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世知道冯劫面服心不服,而且扶苏也听够了两人的争论。如果冯劫这样的人都懂得了何为人间正道,那帝国也就不需要他来治理了。“冯劫,日后改称先御史为国舅吧。”扶苏明摆着给王戊撑腰,冯劫自然不敢再多嘴。“虽然如今朝中没有适宜国舅的位置,但是朕打算明日起就让国舅以上卿的身份入朝议政。”“微臣谢陛下。”冯劫自然一脸郁闷。王戊一回来,以王家如今的地位,自然将他压的死死地。王戊自然脸上带着得意之色,可是他才刚开始高兴,却听到二世说,“朕与冯侍郎还有要事,国舅先退下吧。”王戊听到这个,面色喜色消失。“臣告退。”出了殿门后,王戊满脸都是不满之色。他本来就是处在权力中枢的人物,政党斗争之中如果不是他带着王氏和冯氏硬刚,哪有陛下今天的位置。本以为自己回来,就算不能短暂就官居丞相,陛下讨论事情,居然要把他支开。朝中什么事情,竟然是他王氏不能参与的。而处理这件事情的人,居然是冯氏。他可以容忍陛下很快就让蒙恬做御史,也可以容忍陛下原谅冯家,继续任用冯劫。但是,他决不能容忍自己被陛下划出权力中枢之外。陛下要是真的这么做了,那不就是过河拆桥吗。王戊出了章台,本来沿着宫道出宫。这谒者令本在送王戊,可是王戊忽的道,我久不见外甥,想去看看太子殿下,可否劳驾带路啊。“国舅去了荆楚之乡,太子殿下天天惦记。如今国舅亲自去看太子,太子点下山一定欣喜。小人这就为国舅带路。”于是王戊便摇着宽大的身躯,往华阳宫走去。太子曜本来也坐不住,就在宫门口等着,果不其然,他日思夜想的人终于来了。“舅父!我就知道舅父一定会过来看我。”王戊看着如今已经和他一样高的太子曜心里也乐开了花。“光阴如梭啊,我不过一来一回,你如今就已经长得这般高大。可有看上了谁家的姑娘,舅父去帮你说媒。”“舅父你在说什么混话,我可是堂堂太子,我要娶妻,如何用得着舅父去给我说媒。”“你可是我唯一的亲外甥。你若要成婚,我必须给你做主。”“那也得君父说了才算。我的事情,谁来都不好使。”王戊见曜顾左右而言他,就知道他已经有看上的姑娘了。储君的婚姻大事,关乎到国政。王戊知道这其中的利弊关系。“就你还想骗你舅父。你的表情已经出卖了你,快说罢,究竟是谁家的姑娘。”曜确实还是少年,但是,他不是当初那个少年了。他的婚姻大事,关乎到他的未来。如果是不能帮助他的人,娶了又有什么用。见太子曜对自己有所保留,王戊自然道,“三年了,我在外三年了,亲外甥都与我疏远了。”“舅父这是哪里话。曜虽然有很多舅父,可是最喜欢最敬重的只有您一个。”“我虽然在外地,可是最担心的就是你。”“舅父,您才是让我们所有人都担心的。我在这宫中,有君父和母君,谁能动我分豪。”“好好好!我看你是长大了,知道自己位高权重,所以看不上你这个无官无职的舅父了。”“舅父,您与我这是三年来首次相见,如何一见面就说这些不畅快的事情。”曜说着,忽的看到廊道旁边一棵扶桑树,“舅父你看这棵树,三年前的今天,它好像也是这副模样。”王戊察觉的出,太子已经有了城府,言谈举止都含蓄起来,也就不敢再像从前一样看待他,只是顺着他的视线看过去,看不出个名堂。“舅父离开的久了,记不得了。”“记不得也没关系,重要的不是树,而是人。曜发现,树的成长是肉眼可见的,但是人的成长是肉眼看不到的。”王戊听了这话,顿时愣在原地。这小子,说的话居然这么有哲理。………………章台——“这文吏的事情,关乎到地方法治,不可马虎。就算是归乡士卒有此请求,可是也要严加筛选。”“陛下,臣以为这件事应该从宽处理,而非从严。常言道,独木不成林。一个再优秀的文吏,到了外地没有依附他的党羽,都难以撼动森林。只有当他带去了大批量的文吏,自成一个集团,才能让当地的豪强地主乖乖听话。”“臣这里已经有了对策,不知道陛下是否愿意听取?”“说吧。”“微臣以为,太学选拔的文吏还是一如既往的严格,不可松懈。而民间征召士卒为文吏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途径。毕竟老秦人心向着老秦人,不会互相为难,文吏为主,士卒为辅,此举壮大充实了秦吏的队伍,有助于威慑地方啊。”“如果那些士卒会认字,当初就不会投身行伍了。让他们做秦吏,他们能做什么?帝国正需要向四处普及文字,需要专业的秦吏,如果不是为了使得语言统一,朕犯不着如此大费周章的挑选文吏。”“陛下,这个问题,臣也想到了。所以虽然太学选拔出的文吏和乡野举荐上去的都是文吏,但是却根据为吏途径设置高低的不同。太学出身的,显然是地位更高,可持节,做主要的文职工作。但是退伍士卒转职,则主要做辅助工作。”“可是你这么做,会让整个帝国文吏集团数量扩大数倍,到时候天下人都无心为士卒,只想着卸甲从文。”冯劫却坚持道,“陛下,文吏的数量,完全在吏部的控制之中。微臣以为陛下完全不需要担心这个。士卒虽然可以转为文吏,但是还是需要严格的帅选,臣以为可以让大夫程邈选用文吏常用的字,编纂成表,如果那些士卒能够通过这些表哥的审核审查,那么就可以为吏。而且天下人只有退伍士卒才能参与这样的考试。”“到时候,再根据考试成绩调控选拔人数,到时候就可以将文吏的数量控制下来。只要把文吏的门槛抬高,到时候就不用担心文吏人数膨胀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