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提拔了豫王的两个心腹为京官,看上去只是一件小事,却引起了有心人的注意。“娘娘,户部右侍郎唐甄求见”,端本宫内,陶令人向太子妃孙柔禀报。“唐甄?”孙柔眉头一皱,她知道唐甄是太子的老师,忠心耿耿。可如今太子已薨,自己孀居,男女授受不亲,理应避嫌才是。此人并非不知轻重之人,急匆匆找自己,必有要事!“宣他进来吧”,她叹了口气。“娘娘可知今日陛下擢拔豫王府左长史张履祥为工部右侍郎、豫王府审理正汪琬为右佥都御史?”一见孙柔,唐甄便直奔主题。“予一介妇道人家,怎可卷入朝政?实不知此事”。见她如此说,唐甄泣道:“娘娘虽然与世无争,可朝堂之事,不进则退。无论如何,请您为皇长孙考虑”。孙柔明白他的意思,就算自己不争,让豫王做了储君,可朱依炫和朱依灿乃是太子嫡脉,这种正统地位的存在,本身就是对豫王的极大威胁,他若继了位,未必会放过自己这两个苦命的孩子。所以,即使为了孩子,也要争一争这储君之位。且立皇太孙,大明早有此规矩,建文帝不就是以皇太孙身份登基的吗?可是自己丈夫和关首辅已死,顾阁老回了老家,太子党势力大衰且群龙无首,能争得过豫王吗?想到这里,她不禁泪流满面,“唐师傅对皇长孙的爱护,予铭感五内,只是予一介妇道人家,又能做些什么?”“夏峰先生海内鸿儒,名满天下,何不请他出山,为皇长孙殿下鼓与呼?”唐甄充满期待地望向孙柔。夏峰先生指的是孙柔的祖父孙奇逢,老先生今年八十六岁了,与黄宗羲、李颙并称为海内三大鸿儒,一生著述颇丰,著有《理学宗传》、《圣学录》、《北学编》等诸多儒家经典,在士林中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容城孙氏乃是名门旺族,孙奇逢弟子众多,其中不乏高官,比如新任工部尚书高鐈、吏部右侍郎范阳耿、河南巡抚魏一鼇等皆是他的弟子。如今太子一党势弱,唐甄希望借助孙柔娘家的影响力,为皇长孙朱依炫造势。“唉!”孙柔重重地叹了一口气,“唐师傅有所不知,祖父为人刚直不阿,淡泊名利,一心只想埋头做学问,最厌恶争权夺利之事。先前太子与冀王相争,妾身求祖父相助,却被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求他老人家出山为皇长孙鼓与呼,不易耳!”唐甄叹了口气,“久闻夏峰先生高风亮洁,果不其然!娘娘给先生写家书时,不用提及立皇长孙为皇太孙一事,只需倾诉孤儿寡母恐难立足便可”。“予全依唐师傅”。……夏峰先生孙奇逢是北直隶保定府容城县的骄傲。此人字启泰,号钟元,乃是一代理学大家,因为于辉县夏峰村讲学二十余年,世称“夏峰先生”。他有才,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研究得透,著作极多,所创“北学”与黄宗羲的“南学”相提并论。世人皆说,儒家以“立德”、“立言”、“立功”为“三不朽”,而孙奇逢的德行、著述和事功,足以当此“三不朽”。他有胆,当年魏忠贤把持朝政,杨涟、左光斗、魏大中、周顺昌、黄尊素等人先后下狱。他与鹿正、张果中一起函请督师蓟辽总督孙承宗“以军事疏请入见”、对魏忠贤施以威慑。一时义声震动儒林,被誉为“范阳三烈士”。他有节,满清入关后,清廷多次征诏他做官,甚至以国子监祭酒之职相聘,均遭拒绝,时人尊称其为“征君”。作为士林的泰山北斗,八十六岁的孙老先生桃李满天下,看淡了功名利禄,一心只想在夏峰村读书讲学,为国家多培育一些人才,至于帮自己的孙女婿争皇位,老先生从未想过。夏峰村兼山堂,是一座干净、静谧的院落,孙奇逢便住在兼山堂的西厢房。此刻,老先生并不在房中,而是在北面的学堂讲学。一袭金黄色的日光,射入学堂,夏峰先生那和蔼可亲的容颜在日光中愈发清晰,十几个学生充满崇敬地望着自己的老师。白发苍苍的老先生,用青筋暴突的手握着毛笔在三尺素宣上笔走龙蛇,写下了一幅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今日,为师要为汝等讲一讲东林先生(指顾宪成)的这幅对联。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诲人不倦,他做到了,八十六岁还在讲学。好人长命,历史上这位大儒一直活了九十二岁。“先生,宫中有人送信来”,正在讲学,有人送来了太子妃孙柔的信。孙奇逢摇了摇头,宫中的事如何比得过教育学生重要?将信往旁边一放,继续为学生讲课。他真的很厌烦宫中之事。前些年,孙女一直想请他出山,帮皇太子压制冀王。他不肯,反给皇太子写信,劝他禀持兄友弟恭之道,对弟弟好一点,好一点,再好一点。只要严于律己,宽于待弟,以大海一般广阔的胸襟包容冀王,便一定能消弭兄弟之间的矛盾,使皇家和睦,天下太平。不料孙女婿竟不肯听,反对人说他老糊涂了,皇权之争,哪来的兄友弟恭?这话,有人传到了他的耳中。一怒之下、再不肯管孙女婿夫妇这些争权夺利的破事。前段时间,夺门之变,皇后、皇贵妃、太子、冀王尽皆惨死的消息传来,老先生泪流满面,太子若肯听吾言,善待手足,兄友弟恭,焉有此等惨事?讲完课,孙奇逢拆开了孙柔的信。这一次,孙女并未请他出山帮皇长孙争位,只是说太子薨后,自己孤儿寡母,没有依靠。您的两个曾外孙儿朱依炫和朱依灿,没有势力,却有正统的身份,恐怕将来会因此招来祸端。您说吧,该怎么办?孙奇逢陷入沉思,孙女信中所说,未尝无理。以曾外孙儿正统的身份,如果当不上储君,也许真会为未来的新皇所惧,招来横祸。不过,我大明以儒家治天下,重视家庭和睦。只要放弃野心,与世无争,想必豫王殿下也不会为难两个侄儿。想到这里,老先生给孙女儿写了一首诗:《无争》红杏总为西风瘦,祸端只因强出头。功名利禄杀人剑,诗书礼乐太平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