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言那北海提督学道何紫翔曾送给汝两万两银票,此言属实吗?”督察院内,左都御史蔡应昌平静地问张萼。他是跟随光武帝多年的老人了,原先管着大理寺,调任都察院后,由正三品升为正二品,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属实”,张萼平静地说。新官上任三把火,蔡应昌很想放火,办几件大案,在皇帝面前露脸。他盯着张萼,换了个话题,“听说汝和那何紫翔是好友,缘何弹劾于他?”张萼长叹了口气,“予和何紫翔的确是好友,然那只是私谊;北海冒籍一事,乃是国事。身为御史,弹劾纠察官员过失为本职,不敢因私忘国”。蔡应昌点了点头,“此次中榜者如此之多,绝不是区区一个何紫翔能办到的。圣上令三法司会审此案,汝随本官一起参与”。“是,总宪”。……刑部后衙的厢房内,刑部尚书郭之奇、左都御史蔡应昌、大理寺卿张调鼎开起了司法三巨头会议。此三人皆是刚任新职不久,郭之奇是以左都御史转任刑部尚书,有希望干个几年入阁;蔡应昌则是接郭之奇的班;张调鼎以前是李成栋的谋士,从广东按察使任上调入大理寺接蔡应昌的班。三人皆是新上任的,为了在皇帝面前露脸,个个想放三把火。“郭公,圣上让吾等会审此案,您有什么打算?”蔡应昌恭恭敬敬地问郭之奇。郭之奇是他的老长官,资历比他老得多,他不敢无礼。“老夫以为,当务之急是三法司派人赶往北海,将北海提督学道何紫翔控制起来,押往京师;同时,立即派出专员封存北海中举人员的学籍,重新复核,发现可疑人员,一并锁拿进京”。“郭公,大理寺右少卿许亮精明干练,可以作为赴北海当差的专员之一”,张调鼎推荐了大理寺的干将。郭之奇点头默许,此人的事迹他听说过一些,算是个办案能手。“郭公,此次弹劾何紫翔的北海道御史张萼,大公无私,亦是个合适人选”,蔡应昌也推出了督察院的人选。郭之奇亦点了点头,朗声说道:“老夫这边嘛,便派刑部右侍郎矍鸣丰去,此人铁骨铮铮,必不负圣上所望”。“郭公高见”,蔡应昌、张调鼎齐声附合。郭之奇是元老重臣,又同时给皇太子、冀王、豫王当过老师,为人刚直不阿,极有威望,乃是三法司中的主审。他瞅着蔡、张二人,沉声说道:“此案关系甚大,直达天听。我等断不可掉以轻心!依老夫之见,今日便出发,多备马车、快马,日夜兼程赶路。要以快打慢,不给涉案人员以反应时间”。“全听郭公调遣”,从厢房内传出了铿锵有力的声音。……官员这种生物,十分奇怪,刚开始锐意进取,干劲十足,干久了便惰。所以才有“新官上任三把火”、“官员要经常交流”这样的说法。老皇帝洞察官心,深谙此道,利用余朝相、陈邦彦入阁,成功地让一众高官们流动了起来,成了愿意放三把火的“新官”。苏观生分管吏部后,立即对“京察”、“大计”的考核标准进行了完善,惩治罢免了一大批贪官、庸官。这位“三不要老爷”,拿出了当年的狠劲,亲自主抓考核,为了怕别人给自己送礼,还亲笔题写了一幅对联贴在大门口:“不要官,不要钱,不要命,奈我何;只为天,只为地,只为民,告汝知”。余朝相执掌兵部后,立即重新绘制了全国地形舆图,修缮了各大要塞的城墙,巡视军工,扩大军屯,还检查了各地卫所。干得有声有色。顾奕掌刑部,大力抓捕逃犯,修订律法,清理积案,亦是大张旗鼓。陈邦彦管的工部,闹腾得最凶,掀起了轰轰烈烈的肃贪运动,近一半的官员都处于停职审查中。尽管有心人都明白,陈阁老反腐是假,想抓关首辅的小辫子是真。但是不管怎样,的确有一大批贪官落了马,工部上下,气象一新。孙金鼎分管的礼部没什么变化,因为他没流动,还是担任原职。总体来说,在光武帝的一番操作下,朝里朝外都欣欣向荣,让这个老大帝国焕发出了新的活力。朱亨嘉在看奏疏,郑封上的疏,刚接管户部,郑封也放了一把火。“文华殿大学士臣郑封谨奏;为增设漕运、矿政、田赋、工商、渔牧五司事:国之命脉,惟在赋税,户部者,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应财政事宜,其职何其重也!然中央地方,混为一体;一应体制,毫无章程。臣深以为忧!拟请增设漕运、矿政、田赋、工商、渔牧五司,统领各省相应事务。一点愚识,谨候圣裁”。看了郑封上的这道疏,朱亨嘉不禁感叹,“郑卿啊郑卿,汝总是这样,言简意赅,却又直入根本!”郑封放的这把火,可非同小可,直指大明朝的税务体制混乱的问题。大明只在各省设有清吏司,对口掌握本省的钱粮收支;而在中央层级,缺乏对口管理各省专门事务的司,不得不委托地方清吏司兼管。比如,山东司,兼管盐务;云南司,兼管漕运;贵州司,兼管关税;广西司兼管矿政。朱亨嘉掌权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设立了一系列专门的司,统管各地专项事务。不再让地方清吏司监管盐务,将盐课提举司衙门和都转运盐使司合并为盐务司;同时设钱庄司管理铸币、金融诸事。不过,仅有这两司还不行,堂堂户部,掌管赋税命脉,中央地方职责不明,乃是大弊!朱亨嘉觉得郑封的这把火烧的好,该是对户部动刀的时候了!当即下旨,在户部增设漕运司,统管各省漕运;增设矿政司,向各省矿山统一征税;增设田赋司,丈量各地田亩,编列统一的鱼鳞图册,征缴各省田赋;增设工商司,向各省工场、商户征工商税;增设渔牧司,将各地牧民、渔民编户纳税。这五司和以前就有的盐务、钱庄二司,合称为户部七司。老皇帝政治经验丰富,觉得这中央七司郎中与各地清吏司郎中平级,都是正五品,恐怕压不服地方的司。这种情况在其他五部也时有出现。又大笔一挥,规定中央各司的郎中,如果政绩优异,可以高配到从四品,如此便好管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