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敕谕朝鲜国王李棩:朕恭承天命,君临万邦,泽布天下,莫敢不从。薄海内外,罔不来享,延赏锡庆,恩礼攸同。咨尔朝鲜国,素来恭顺,屏藩东隅,世修职贡,敬我皇祖,慕我中华,至尔父李淏,恪守王章,忠诚优嘉,引王师伐虏,堪称忠贤。今尔背盟弃好,负中华之深恩,忘文明之礼仪,引暴民围义州,欲何为焉?小邦起负义之心,天朝有平乱之策。朕自兴兵以来,兵锋所指,强虏授首;戈矛所向,炎黄威风。纵大漠南北、东瀛西域,莫与争锋。皇威浩**,何惧蕞尔小邦?然朕怜尔僻居东隅,诸事艰难;复怜尔传世久长,殊为不易;又怜尔封藩三百年,勤于王室。不忍兵戈相戕,伤天和用。故准尔悔过。皇恩虽然浩**,小邦当知顺逆。尔宜以尔父为荣,尊中国,慕礼仪,可保平安。若触冒天朝,以烦天兵,既悔且晚矣!朕特遣礼部郎中丁时济为使,前往尔国敕谕。勅曰:惟尔祖宗建邦海外,代膺封爵,长固藩维,三百年来,朝贡不绝。传自尔父淏,恪守臣节,忠诚尤甚。尔宜敬天诋畏,罔或乖违,长坚忠顺之心,永享太平之福。倘若寻衅,朕必诛之。钦哉。故谕。敬天勤民光武十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之宝……朝鲜汉阳(即后世的汉城、首尔)的景福宫,因为位于城北,故又称“北阙“,乃朝鲜王朝的政治中心。谦逊的朝鲜,事大之心极诚。王宫面积与规制严格遵循与大明的宗藩关系,为亲王规制的郡王府;所有建筑不敢用黄色,而是用丹青之色,以示对大明的谦恭;正方形的宫殿,辟有四门,南面是正门光化门,东为建春门,西为迎秋门,北为神武门。就连王宫的名字,也带着浓浓的中华风,取自《诗经》中“君子万年,介尔景福”中的“景福“二字。大明钦差、礼部郎中丁时济威风凛凛地站立在景福宫正门口的礼坛前,凝视着恭敬行礼的朝鲜囯王李棩。李棩表面平静,内心却如怒涛翻滚。这道敕谕,口气严厉,用的既不是册封、慰劳用的“皇帝行宝”;也不是奖励臣工用的“广运之宝”;而是敕谕大臣用的“敬天勤民之宝”。作为从小接受儒家教育的朝鲜国王,李棩对其中的区别自然是清楚的。尤其是最后一句:“倘若寻衅,朕必诛之”,更是让他听完后冷汗直流。李棩定了定神,“请天使先去馆驿歇息,今晚小王设宴为天使接风洗尘”。“不必了”,丁时济冷冷地说道,“汝朝鲜国的暴民还在包围义州,陛下对此事十分震怒。这个饭,本使可不敢吃”,说完,冲李棩拱了拱手,扬长而去。景福宫内,李棩铁青着脸,召开了重臣会议。“王上,从这道敕谕的内容来看,大明光武皇帝陛下已经动了真怒。那位陛下可是从九死一生中厮杀出来的,天子一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万万不可得罪天朝啊”,领议政宋时烈首先开言。“按领议政的意思,难道将吾朝鲜两百年固有领土北方六镇,拱手相让吗?在领土问题上,朝鲜没有退路!王上,臣以为如今之势,臂如二牛抵角,后退者败。不管天朝是何态度,只要我朝鲜坚定态度,坚持不解义州之围,定能收回六镇”,右议政许积大声驳斥宋时烈。他是宋时烈的政敌,此时扛起民族大义的大旗,一时倒顶得宋时烈说不出话。然而,李棩虽然年轻,却有着十分敏锐的政治头脑,知道政治这种事,光有热血和勇气是不够的,还得有实力。朝鲜的国力和大明比,弱小之极。小国挑战大国,技巧一定要掌握好,既要得到实惠,又不能真的触犯大国底线、堕入地狱。他沉吟着不说话,不发表看法。左议政金佑明开口了,“臣以为应该一边向天朝施加压力,一边尽快与天朝谈判”。李棩终于说话了,“孤也想尽快和天朝谈判,奈何天朝似乎并没有和谈之意,反而向北方六镇增了兵。郑太和、申浏跟朕说,明军在北方六镇已经增兵至四万了。刚才天使的态度,汝等也见到了,强硬得很,哪有一丝要谈判的意思?”金佑明压低了声调:“罗刹使者米列瓦洛夫已经在景福宫外等候多时了,他是奉罗刹叶尼塞斯克督军巴什科夫之命来的”。“什么,左议政,汝在说什么?何为罗刹?乃天下间最残忍狠毒的恶鬼魔神。这些夷狄犬羊,不读诗书,不懂礼仪,茹毛饮血,食人度日。吾两千璀灿文明之朝鲜,岂可与野蛮人为伍?”西人党领袖领议政宋时烈大声呵斥。“左议政可知罗刹鬼畜曾在朝鲜大肆烧杀抢掠?那么多百姓,惨受鬼畜屠戮。汝欲援引罗刹人对抗天朝,无异于与虎谋皮。我朝鲜与天朝的矛盾,本是兄弟阋于墙,而罗刹鬼畜却是外辱。岂有背兄弟之盟而就外侮之理?且大明国力何其强大,朝鲜若联罗刹抗中华,便是犯了大明光武皇帝陛下的逆鳞。到时候恐怕我朝鲜国有亡国之危”,南人党领袖右议政许积亦吼道。西人党和南人党,乃是朝鲜的两大朋党,彼此互相攻讦,斗争了数十年。不料今日竟出奇的一致,拒绝联结罗刹人对抗中华。这也难怪,朝鲜受儒家思想影响极大,不管是西人党还是南人党,传统上都属于儒林,认为朝鲜是中华正朔、文明之邦,从根子上瞧不起野蛮的罗刹人,自然不愿意与罗刹结盟。“王上,适才左议政的话绝不可行,请王上三思”,金寿兴、许穆、尹鑴等大臣皆跪请李棩三思。金佑明见势不妙,忙跪伏请罪道:“臣一时失言,请王上责罚”。“好了,好了,左议政也是一时口误,此事再也休提”,李棩摆了摆手,“不过,与天朝谈判一事,可得抓紧了。此事便交给领议政和左议政办”。“臣等谨遵王命”,宋时烈和金佑明连忙领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