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只是听听经筵,和师傅们来往得多些呀”,朱亨嘉自言自语了一句,忽又有些不放心了起来。主要是这些师傅可非同小可,皆是朝廷的重臣。他给皇太子朱若极一共挑了八位老师:大学士关守箴、孙金鼎、何吾驺、郑封;左都御史郭之奇;闽国公严天凤;南陵伯孙广威;詹事府少詹事唐甄,除了孙金鼎去了奴儿干当总督,何吾驺致仕回乡外,其他六位皆在南京城内。此外,尚有东宫侍读、侍讲十余位。这可是一股不小的政治势力,若是太子等不及自己老死,便对皇位起了觊觎之心,该如何是好?老皇帝越想越不放心,下令封杨怀为晋国公、张成武为丹阳侯,执掌禁军宿卫,又令蜀国公范友贤、鄂国公严遵诰掌管京城附近的驻军。这几位都是他最信任的将领。至于严天凤、史其文二人,一个封了太师,另一个封了太保,位列三公、地位尊崇,却没有什么实权。他笑着对严天凤、史其文说:“严卿、史卿,卿等年纪大了,也该歇歇了。再过几年,朕和范卿、严卿,也要退隐田园了。到时候,朕闲来无事,便和卿等一干老兄弟,游山玩水、安享晚年。哈哈哈!”谈笑间便解除了两位元老重臣的兵权,老皇帝又对经筵进讲制度不满意了起来。所谓经筵,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太子出阁后,亦有讲筵之设。此制虽于宋代正式形成,但于明代始制定经筵仪注,每月二日、十二日、廿二日为大讲,每日为小讲。总之,教育不可废,天天都得学。明人十分注重经筵,视为讲学第一事,认为:“经筵一日不废,则圣学圣德加一日之进;一月不废,则圣学圣德加一月之进。盖人之心思精神有所繁属,则自然强敏。经筵讲学,正人主开广心思,耸励精神之所也”。经筵进讲,百僚侍班,实有深意。盖“正以人主面与贤士大夫相接,则君臣之间有聚会精神之美,有意谕色授之益,气质不期变而自变,德性不期成而自成”。说白了,这是儒臣接近皇帝、太子的机会,自然受到特别的重视。开经筵为大明盛典,由勋臣一人知经筵事,内阁学士或知或同知经筵事,六部尚书等官侍班,另有展书、侍仪、供事、赞礼等人员。每旬一大讲,皇帝需御文华殿,这些官员们都得来,遇寒暑则暂免;日讲,则只用讲读官,内阁学士侍班。“经筵这制度好是好,就是太僵化。每天都上课,很难做到。朕自己便常因为圣躬违和或祁寒盛暑而暂免经筵日讲,引得百官经常上疏谏诤,说什么‘帝王大节莫先于讲学,讲学莫要于经筵’。唉!朕都做不到天天听讲,何况太子?这样吧,告诉太子,每旬的大讲须得到场,日讲嘛,听其自便”,表面上,老父亲是怕儿子事太多累着,实际上却是怕太子和这些重臣们联系得太紧密,威胁自己的帝位。司礼监掌印太监马欢喜出现在了紫光阁。见马吉翔也在,便用目光朝他示了一下意。一笔写不出两个马,马公公对马指挥是极好的。主要是马指挥会来事,逢年过节,常有“薄礼”孝敬。看在“薄礼”的份上,马公公对马指挥自然另眼相看。不过两人都知道,当今皇帝最厌恶内侍与大臣勾结,因而只敢以目示意,可不敢打招呼。“陛下,东宫那边请您赐题”,马欢喜的声音温温柔柔,听起来很舒服。朱亨嘉非常重视皇太子的教育,每旬都要出题考太子朱若极,看他学问修得怎么样。久而久之,便成了规矩。今日,又到了出题的日子。“今日的试题嘛”,朱亨嘉顿了顿,阴阴柔柔地说道:“便考他《孝经》,问问太子:何为孝?”东宫兴龙殿内,朱若极正在听自己的老师詹事府少詹事唐甄讲说儒家经典。大明朝的太子未成年均住在紫禁城东华门内的毓庆宫(崇祯十五年改称端本宫)内,成年后则安排单独的府邸:东宫。朱若极很喜欢听唐甄讲课,这位师傅不仅学识高,还足智多谋、善于机变。“太子殿下,宫里送来了今天的考题。圣上问您:何为孝?”东宫内侍献上了今天的考题。“殿下,这篇文章您可得好生做,万万马虎不得”,唐甄正色道。朱若极沉吟着问:“先生的意思是?”唐甄点点头,“翼王、豫王可是刚入了军事学院学习,圣上殷殷舔犊之情,发人深省啊!”朱若极听明白了,唐先生是在暗示自己,老父亲怕自己不孝顺,提前抢他的权,所以开始重用自己的两个弟弟,制衡自己。向唐甄深思一礼,“谢先生指点,孤一定好好写这篇文章!”刷,刷,刷,提笔写道:“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民间孺子,犹蒙矜育,况儿出身皇家,圣恩浩**,特为尤甚。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有始有终,方能称孝。儿以为,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故《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且儿少时顽劣,父皇百般包容、无所不至,含辛茹苦,抚育成人。今父皇春秋已高,是儿尽忠于君、尽孝于父之时也!羊羔跪乳,乌鸦反哺,禽兽尚知孝亲,何况人乎?儿已年齿二十有一,堂堂成人,愿乞终养、尽孝于父皇御前。愿父皇矜悯愚诚,成全微志,儿不胜唏嘘欣喜之至。一点愚诚,谨拜表以闻”。写完以后,朱若极将表文递于唐甄,“先生看,如此写,可乎?”唐甄看完后,赞道:“殿下写得甚好。只是不光要写,还要做”。“哦,如何做?”唐甄严肃地说道:“不论刮风下雨,日日请安,不可懈怠!此外,您在户部办差,无论大事小事,皆须禀明圣上而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