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苏泽并不知道倭国的变化,随着官办印刷工坊加大马力,三套书籍运送到了各大城市的书铺,更多的则送上船运到了大沽,准备向明廷控制区域贩售。则会三套书,第一本就是传言要出版的《明实录》了。这一套的明实录,由苏泽专门负责句读,并且亲自做序,分别从明太祖到嘉靖西狩之前,按照年表向下,算是记录了明廷宫廷和朝廷发生的所有大事。苏泽自然没有为尊者讳的觉悟,他在每一年的结尾还专门用“太史公曰”的方式,对这一年发生的事情进行锐评,并且梳理实录中各种大事的暗线。当然,由于明实录卷帙浩繁,而且苏泽在序言中就承诺了“一字不删”的原则,这份实录足足有二十本大部分的厚书。就算是印刷技术大大发展,书籍价格已经大幅度降低的今天,这种明实录也不是普通人买的。但是普通人不买也没问题,不少的报纸都盯着这本实录出版呢。东南对于报纸的管制制度是何心隐制定的。在出版条例的框架下,报纸只要不违反几个大原则,对于报纸内容上东南官府是很少审核的。其实礼部想要审理也是审理不过来的,如今东南大大小小的报纸实在是太多了,只要购买一台印刷机就可以自己印刷报纸,官府不可能对报纸上所有内容都进行审核。而各大报纸在争夺读者方面,也开始了激烈的竞争。明廷实录上的内容,普通老百姓虽然看不懂,但是明廷的宫廷秘闻和历史迷案,老百姓可是很有兴趣的。很多小报的撰稿人都摩拳擦掌,等着明实录出版之后,摘抄其中的宫廷秘闻投稿给报纸。对于出版明实录,明廷的态度自然是非常的激烈。一方面,明廷宣布这是一本伪书,宣布明实录依然藏在紫禁城的史馆中,当年嘉靖皇帝西狩的时候全部带出去了,后来上皇回銮的时候也都西安带回来了,东南出版发行的实录是完全编造的!但是这个声明,无论是东南这边的读书人还是明廷自己的读书人都不信。原因也是很简单,明实录这么大部头的一套书,就算是伪造也要很长时间,而且很多东西都是没办法伪造的,拿到手一看就知道真假。而且朝廷里很多人都是经历过嘉靖西狩的,那时候是个多么仓皇的样子,大家心里都清楚。就连宫廷里的很多印章和官府衙门的大印都没来及的带走,史馆里那么多书籍怎么可能带走。而且当年苏泽在京师将这些书运出京师的时候,老百姓也都看着呢,明廷这份声明反而是坐实了这份实录的真实性。明廷上下都在看着这本书,更是有不少大臣派遣家人蹲在大沽,等待这批书到货。第二本书,就是紫金山天文台终于完成了四海测绘,编纂出一份新的历法。这份历法同样被苏泽命名为《授时历》,不过为了和元朝郭守敬所编写的那套历法区别开,苏泽改名为《授时新历》。如果仅仅是历法,自然不用出版一本书了。这本《授时新历》,不仅仅是包含了历法,还包含了地理、航海、天文等一系列的内容,算是对目前宇宙观和世界观的全面总结。《授时新历》首先开宗明义,提出日心说,而我们所居住的也是一个球体,名为地球,地球绕着太阳旋转,所以才有日夜交替和四时变化。日心说在中国人的文化中倒是并不难以接受,《授时新历》的更重要部分,是确定了历法和时间的标准。以南京城的中轴线为本初子午线,以南京的日出日落时间为元时,提出了时差的概念。这解决了航海中日期和时间对准的问题,也是日益广大的东南,对于所统治区域的现实需要,如果不能确定一个标准时间,那政令就很难准确的执行。《授时新历》又重新测定了春分、秋风、夏至和冬至的具体时间和日期,对于日食和月食也进行了预测。同时破除了一些星相和天灾人祸的影响,简单介绍了太阳系的行星,提出了一个基本的太阳系宇宙概念。《授时新历》证明了,星体运转都是可以计算的,这些天文现象不过是行星运转中的巧合罢了。这本《授时新历》是对于时间历法的全面总结,也是目前东西方对宇宙探索理解的极限。第三本书,是苏泽亲自编写的《物理学》。不过这第三本书,大家都不明白到底是讲什么的。有人找到负责印刷的工匠,但是这些工匠也说这本书他们根本看不懂,也不知道这本书到底在讲什么内容。只是说书上都是各种数学公式,看起来和天书一样。这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到底物理学是什么东西?理学大家都懂,程朱理学统治了思想界几百年,在东南崛起前都是大明科举的指导理论。物理学是什么?万事万物之理?就在万众瞩目中,三本书出版了!已经搬到大沽的王世贞,将一马车的书拉到了张居正的府上。从京师搬到大沽后,王世贞在张居正家边上买了个宅子,两人就这样成了邻居。张居正家人都去了东南,王世贞的家人也都在东南。他们也曾经同朝为官,所以关系自然亲近了起来。“叔大,书我买来了!”张居正拄着拐杖,他其实年纪并不算大,根据从东南来的医生诊断,张居正是积劳成疾的心脑血管疾病。在卸任之后,通过休养身体,张居正的身体已经好转了不少,如今已经能拄着拐杖下地行走了。这也是张敬修能离开父亲前往东南的原因。不过对外张居正依然说是缠绵病榻。张居正健步如飞,甚至不需要拐杖都能行走,他急匆匆的翻开这套《授时新历》。比起其他人,张居正在做翰林的时候就接触过很多史料了,对于实录兴趣不大。他在任期间,就曾经想要重修历法,但是由于明廷能力不足而放弃。张居正自然知道历法的重要性,看完《授时新历》后,张居正慨然长叹:“明亡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