰兵们,数量再多。”“那么面对着吴用的毒计频出,想必,也无能为力了吧?”“古人有云呐,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如果我是那个宋江的话,那么我便会在晁天王返回清风山的路途当中,伏下一支兵马。”“然后趁机,对晁天王突施冷箭。”“随后再以这根箭矢为由头,将晁天王麾下势力的注意力,调向别处。”“进而让我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这样一来,不但除掉了晁天王。”“而且,我也能以为晁天王报仇的由头,进而整合清风山上所有的人马。”“尽归我所用。”武植之所以会说出此等计策,也并不全然都是他自己想的。而是他结合了水浒原著当中,所透露出来的诸多疑点,进而展开的合理化想象而已。在原著当中。晁盖率兵攻打曾头市时,其面部,就曾中了一箭。而晁盖在中箭之时,却是背对曾头市众兵将的。单从这一点来说,就显得十分之可疑。综合分析来看,这一箭倒不像是曾头市众兵将射的,反倒像是自己人干的。至于那箭矢之上,刻有史文恭的名字,也显得不太合理。可以分析一下,在箭矢上刻名字,不外乎就是存了两种想法。其一是,怕被别人误拿了去,造成不便。可以那史文恭在曾头市的地位,别人又怎么会有机会,去误拿他的箭矢呢?这本身,就不太合理。其二就是,彰显自己的本事,并以此而扬名。很显然,若那一箭真是史文恭干的,史文恭在那一刻的名气,必然会高到了顶点。毕竟射杀水泊梁山寨主的‘壮举’可不是谁都有机会的。既然那史文恭是为名的话,那在他成功射杀晁盖之后,定会四处宣扬一番的。至少在曾头市内,定会如此。可是那史文恭在完成那样的壮举’之后,又是怎么做的呢?依旧如往日般行事,不见任何张扬。若真想扬名的话,又怎会如此?再者,晁盖临死之前的遗言,也很值得推敲。“若那个捉得射死我的,便叫他做梁山泊主!”这句话若仔细分析的话,便可引申出以下两重含义。其一,既然晁盖不点明是谁射的那一箭,那史文恭这个杀人凶手的身份,便存疑了。其二便是,哪怕晁盖到了生命即将完结的时候,都不想将水泊梁山寨主的位子,交给宋江。因为宋江的本事,梁山之上,人所共知。若让他去捉卢俊义的师弟史文恭,即便一百个宋江加在一起,那也是绝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即便是一万个……话说一万个宋江放在一起,还真就有可能活捉史文恭。毕竟,人多力量大嘛。即便每个宋江撒上一泡尿,都能把人家史文恭,淹死了……而在晁盖死后,书中又曾出现了一处疑点。那就是,宋江在向兄弟们说晁盖遗言的时候,擅自把晁盖的遗言,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