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大明两百多年恭守职贡之国也,和安南国一样,号称“小中华”。对大明朝很恭顺,恭顺到连国名都是大明定的。那一年,朝鲜太祖李成桂推翻高丽王朝,自立为王。为了取得大明的支持,派使臣觐见大明太祖朱元璋。使臣对老朱说:“陛下,我主李成桂大王派小臣向您请示,他选了两个国名:一个是朝鲜,另一个是我王之父的就仕之地——和宁。您看哪个好,我们就用哪个”。老朱道:“朝鲜是古名,朝日鲜明,多文雅呀。朕看,尔国便叫朝鲜吧”,这么的,舆图上多了个叫朝鲜的国家。李成桂的马屁拍得老朱十分高兴,这小国不错,听话,连国名都让朕来定!高兴归高兴,大明太祖可是玩政治的高手,把朝鲜太祖玩得一楞一楞的。他替李成桂定了国号,却不肯承认李成桂的王位。朕越是不承认汝,汝便越是上赶着巴结朕;若是承认了,汝对朕便不上心了。这一招十分有效,李成桂果然对老朱百般巴结,逢年过节,礼物一车车往大明送,上的表章一道比一道谦卑,就连盖的王宫景福宫,面积与仪制都严格遵循与大明的宗藩关系,为亲王规制的郡王府,所有建筑不敢用黄色,均用丹青之色。老朱腹黑的很,礼照收,就是不承认。朕不承认汝,但朕的子孙可以承认汝。哼哼!时间一晃过去了两百多年,大明似乎不行了。第十五代朝鲜国王、光海大王,觉得努尔哈赤的崛起不可避免,想弃明投清。国内的亲明派不答应,绫阳君李倧推翻了光海大王,成为十六代朝鲜大王、朝鲜仁祖。四年前,仁祖薨了,儿子李淏继位,是为十七代朝鲜大王、孝宗。仁祖、孝宗父子都是铁杆亲明派。可惜,形势不由人意。仁祖时,清廷多次遣使赴朝鲜投书,让其与大明脱离关系,与后金结盟。仁祖大王心比金坚,拒绝。清天聪元年(1627年),皇太极与贝勒阿敏领兵入侵朝鲜,史称丁卯胡乱,朝鲜不敌,被迫议和,并向后金岁贡。1636年,皇太极称帝,他事先将此事通报朝鲜,希望朝鲜参与劝进。朝鲜闻讯大哗,我朝乃礼仪之邦,怎么能向蛮夷劝进?大臣纷纷痛切陈词,在一片慷慨激昂的气氛下,仁祖拒不接见后金使团,不接受其来书。后金使团愤然离开,沿途百姓“观者塞路,顽童或掷瓦砾以辱之”。皇太极举行称帝大典,朝鲜使臣罗德宪、李廓拒不下拜。皇太极非常气愤,弹丸小国,不收拾不行!该年十二月二日,皇太极亲统十万大军再征朝鲜。这一仗把朝鲜打惨了。1637年正月三十日,仁祖率领群臣出南汉山城,徒步前往清军大营拜见皇太极,伏地请罪。皇太极降旨赦之。双方筑坛盟誓,朝鲜去明年号,缴纳明朝所赐诰命敕印,奉清朝为正朔,定时贡献,并送质子二人。朝鲜朝廷中主战最坚决的洪翼汉、尹集、吴达济三人被清军索要,在沈阳就义,号称“三学士”,史称“丙子胡乱”。丙子胡乱对朝鲜社会、文化的冲击非常大。有高度发达的儒家文明、以“小中华”自居的朝鲜沦为落后山林蛮夷的藩属国,令君臣黎民都痛心疾首,国王和两班的权威一落千丈。清廷的征索也加重了朝鲜的负担。终朝鲜之世,思明反清的情绪一直都是社会思潮的主流。仁祖死后,清朝赐谥为庄穆,但终李朝之世,此谥号以及清朝赐予李朝各国王的谥号,均不为朝鲜所用。……景福宫,朝鲜五宫之首,得名于《诗经》中“君子万年,介尔景福“中的“景福“二字。王宫正殿勤政殿内,孝宗李淏正与领议政金堉、郑太和、兵曹判书元斗杓、守御使李时昉、御营大将兼训练大将李浣、弘文馆副校理闵鼎重等大臣密谋。今年三十四岁的孝宗李淏,长得白白净净、十分儒雅,留着浓密的长髯,倒是增添了几分君主的威严。这是一个传奇性的国王,他的一生就是一个传奇,英明、睿智、果断,又刚愎自用。他很聪明,五岁开始读书,十岁起师从南人学者尹善道三年之久。有一次,李淏问尹善道处身之方。尹善道回答:“‘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难道不是千古名作吗?”李淏一听便明白了,师傅是教吾韬光养晦呢。很快地,他就更深刻地体会到了韬光养晦的真谛。“丙子胡乱”时,李淏偕弟弟李淏及世子嫔姜氏等王室眷属逃往江华岛。多尔衮率军进攻江华岛,李淏召集分备边司诸臣,“披甲募兵”,被击败。多尔衮派人到城下劝降,否则屠城,没法子,韬光养晦,降了。多尔衮以礼相待,让他写信劝降父亲仁祖。韬光养晦,写了。仁祖见信降后,在汉江南岸的三田渡向皇太极行三跪九叩之礼,李淏与其他俘虏一起,站在受降坛下,韬光养晦地看。接着,他又和兄长昭显世子一起被押送到清朝做人质,没法子,继续韬光养晦地受着。李淏恨透了清虏,但他牢记尹善道的教导,一点也不表现出来。皇太极押着他和昭显世子一起去锦州,观察松锦大战,炫耀武力。他大赞,八旗真劲旅也!又装出一副饮酒嬉戏,无心学问的样子。皇太极、多尔衮都觉得这小王子不错,对大清友善,而且还整天吃喝玩乐,是个废物,好控制,不错。人质生涯,一待便是七年。返回朝鲜没多久,兄长昭显世子去世,按照愦例,应该立昭显世子之子为王世孙。知子莫若父,仁祖知道自己这个二儿子本事大,欲立其为王世子。不合礼制,遭到多数大臣反对。这个时候,清廷帮忙了,亲清派洛兴府院君金自点支持。清廷还派内翰林弘文院大学士祁充格、礼部郎中朱世起等前往朝鲜,于顺治三年(1646年)正月初三日正式册封其为朝鲜国王世子。李淏的韬光养晦得到了第一个回报。后来,父亲仁祖薨了,李淏继位。当时朝中掌权的官员分为四党,分别是洛兴府院君金自点为首的洛党、原平府院君元斗杓为首的原党、金集等“山林”儒者势力为首的山党、金堉等汉城政界官僚为首的汉党。其中势力最强的是洛党。以金自点为首的洛党,最大的政治特色就是亲清,他们强制要求在所有场合都使用清朝年号。洛党势力很大,又有满清支持,孝宗决定,继续韬光养晦。表面上将金自点等人捧得高高的,暗地里扶植自己的势力。他起用亲明的山党和汉党人士,任命金集为礼曹参判、大司宪,宋浚吉为司宪府执义,宋时烈为司宪府掌令,还召见了已经隐居的斥和派重臣金尚宪。然后,制造舆论。接受弘文馆应教赵赟的建议,不在仁祖玉册、志石中写入清朝年号,传递出反清的信号。又开始酝酿“北伐论”,计划配合中原反清势力,武力推翻清朝,恢复明朝,一雪丁丑下城之耻。为了试探大臣的态度,他在一次经筵中强调汉武帝能雪平城之耻,故优于汉文帝。这席话遭到在场儒臣的反对,但宋时烈等大臣却从中悟出了孝宗大王的深意,上疏提出了“修政事以攘夷狄”的主张,就是对孝宗“北伐论”的回应。见到这道疏,孝宗放心了,朝堂上亲明的大臣还是很多的。于是,准备就绪后一举发难,将洛党领袖金自点流放,原党领袖元斗杓罢官。接着,改革。孝宗意识到朝鲜要想摆脱清廷的控制,必须改革,增强国力。他推广西洋传教士汤若望所创的《时宪历》;推行代贡收米、按田结算的“大同法”;实行推刷奴婢,扩充财政;扩充军备,以李时昉为守御使,负责整顿拱卫京畿的守御厅,将其下属的牙兵改编为铳手和射手。以李浣为御营大将,负责整顿和扩充中央军御营厅,扩充至二万一千人,并在御营厅设置骑兵及炮兵。接着又拜李浣为训练大将,对另一支中央军——训练都监进行整顿和扩充,将训练都监兵由五千扩充到七千余人。将自己的禁军三卫——内禁卫、兼司仆、羽林卫合并为“内三厅”,设左、右别将以统管,同时将禁军人数由六百扩充到一千。对于地方军,实行营将制度,从中央派遣营将来训练和指挥地方军。一系列改革引发了支持改革的汉党和保守的山党的矛盾,孝宗展现了铁腕,支持金堉为首的汉党,金尚宪、金集、宋浚吉、宋时烈等山党人士全部离开朝廷。洛党反扑了。金自点被流放后,派心腹李馨长密告清朝,称孝宗罢黜亲清旧臣、起用斥和士人,并密谋反清,还送去了不写清朝年号的仁祖长陵志文文本作为证据。恰好此时孝宗上奏汇报“倭情”,请求允许朝鲜修筑城池、训练士兵来防备日本,同时又请求将漂流汉人船只送到倭馆,惹恼了清朝。多尔衮大怒,派祁充格等六名使臣去敲打朝鲜,史称“六使诘责事件”。当时“人情震惧”、“朝野汹汹”,传言清兵压境。孝宗听说后也“大惊忧,达夜不寐”,仔细思索后,他决定继续韬光养晦,起用已被罢官的元斗杓为远接使,拉拢原党对付洛党。清使见其态度恭顺,便雷声大雨点小,只问了筑城一事,很快过关。接着,清使为多尔衮提亲。没法子,韬光养晦!孝宗遂以王族锦林君李恺胤之女为自己的义女,封为义顺公主,嫁给多尔衮。搞定了满清后,反手收拾国内的亲清派。粉碎了洛党的未遂政变,将金自点从流放地光阳押赴汉城,凌迟处死,彻底巩固了王权。接着以汉党金堉、郑太和轮流为领议政,主导政局,同时辅以原党及南人的势力。孝宗严肃地问领议政金堉:“派往明国的密使出发了吗?”金堉道:“臣已派宋时烈前往南京。他已辞官,即使被蛮夷抓住,也不容易暴露。宋时烈是山党领袖,也是孝宗的第二位老师,虽然因为守旧、反对改革,被罢官,但却是铁扞亲明派。孝宗对宋时烈的气节和人品是十分放心的,点点头道:“金卿派宋时烈去办这事甚好,宰相气度也!”金堉笑道:“殿下,臣跟宋时烈虽然政见不同,但并无私仇,都是一心为了朝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