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任命让贺珍傻眼了,他可不想带着一群降兵入城,而且降兵中还有部分是他的部下,要是被部下认出来,他不是张顺,而是贺珍,今天可就要死在清军军营。他忙和鳌拜说道:“那些降兵降将不过丝血软骨头,让他们入城,岂不是浪费尚书大人一片心意,小的在西城有部下接应,愿今晚回城,明晚打开西门,北门,迎大清天兵入城。”鳌拜指着他的脑袋。“你不都剃发了吗?”贺珍表示这没问题,明军中有很多人将士投降清军,后来又回到明军,为了表示不是清军,都剃了光头。他也可以剃成光头,重新回到军中,继续指挥部下。鳌拜想了想,同意贺珍请求,让他赶紧回去。贺珍千恩万谢离开清军军营,来到九里关西城,西城是他的部下驻守,见他回来,也不敢打开城门,而是用箩筐把他拉上来。在他走后,鳌拜立马来了精神,他令合狐狙击四千八旗绿营精兵,明晚张缙彦开城门,迅速突袭九里关,消灭在关内的明军所有将士。合狐有些惊讶,和鳌拜说道:“都统,投降的明兵明将可有数千人啊,就这么杀了,着实可惜。”“不过是以假乱真的诈降而已,那张缙彦算什么,一个落魄的前朝尚书,刚才那个明国总兵,我可是认得他。”合狐像是个傻子,鳌拜见他不理解,告诉合狐,此人根本不叫张顺,而是大顺军将领贺珍,在汉中府投降大清,后来又回到明国,鳌拜那时候跟着清军进攻陕西,贺珍投降时,他有过一面之缘。今晚他看到剃发后的贺珍,总觉得有些眼熟,最后猛地发现此人,不就是汉中府,那个投降的大顺军将领贺珍吗?他不动声色,任由贺珍发挥,还故意同意贺珍回去,其实早就看穿明军战术,于是将计就计,让明军打开城门,然后全军入城,杀光城内明军。合狐不由得佩服鳌拜高明,和鳌拜说道:“都统,实在是高啊。”不过合狐也担心,明晚就用四千兵马杀入城中,是不是兵力有些不足?鳌拜豪迈让他大胆进攻,他率领主力部队在后面增援,后天日出后,九里关不许有一个活着的明军军民。清军磨刀霍霍,明军也在城内有的放矢,各部兵马在城中挖陷阱,布置机关,只等清军进来送死。张缙彦在府邸唱着小曲,听到城内人来人往声音,怕贺珍和张顺提前行动,想出门看看,却被贺珍亲兵赶回来。亲兵告诉他,没有贺总兵命令,任何人不得离开府邸,也不允许其他人来骚扰尚书大人。这个理由让张缙彦无话可说,他在家中继续等待。第二天黎明,贺珍从城外回来,悄悄来到他的府邸,和他比划一个成功手势,就立即离去。张缙彦内心狂喜,看来贺珍把信送给清军,等今天晚上发动兵变,绑了聆敬阳,把聆敬阳和九里关献给清军谋富贵。第二天白天,清军罕见的没有攻城,明军也没有比城墙上骂人。天黑以后,贺珍和张顺率领“叛军”开始发动兵变。城外鳌拜也穿戴好铠甲,令合狐率领四千精兵随时冲入城中,他率领两万部队在后支援。三更天,突然城内传来杀喊声,鳌拜和合狐嘴角上扬,不一会儿,聆敬阳被人绑了起来,还被推上城头。鳌拜可不管是聆敬阳还是其他人,今晚过后整个九里关的人都得死。合狐见城门打开,迫不及待率领四千精兵往城内冲锋,聆敬阳在城墙上看到清军冲进来,和一旁的张顺点点头。张顺和城内伏兵做了一个手势,城内明军赶忙把躯体隐蔽,等待清军入城给清军早杀伤。聆敬阳今晚目的是歼灭清军一部,并没有想消灭城外所有清军,当然他也没有那个实力。鳌拜却是狮子大开口,想一口气吃掉城内所有明军,两人都有各自的战略目标。聆敬阳猛地看到城外,还有一支数量更庞大清军,也晓得清军真实目的,是想利用明军诈降,冲入城内消灭所有明军,他心里一点也不慌,早就做好备战。鳌拜在合狐发起进攻后,也率领部队发起冲锋,鳌拜刚一冲锋,明军炮营开始开炮,数十发炮弹飞向空中,落在鳌拜军中。睡三个清军将士被炸死炸伤,鳌拜被这一顿炮火砸得胆颤心惊,但他并不惧怕明军,合狐冲入关内,守住城门,为他率领大军入城创造时机,只要冲入城池,就能够消灭明军。聆敬阳看到合狐率领部分清军入城,猛然下令关闭闸门,令张顺,直属部队部驻守城墙,他率领铁拳军团和其他战斗部队,对城内清军进行围剿。北门和西门两道铁闸门轰地一下落下,里面的清兵出不来,外面的清军没有攻城武器,一时半会冲不进去。鳌拜看到闸门突然被放下,顿时感觉到明军的并不是击败清军,而是仅仅消灭入城部分清军,天然克制他的大开大合战术。为了营救合狐等冲入到城中部下,他连忙率领部队攻城,可夜间攻城,哪有白天容易,明军居高临下层层防御。先是用弓箭,再用火铳,最后冷兵器上场,在清军距离城墙还有数百米,就被射杀数百人,清军好不容冲过来,数次进攻又被打退。城外清军没有及时增援,城内被包围的清军,在合狐指挥下殊死抵抗。可明军拥有天时地利人和,又是伏击战,战斗一开始就呈现一边倒趋势,合狐等清军陷入包围圈,被打得没有还手之力。明军越打越勇,哪怕是陆生和王光淑,也领着部下痛打清军,不一会儿,冲入城中的清军几乎全军覆没,仅剩下合狐和数百清兵,他们扔掉武器,举着双手向明军投降。聆敬阳下令将其俘虏,然后各部兵马登上城墙,进行防御作战。此时城外清军也知道城内友军被消灭,继续攻城只会白白消耗将士性命,鳌拜气得几乎晕过去,咬牙切齿下达撤退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