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弘光帝、潞王、隆武帝的殉国,很多义士对复兴大明没了指望,他们有的流亡海外,有的出家做了和尚,有的躲到山里当野人。忽然,于无声处听惊雷,传来消息,鲁监囯、靖江监国两位大明的藩王奋勇抗清,打得轰轰烈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吾辈又怎么能无所作为呢?于是纷纷出来起义响应。正赶上摄政王多尔衮又在推行圈地、投充、逃人、占房、剃发、易服,六条“仁政”,逼得很多汉人,不得不反抗。一时间,全国各地,锋火四起,唤起绅民千百万。除了直接投奔朱亨嘉、鲁监囯的义军外,大大小小的起义,多如牛毛。……先是山东谢迁大起义。谢迁率众攻破高苑、长山、辎川等地,攻破辎川后,抓住并处死了大汉奸、原清廷兵部尚书孙之獬。这孙之獬,十分可恨。多尔衮刚搞剃发易服的时候,清廷的汉官们拖拖拉拉,不好意思剃小辫。为了拍主子马屁,孙之獬第一个剃。结果,上朝的时候,满班大臣说他是汉人,不许他入班;汉班大臣说他是满人打扮,也不要他。他又羞又恼,给顺治帝上疏,建议尽快执行剃发易服。疏言:“陛下平定中国,万事鼎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从陛下也”。多尔衮一看,你们汉人自己都想剃发易服,看来剃发易服得人心啊!于顺治二年六月,再次颁发“剃发令”,规定:“全国官民,京城内外限十日,直隶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发”。剃发令一下,人头滚滚。山东百姓恨死了第一个剃发的大汉奸孙之獬。谢迁当众宣布其罪状,用锥子遍刺其身,插上头发,恨声不绝道:“我为汝种发!”孙之獬自知众怒难犯,已无活理,破口大骂。义军将其口缝上,凌迟而死。死前,还把他的四个孙子绑来,当其面斩杀。孙子、曾孙杀了个干干净净。即使这样,百姓仍不解恨,义愤填膺,骂声不绝。杀了孙之獬后,谢迁在大清朝挂了号,被称为“山东第一巨贼”。……齐鲁大地多义士。除了谢迁外,又有任七、张七为首的起义。他们活动在山东曹州府濮州、范县一带,当地榆林很多,被清朝蔑称为“榆林贼”。“榆林贼”啸聚于榆林中,号称百万。他们不仅利用茂密的榆林作掩护,还创造了地道战术,在地下挖掘纵横交错的通道,长达数百里,神出鬼没地袭击清军。到清朝初年,榆园军已经蔓延到朝城、观城、郓城、城武等县,声势颇为浩大。……不光老百姓要起义,清朝的大官,苏松提督吴胜兆也要反清复明。不过他可不是激于民族大义,而是被人忽悠的。“务公,吴胜兆那边策动得怎么样了?”一个四十岁左右,青布儒衫的中年人,抚须而问,风度翩翩。此人姓陈,名子龙,字人中,南直隶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人士,崇祯十年进士,弘光朝兵科给事中。陈子龙是大明朝很有名的一个学社,复社的钜子,以经世致用自命,在绅衿中有很大的影响。他忠于大明,矢志不渝,积极参加并组织江苏一带的抗清运动。“人中公放心,吴胜兆已经意动了,只待吾大明舟山水师一到,即刻动手,攻占苏、松,响应鲁监国”。说话的人,姓戴,名之俊,字务公,长洲生员。此人曾和另一个义士周谦一起,在太湖反清。清苏松提督吴胜兆围剿他们,二人不敌,只好暂时降了吴胜兆。但是反清复明的念头一直未断,所以和陈子龙商量,策反吴胜兆。吴胜兆,辽东人,早年是吴三桂的副将,后来是李成栋麾下参将。降清后跟随多铎南下,任苏松常镇提督。按说清朝对他不薄,他的老上级李成栋到现在也才是提督,这么快就跟前上级平起平坐了,官升得够快的,为何要反清?被戴之俊忽悠的。吴胜兆带兵进剿太湖义师,打胜了,逼降了戴之俊、周谦。按说有功,当赏。但此人有个爱好,喜欢纵兵劫掠,在吴江县一带抢了一把。“远近怨声沸腾”,闽浙总督张存仁上疏参劾他。结果,不但没得到奖励,反而被罚俸六个月。因此,“心甚怏怏,每怀异念”。这还不算,他和上级,同驻苏州的清江宁巡抚土国宝关系没处好,摩擦甚多。土国宝密报于内院大学士洪承畴,说吴胜兆招降纳叛,心怀不轨。洪承畴命吴胜兆移镇松江。吴胜兆受到土国宝的排挤,内心更加不满,和心怀明朝,四处策划反清的大儒钱谦益,颇有来往。虽然吴胜兆对清朝很不满,但造反搞不好要掉脑袋的,所以犹豫不决。戴之俊决定推他一把。大明崇祯二十年三月,戴之俊一脸惊慌地来找吴兆胜。“大帅,不好了,祸事来了!”“啥祸事?”“上次您是不是和钱谦益一起喝酒聊天,发了几句牢骚?”“是啊,有这事”。“土国宝想害您,抓了钱谦益,说他谋反,钱谦益把您给供出来了。马上就要有人来抓您了,您再不造反,命就没了”。吴胜兆大惊,同意造反。他让戴之俊联络南明的反清势力,一起打苏州、松江。其实不用联络,戴之俊本身就是大明的人。戴之俊找到陈子龙,陈子龙联络鲁监国,封了吴胜兆一个定吴伯、平江将军。陈友龙派好友夏之旭作代表去见吴胜兆,鼓励他反戈易帜;又说动驻扎在舟山的明军,主要是肃虏侯黄斌卿、定西侯张名振、总督浙直水师户部左侍郎沈廷扬、监军张煌言的军队。约定了,四月十五、十六日舟山海师进抵吴淞,内外配合,共襄复明大业。吴胜兆按计划行事,四月十六日,他以会议“下湖剿贼”事务为名,把松江府海防同知杨之易、理刑推官方重朗请到提督署内。大喝一声:“拿了!”副将李魁立即率兵一拥而上,当场把杨、方二人乱刀砍死。吴胜兆下令文武官员割辫反清,又派督标中军副将詹世勋、左营中军都司高永义前往海边迎接舟山海师。可惜天不从人愿!张名振、张煌言、沈廷扬、蔡聪等带领本部兵员,分乘战船二百多艘,从舟山出发,前往松江。不料四月十三日,在崇明附近海面遇上飓风,船只被掀翻。沈廷扬、总兵蔡聪等十余名将领上岸后被清军俘获,就义;张名振、张煌言侥幸逃脱。詹世勋、高永义瞭望海上,直到天亮不见援兵踪影,感到事情不妙,就同另一副将杨文启、材官沈兰等合谋反戈一击。他们带领兵丁进入提督衙门,砍死李魁,逮捕吴胜兆、陆冏,解送苏州转押南京。又杀死吴著、戴之俊、乔世忠、王兴邦、黄国桢、孟学孝等人,借以灭口。消息传到南京,洪承畴同操江总督陈锦、镇守南京满兵提督巴山会商后,决定派兵搜捕反清义士。陈子龙跳江自尽,夏之旭自缢于文庙。接着,清政府又杀害了参与吴胜兆反清活动的杨廷枢、吴胜秦、吴奇、林可进、刘承高、左帅、黄锦标、钱彦林、顾咸正、夏完淳、钦浩、刘曙等人。杨廷枢是戴之俊的老师,吴县人,崇祯三年解元,既是大儒,也是著名的反清义士。被抓后,清廷想借重他的名望,劝他剃发。他回答道:“砍头事小,剃发事大”,慷慨就义。在这次大搜捕中遇难的还有大明中书舍人殷之辂。中书舍人,从七品的小官。洪承畴见一个从七品的芝麻大点的小官也造反,便嘲讽殷之辂道:“汝是明朝都大的官,作谋反大逆的事?”意思是,你,殷之辂,在明朝当一个芝麻绿豆大的小官,也敢造大清的反。可笑!殷之辂,以洪承畴的原话,反讥洪承畴道:“汝是明朝都大的官,作谋反大逆的事?”意思是,你,洪承畴,在明朝当那么大的官,居然造大明的反,投了清囯当汉奸。可耻!洪承畴听了,老脸羞得通红,命人拖出处斩。……华夏、王家勤、屠献宸、杨文琦、杨文瓒、董德钦、董志宁密谋在宁波反清。他们大多是鲁监囯旧臣。华夏任鲁监国兵部职方司郎中,董志宁、王家勤任大理寺评事,屠献宸任兵部车驾司主事,杨文瓒任御史,董德钦任监纪推官。鲁监囯航海后,他们隐居故里,力谋恢复。得到鲁监囯在福建大战清军的消息后,自然要在浙江搞事,响应旧主。大明崇祯二十年冬,华夏、屠献宸、董志宁、王家勤、杨文琦等人策反了宁波游击陈天宠、仲谟。此二人曾是史可法部下,藏有史可法颁给的劄书,早有反清复明之心。计划由王翊、李长祥部突袭绍兴,得手后即与黄斌卿海师合攻宁波。到时候,他们和陈天宠、仲谟里应外合,攻取宁波。不料,有人告密。鄞县降清未用的废绅谢三宾探知消息,在十一月间向清分守宁绍台道陈谟告密。陈谟报告了巡按秦世祯,秦世祯急调附近驻军进攻大兰山、东山、管江各义军山寨,王翊仓猝率部转移。清军在王翊营中缴获了明鲁监国颁发的印、敕和书信。清廷依据谢三宾告密书揭和缴获的书信按名搜捕。华夏、屠献宸、董德钦、王家勤、杨文瓒先后遇难,史称“五君子翻城”之役。华夏被捕后,清朝官员抓住密信中所说“布置已定,发不待时”八字,对他严刑逼供,讯问同党。他拼死不招,说这只是虚造声势,“苟有可通,不能不大言以壮任事之气,而又何借区区实布置为?”虏官不信,令人用夹棍夹。华夏被夹晕后复苏,大声喊道:“崇祯先帝造谋,弘光皇帝统兵,其余大学士范景文、四川御史陈良谟、南京礼部仪制司主事黄端伯、杭州府钱塘县知县顾咸建、监国太常寺少卿陈潜夫一班忠义(这些人均已殉国)皆予布置也。”最后,华夏英勇就义。刽子手要他跪下受刑,他挺立不屈。被击伤脚后,盘坐地上,大呼高皇帝者三。又呼:“藿食谋之,藿食死之”,然后被杀。最搞笑的是,告密的谢三宾因为家里有钱,被清巡海道孙枝秀看上了,故意把他说成是同谋,捉拿入狱,好谋其家财。孙枝秀暗中派人告诉华夏说,就是这人告的密,汝把他供出来,正好报仇。不料,华夏不肯。他义正词严地说:“我等反清复明,是青史留名的大好事。谢三宾,反复小人,行同狗彘也。此好事,岂有他分?”谢三宾使尽家财,疏通关系,才逃得一命。害人终害己,卖友未得荣。嗟乎!……湖北王光泰、王昌两兄弟在襄阳、郧阳一带反清。两兄弟有个大哥叫王光恩,绰号关索,颇有点名气。三兄弟原来都曾参加过明末农民起义,后来招安成了官军。清军进至郧阳时,王光恩投降了清朝,被委任为襄阳总兵。后来因为同清朝委任的郧阳抚院潘士良闹摩擦,被诬陷逮捕押往北京处斩。清廷又另派人当襄阳总兵,王光泰(又名王二)、王昌(又名王三)知道来者不善,率领部下兵将七八千人,杀清分巡下荆南道甘文奎、襄阳知府杨矿、推官李实发、襄陽知县潘朝佑,反清。清廷命吏部侍郎喀喀木等领满、汉军队前往郧阳镇压,王氏兄弟寡不敌众,退往夔东,成为“夔东十三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