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豫王府的望亲台,大明豫王朱若峰殿下,登台深情南望,不是望诗和远方,而是在思念生他养他的爹娘。“殿下,今日风大,还是回屋歇息吧,免得受了风寒”,王府左长史张履祥劝道。张履祥,字考夫,浙江桐乡人,大明朝著名的理学家,因为世居清风乡杨园村,人称杨园先生。他是豫王的老师,原是翰林院侍讲学士。朱若峰就藩后,向父皇讨要自己的老师,老皇帝大笔一挥,张履祥便由正七品翰林院侍讲学士,变成了正五品豫王府左长史,连升二品四级。千万别不服,朝中有人好做官,朝中无人莫做官,说的便是这个理。“张师傅,孤整天待在城里好无聊。想出城逛逛”,朱若峰说道,语气中带着一丝哀求。“哎呀,殿下,这可使不得。根据祖制,您不能随意出城,行香和游玩皆不可,即使省墓,也要经朝廷许可后方可。否则便是违制”,张履祥吓了一跳,连忙劝阻。大明朝对藩王限制得狠:不得进京,禁止诸王以奔丧、朝觐、请命等任何理由入朝,偶尔朝觐,需皇帝特赐恩宠;诸王不得相见,即使是亲兄弟也不行,《明史》记载,襄王朱瞻墡的封地由长沙迁往襄阳,途经亲弟朱瞻垍的封地安陆。在兄弟处徘徊多日不愿启程。临别之际,朱瞻垍悲恸道:“此生你我兄弟不复相见了”;朝廷还通过一条条禁令把藩王困在各自王府内,不许择业,不许干涉地方政务……藩王们也是人,面对诸多限制,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内享乐,满足自身的欲望。闲着没事干,就纳妾、生孩子,王府人口多了,俸禄不够养,就想办法霸占田地。有明一代,藩王侵占民田是普遍现象,慢慢地。他们变成了皇室的蠹虫,宗室人口膨胀,给大明经济带来了沉重负担。当然,也有喜爱风雅的,乐意作诗的,喜欢书画的,爱好戏曲的,与僧道、方士交往密切的,等等。朱亨嘉登基称帝后,一方面打击藩王对民田的侵占,规定藩王的王田也要缴纳田赋;另一方面。也放松了对藩王的限制,允许他们做官、做事,但进京、离城、见其他藩王、经商,仍需有必要理由,并经朝廷许可后方可。听了张履祥的话,朱若峰愤愤不平地说道:“朝廷这是把孤当猪养呢,孤要上疏父皇,请他老人家取消这些乱七八糟的限制”。“殿下自可向圣上上疏,但是需慎言。您贵为藩王,一举一动可关系着朝廷的体面呢”,张履祥赶紧劝说。身为藩王,一举一动都为人瞩目,将藩王比作猪,对朱若峰这样的身份来说,的确有失体面。他自知失言,闷闷不乐地回到了书斋。捧了一本《大学》攻读,却怎么也读不进去,于是索性取出一本《金瓶梅》翻看。此书是大明“四大奇书”之首,也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通过对兼有官僚、恶霸、富商三种身份的封建时代市侩势力代表人物西门庆及其家庭罪恶生活的描述,体现民间生活百态,描绘了一个上至朝廷内擅权专政的太师,下至地方官僚恶霸乃至市井间的地痞、流氓、宦官、帮闲所构成的鬼蜮世界。甚至有人说,作者是借书来影射明武宗正德皇帝。此书从万历年间便开始流行。不过朱若峰看的并非万历年间的刻本,而是崇祯本,又称绣像本,虽不如万历本语言质朴、原汁原味,却胜在有二百幅栩栩如生的木刻插图。朱若峰看着插图,浮想联翩,灵台进入了一个美好的状态。“殿下,汪审理求见”,王府宦官、承奉正梅涛禀道。汪审理,指的是王府审理正、散文家汪琬,字苕文,号钝庵,长洲(苏州)人,与侯方域、魏禧,合称散文三大家。汪婉今年五十五岁了,是富平大儒李因笃的知交好友。那李因笃虽是忠良之后,却不肯做愚忠的腐儒,以建立人人平等的大同国家为己任,一腔热血,不畏强权,经常写文章抨击朝政,在士林中拥有极高的声誉。光武帝钳制言论,大搞专制独裁那一套,在士林中已经名誉扫地。李因笃等士林领袖对老皇帝已不抱有任何幻想,转而将希望寄托于三位皇子之上。虽然他们认为冀王朱若登最有成为尧舜的潜质,大力支持冀王,但在太子和豫王身边也安插有人,在太子身边的是被老皇帝杀害的翰林院侍读陈瑚,在豫王身边的,便是这豫王府审理正汪婉。“哦,汪审理来了,让他进来吧”,朱若峰笑道。承奉正梅涛却吱吱唔唔地没有马上去传。“怎么?汝还有事?”朱若峰问道。“求殿下救右承奉谷俊杰一命”,梅涛跪地泣求道。原来,这汪婉的官职乃是正六品审理正,掌豫王府中推按刑狱之事,禁诘横暴,无干国纪。右承奉谷俊杰前日因事出城,夜深往一户百姓家求宿,那家主人不肯,谷俊杰仗着豫王府的势力,强行踹开那家人的房门,找了间房睡了一晚,次日一早才离开。结果,那家主人告到了汪婉那里。汪婉大怒,命人捆了谷俊杰,准备禀报朱若峰后,按《大明律》行刑。大明律《刑律·贼盗》中明文规定:“凡夜无故入人家内者,杖八十。主家登时杀死者,勿论”。也就是说,按律法,要打这右承奉谷俊杰八十大板。大明朝,板子沉重,八十大板打下去,不死也要脱层皮。承奉正梅涛与右承奉谷俊杰素来交好,闻讯立即抢在汪婉见豫王前向豫王禀报。朱若峰弄清原委后笑了,“孤还以为是何等大事,令汝如此惊慌,此乃小事耳!这谷俊杰是孤的近臣,虽然犯律,不可以普通百姓视之。放心吧,孤会给汪审理打个招呼,不会罚得太重。不过,回头汝跟谷俊杰那奴才说一声,让他莫要仗着孤的势鱼肉百姓。再敢有下次,孤扒了他的皮!”“谢殿下”,梅涛千恩万谢地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