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鼎,贺珍都是久经沙场将军,这一次进攻应天府,就像是武装游行,一路上几乎没有爆发战斗,哪怕是有很多可以驻守关隘,城池,守军见到穿着大明铠甲五军都督府兵马,不是开门投降,就是带着部队往南京城撤退,没有想到竟然如此轻易进入南京城,两人和卫兰会师,数万大军进入南京城,特种局及时把大军入驻南京城情报送往五军都督府。聆敬阳率领中军左营四千兵马南下福建,大军前进到江西抚州府,接到南京传来的捷报,聆敬阳看完后嘴角上扬,占领南都,这是一个象征,象征他这个五军都督在天下势力中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在情报最后一页,南京诸将请求应该怎么处置鲁王,鲁王在清军南下时也组织起大军抵抗,也和南靖城军民誓死抵抗扶桑军进攻,聆敬阳让方小眼赶回南京,由他亲自护送鲁王去湖广,相信弘光帝不会杀掉鲁王,也会给鲁王一个很好的生活。方小眼离去,大军在抚州府获得补给,聆敬阳率领大军继续前进,抵达福建和江西边境,这里有数百郑氏军队驻守,他们很早就得知聆敬阳率军前来福建。郑氏家族对聆敬阳有很复杂的情绪,聆敬阳率军和击败郑芝豹,可又留守郑成功,给了郑成功飞黄腾达机会。这一次聆敬阳到来,无非是收编郑氏家族,为此郑氏诸多家族将领聚集一堂,商议怎么应对聆敬阳到来。他们一手扶起来的隆武帝,此时成了局外人,对聆敬阳到来没有丝毫反应。这一切都是崇祯帝再一次在北直隶复位,他的心活了,又死了,他想起很多年前,他起兵勤王,却被崇祯帝无情折磨,以为崇祯帝殉国,弘光朝廷又被清军几近歼灭,他在福建被郑氏家族扶持上位,一心为了复兴大明,做了很多努力.可天下大势就像是天气变幻莫测,扶桑人乱入中原,又被歼灭,不可一世的建奴也被驱逐,崇祯帝回到北直隶复起,他作为大明宗室,被扶持为皇,既然陛下回归,是时候退位了。内侍向他汇报,聆敬阳率军即将抵达福建,他淡淡和内侍说道:“下去吧,朕……知道了。”从那以后,隆武帝不接见任何人,以行动向众人表达他的态度。隆武帝的表现在郑氏家族看来,就像是小孩过家家,郑氏家族不肯放弃从龙之功,况且郑成功击败扶桑,重创建奴,这可是天大的功劳,怎么会轻易放弃一手扶持的隆武帝呢?郑氏家族高级将领不同意,郑芝龙不问朝政,可他也给郑成功写封信,述说创业不易,隆武朝廷很多大臣也不同意,纷纷请求郑成功驱逐聆敬阳,更有宵小之辈怂恿郑成功率军偷袭聆敬阳,一举消灭弘光朝军事支柱。对于部下纷纷攘攘,郑成功皱着眉头,他是郑家家主,也是大明将领,一方面要为了家族利益,另一方面又怀念聆敬阳战友情谊。他矛盾了很多天,终于在聆敬阳抵达邵武府边境后,不再沉默,下令斩杀献言偷袭聆敬阳的数位官员,当他提着一串血淋淋脑袋扔在朝堂之上。众多文武官员瞬间明白郑成功态度,纷纷保持沉默,郑成功向陛下请示和聆敬阳会面,隆武帝仍是沉默不语,只是点点头,示意郑成功全权负责和聆敬阳会面。得到陛下首肯,郑成功点兵五千,从福州赶往邵武府,驻守边境线郑军士兵这些天顶着极大压力,不让聆敬阳进入福建。郑军的拒绝聆敬阳入境,聆敬阳没有愤怒,也没有发动强攻,而是在这里等候郑成功到来,他可以静下心等候,可江西各地军民听闻聆敬阳率军在邵武府遭到拒绝入境,纷纷前来增援,聆敬阳很意外,他竟有这么强的号召力,可聚集在邵武府郑军士兵也越来越多,福建各地军民也害怕聆敬阳突袭,纷纷赶来增援。最后在邵武府边境,竟然聚集数十万军民。如此多的军民汇聚在小小邵武府,极易爆发冲突,聆敬阳不得已,强行勒令前来的军民回去,郑成功也派遣将领,将汇聚在邵武的福建军民劝回。两人费了好几天,终于让各自支持者回去,庞大队伍逐渐散去,两人也终于等来终极会面。为了保证安全,见面地点就在邵武府黄土关,这是一座被废弃的关卡,两人只带二十名侍卫和亲兵入关,部下都在距离十里远地带驻守。见面前一天,徐升和郑芝豹率军进入黄土关清场,在山里居住的百姓每人五两银子,然后都被带到山下,等见面结束在允许回家。做完这一切,黄土关没有闲杂人等,更没有刺客偷袭聆敬阳和郑成功。两人在关内大厅见面,早就有侍卫和亲兵把桌椅摆放好,见面后,都不好意思开口,仿佛有很多话憋在心里,最终还是郑成功打破沉默。“聆都督,有些日子没有见了。”聆敬阳轻轻点头,郑成功越发成熟,不愧是绝代风华的名将。“是啊,有些日子不见面,你我有些生疏。”说完,两人又是一阵沉默。“成功,天下尚未安定,建奴在关外大肆扩充兵马,你应该明白我的意思?”郑成功顺着聆敬阳,说道:“你是让我归附北直隶那为天子吗?”对于崇祯,聆敬阳有很多话要说,尤其是崇祯帝数次背刺,几乎让他陷入绝境,他目不转睛看着郑成功一言不发。良久,他才呼出一口气。“成功,说出你的条件,我会择机北上,向陛下禀报。”听到这话,郑成功有些惊愕,然后哈哈大笑。“哈哈哈,你剃头挑子一头热,北直隶那位天子知道你这么为他卖命吗?你忘了他的刚愎自用,忘了他杀了多少文武大臣,要不是他,大明朝也不至于恶化成这样?”聆敬阳有些无地自容,他率军前来福建,堵胤锡也启程前往北直隶,应该已经和崇祯见面,相信不久后就有好消息从堵胤锡传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