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皇太极派人坐吊篮出城,给周大虎送来一封书信。邀请他进入沈阳城一谈。看着这个邀请,周大虎一时难以决定。他是诸军之帅,一旦他有事,将会出现难以估量的局势。不去,这恐怕是皇太极投降归顺之前的最重要的试探,就会错失一个大好良机。面对如此难的抉择,周大虎一人坐在大帐中数个时辰才出来。作为主帅,他不可能以身犯险,致大军于危险境界。一日后。皇太极接到了周大虎的回复,言辞恳切,说明了自己不能到其城中的顾虑,并建议在中间地带举行两人的会晤。这一提议,得到了皇太极的同意。他也没有真的认为对方一军主帅会真的孤身一人,到沈阳城中。只不过是一种试探的手段而已。而对方还郑重的给他解释了不来城中的理由,且有什么说什么,并不藏着掖着。这种坦诚,让他从心中对对方有了好感。思考了一会,皇太极请来了皇亲宗室,开始商议双方会面的事情。沈阳盛京已经成为孤城,想活不想死的占了大多数,尤其是一些老臣的大力支持,皇太极有了“和谈”的底气。当一些人过上了好日子后,想保住荣华富贵,尤其是没有任何胜利希望的情况下,这种选择,是人性的必然选择。其次就是双方打得越激烈,死伤越重,明军的报复就会更加的厉害。到时候族群难以保全,会遭到血腥的报复。这是一些老臣不愿看到的。这是他们最大的顾虑。想当初,建州可是杀了太多的辽东汉人。以己度人,沈阳城内的满清贵族,想到这些都害怕。征得手下一帮重臣充分表达意见统一并赞成后,皇太极挥退了所有人。数个时辰后。双方各自派出了百余名士兵,在沈阳城和明军军营中间,平整了一块平地,并建立了一些棚子,作为商谈会场。双方商定,各带护卫五名。第二日清早。皇太极和周大虎终于见面了。两人打量了一下对方,觉着对方与自己想的并不一样。周大虎太年轻。皇太极并不是一个大胖子。双方的侍卫都离得很远。皇太极首先开口:“贵军占有优势,何以愿意会谈,难道是想不战而屈人之兵吗?”他之所以说这样的话,就是有些想不通。对方是武将,慈不掌兵,要不然也不会坐到大明第一武将的地位。周大虎摇摇头道:“因为我看的长远而已。”这话使得皇太极只能理解字面上的意思,但心中却是认为对方是另有所指。难道自己目光短浅?还是说所有人的都不如对方,皆是目光短浅?有些说不通。“周将军如此之说何意?”皇太极打破砂锅问到底,以解自己心中的疑惑。但是周大虎自己知道,岂能将自己的意图完全暴露?而给对方依仗?“大明平定流贼两年多,当以休养生息为主,我皇不忍士卒再添伤亡,家庭破碎……”周大虎还是老一套说辞。让对方投降归顺,靠的还是实力,以及优厚的条件,其他的都是次要的,当然给对方一个冠冕堂皇的下台阶,也是至关重要。而皇太极的则是在探知明廷的真正意图,历史上太多的例子,投降后就是案板上的肉,任由对方处置,毫无尊严和自由。如果是这样的投降,他宁可战死,也不会投降。就看明廷的态度和条件。两人在一些旁事的问题上寒暄互相试探之后,开始进入正题。至于说了什么,外人士无从得知。但两人这一谈,一直到了天黑,才各自回营回城。周大虎回到自己营帐中,开始书写密疏给朝廷。和谈这样的大事,哪怕他已经得到了充分的授权,他也必须汇报上去,等待圣裁,这样最后对谁都好。他不想当一手遮天的权臣,更不愿意最后被清算,走上反叛那一步。……京师。崇祯皇帝看着信鸽飞递传来的皇太极投降的条件,一时显得有些犹豫。大明已经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他内心之中是不愿意和过去反叛的建虏有任何的妥协。快意恩仇,以雪血耻才是痛快之事。但是治国,不能意气用事。各方面都要考虑。能避免的牺牲,当以尽量避免。朝廷接受对方的归顺,对大明的长治久安有好处。而且朝中的文官,也都不主张在辽东大开杀戮。大明也是从来都是以教化、收心为主等对待敌人和少数民族。也许威慑不够,但是贵在收心长远。很快。军机处和内阁的大臣都聚集一堂,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但大多数人都支持接受皇太极的投降条件,但要求有关的女真贵族,不得在辽东居住,一律迁住京师恩养,或者量才使用。崇祯皇帝接受了这个建议,随即消息飞递三岔河城,再经陆路而到沈阳明军军营周大虎处。已经被围困达两个多月的沈阳和牛庄,早已经是人心浮动,不断有士兵深夜从城中缒城而下投降。两座城池,可以说是危机重重,随时都会发生大规模叛乱。而城内民生经济更是物价大涨,食物短缺,已经有不少人饿死发生,且情况越来越严重。决定要投降归顺大明,皇太极心中却是患得患失越来越严重。但形势却是在这里,使他没有别的出路可以选择。忐忑过后,反而是担心大明朝廷不同意自己的要求。大清已经是穷途末路了。突围突不出去。守城,粮尽弹绝,人心离散,再守下去,必将内乱,城池不攻而破。在焦急万分的等待中,大明批准对方降顺的圣旨下了过来。但是附加了条件。爱新觉罗一族,所有人都必须前往京师居住,今后没有皇命,不得出京,不得踏入辽东一步。皇太极被封为郡王,在朝廷效命。其他一些人则是量才使用,朝廷考察任命,分配各地。圣旨下达三天后。皇太极率人开门投明,两天后,牛庄多尔衮亦听从皇太极之令,开门投降。后面的工作就简单了,但是很繁复。收缴投降清军兵器盔甲,登记造册等等。但是文官处理起来并不难,这是他们的长项。清军这些兵马都会进行甄别,挑选使用。八旗多余的土地庄园特权等,则会一一消减。下一步则是恢复大明衣冠,所有人都必须执行,没有例外。而此时,辽东聚集了大量兵马,除了调回一部分回到京师和辽西驻扎,其他兵马并没有得胜回京。清军一部分被编入了周大虎所领兵马之中,充当前锋,其余之人则被打散和亲人家属一同迁往大明各地卫所之中效力,远离辽东。而关内的部分无地百姓会被朝廷组织分批进入辽东开垦,分给田地,免田赋长达十年,还会给与耕牛、农具、物资、房舍、一段时间的口粮等。但这都不是周大虎的事情了。而周大虎的目光,则是投向了朝鲜和北方广大的土地……那里是他新的征途。————————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