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巴吞·科沃赫站在高地上,观察着形势。昨夜下过旱季当中比较稀罕的一场小雨,林地和草地都还显得比较清新,纳巴吞甚至可以闻到草叶的气息。但眼前的景象并没有那么清新唯美。两年半以前他从一位不凡之人的手中接过翡翠权杖——他如今手上还紧紧地握着它——他便在随后的日子里始终心向着对方,要践行承诺,守护新的家园,掣肘那不可一世的王国佩滕伊察。在佩滕伊察湖的东岸,科沃赫的主要领地,纳巴吞利用两年半前那短暂的经历,命从北方逃难来的建设专家指挥人力,修筑了大量的防御工事,紧密而复杂的木栅栏,分布得恰到好处的箭塔与望楼,时刻更新的陷阱与路障,让伊察人时不时发动的挑衅无功而返。科沃赫掌握着两片小的湖区,“轻岛湖”萨尔佩滕湖(Salpeten)和“枝木湖”马坎切湖(Makanche),其中前者是科沃赫人的家园,后者则被用于安置纳巴吞所接管的亚拉因人。经过两年的开垦与建设,这片土地已经成为一片美妙的田园,除了种植玉米、菜豆、南瓜的三姊妹田,果园、蜂园、菜园、可可园也在附近得以开辟,使科沃赫人和亚拉因人得以享用更丰富的菜肴,也能凭可可豆的产出前往其他地方经商换来重要的商品。最重要的,自然是燧石、黑曜石及其成品,这些是玛雅人最精良的武器要用到的重要原料。至于金银珠宝等奢侈品,那不是时刻面临危机的科沃赫人能够享用的,纳巴吞知道他们必须把可可豆花在剑刃上。通过商谍,纳巴吞得知青铜器已经在潜鳄城(拉马奈)大量产出,但基本上青铜武器全都流向了九原城(蒂博隆),其他人能够采购到的则只有传统的小件器物,像铃铛、镊子、镜子等等。对于纳巴吞而言这很可惜,但他也庆幸只有萧尔陛下能够拥有最先进的青铜武器。这意味着至少佩滕伊察也尚未掌握这类杀器。经过两年仓促的建设,农业、防御设施、获取资源的商贸、小规模的间谍网络、外交关系网络都已经小有成就,而北方持续的内战使得更多的人继续穿越厚重而危险重重的雨林,南下来到湖区,其中绝大多数都被纳巴吞安排在大湖北侧的人接纳来到科沃赫。除此之外,受尽佩滕伊察欺辱的莫潘人也已经大量搬来科沃赫。所以尽管人口和兵力相比于佩滕伊察明显处于劣势,但科沃赫的总人口在几年间竟然不降反升,得以与湖心大岛上的伊察人分庭抗礼。前不久,北方派来间谍,自称是来自萧尔陛下的玛雅帝国,这令纳巴吞大喜过望——萧尔竟然已经统一了玛雅潘联盟!这意味着不久以后科沃赫将会有一座极为可靠的靠山,不再需要因在佩滕伊察面前势单力薄而担惊受怕。但玛雅帝国的建成给科沃赫带来了一个麻烦——从北方逃难来的人开始减少了;甚至最后几批逃亡而来的,是舒潘的图图尔-休城邦的死忠,他们来到科沃赫以后躁动不安,常常声言要杀回北方,消灭萧尔,讨回公道,为此甚至愿意求助于佩滕伊察!这些人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内部混乱,纳巴吞无奈之下,只得动用极刑,将这批人统统抓捕,死不悔改的,便公开处决。纳巴吞因此收获了意外的好处:似乎自己的手下和领民都更愿意听自己话了。毕竟他是平民出身,被萧尔意外选中才当上白岛城(萨克佩滕)的真人,在萧尔亲自指挥的战斗中,纳巴吞才蹭到了胜利带来的威望,大多数人开始勉强相信他。现在,帝国派来的间谍声称,帝国军将南征伯利兹地区,而佩滕伊察很可能与雨木城(查克特马尔)有联系,因而需要科沃赫牵制佩滕伊察,防止后者派兵驰援雨木城,影响帝国军南征的进度。“没问题,”当时纳巴吞笑了笑,“我们已经与伊察人打了三年时间了,经验丰富得很。”现在纳巴吞望向南方,看见栅墙以外一段距离来了伊察人的庞大军队,却不禁捏了把汗。朔克派来讨伐白岛城的兵力,恐怕将近八千之巨!而科沃赫目前的武士数量仅有一千,这还是纳巴吞大规模提拔善战、愿战的平民为武士的结果。不过在兵力上,大量的领民都愿意为保卫家园而战,只是武器配备方面难以跟上,基本都只能以木棍为武器。加上这批志愿兵,科沃赫军可以涨至四千左右,加上建设充分的防御设施,并不是不能一战。之所以佩滕伊察会派大军前来攻打,并不是他们主动挑事,反是科沃赫一方的原因——科沃赫人果然发现了佩滕伊察有意派军东去,尽管伊察人有意通过更南边的石丘行进以避开耳目,但还是有莫潘人发现了他们。收到消息的纳巴吞立即反应,派出斥候监视伊察军的进度和每日驻扎的位置,随后又派出几位得力干将率领武士进行袭扰,果真使得伊察军阵脚大乱!不胜烦扰的伊察军终于停止了东进的步伐。但是科沃赫人会发现,他们引火上身了——伊察人掉转枪头,决定先把科沃赫解决掉。所幸连着三年时间的持续作战,早已让科沃赫练就了不怕战斗的勇气。收到前线回报之后,纳巴吞早就指挥众人加建防御工事,制定作战计划,将非作战人员收留至安全的地方——大湖北侧的大片林地与高地是科沃赫人绝佳的庇护所,和平的时候纳巴吞也有意让人在北边的安全地带开辟。而栅墙等设施把关键的路口一卡住,就逼迫伊察人只能在狭窄的地方作战,还得面临居高临下的科沃赫人的远程攻击,兵力上的优势难以施展,这正是科沃赫人顽强地守到今日的原因。现在,伊察人似乎沉不住气了,纳巴吞可以看到许多伊察武士高举武器,嚷嚷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