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如今进入到了江淮流域的梅雨季节,绵延的雨水让前线的战事稍稍降温,泥泞的土地给双方都造成了足够的麻烦。苏泽接过最新的战报,徐州前线依然在对峙,这场梅雨对于东南造成的麻烦更大一些,客观上这位“雨将军”也帮着李成梁暂时守住了防线。因为梅雨,前线的火药受潮严重,虽然东南的学者和工程师想了很多方法,但是长途运输依然会造成受潮的问题,再加上泥泞的土地不适合攻坚作战,前线的攻势只能放缓一些。梅雨本来是在东南的作战计划预料之中的问题,但是今年的梅雨季节特别长,受潮问题也特别严重,这是当时参谋部制定作战计划没有考虑到的。战争就是如此,参谋处毕竟也是人,他们可以尽可能的计算影响战争的因素,但是总会有所遗漏,因为战争是最没办法预测的事情,不到最后一刻胜负都是不可知的。因为战争,制宪会议暂时推迟,战争如果胜利,那完成大一统后的制宪会议就是立国后第一次制宪会议,那讨论的议题就是立国的根本议题了。这些被选为制宪会议代表们也很激动,所有都知道大都督是真的重视制宪会议,也就是说他们可能参与一个新帝国的框架建设,决定一个帝国最初的政治架构。所有制宪会议代表们都在不断的学习,试图在自己的领域上提出切实可靠的议案,没有什么比参与构建一个国家更让人激动的事情了。除了各种政治框架问题,南京城内的地图也脱销了。除了国内地图之外,全球地图也脱销了,如今大家都知道闭关锁国是肯定行不通了,而东南进取的对外政策,也让制宪会议代表们更关注海外,他们也要顾及那些海外的利益。苏泽的书房里就挂着一张精度非常高的世界地图。不过此时他没有看地图,而是顺着雨声看着窗外。苏泽透过窗户,想到了遥远的南亚。南亚的雨季比南方的梅雨更加恐怖,据说一旦雨季来临,城邦和城邦之间就会断绝联系,河水泛滥冲垮了交通,所有人都只能静静等待雨季的离开。苏泽拿起笔,这似乎也是天竺等南亚国家形成曼陀罗体系的原因。雨季到来的时候,最强盛的王国都会失去对边疆的控制,自然没办法建立中原一样的大一统帝国。这些雨林中的城邦们,在旱季的时候臣服于周围强大的城邦,等到雨季到来的时候又恢复到隔绝的状态,重新保持独立性。苏泽写下,在这种特殊的政治条件下,对天竺的控制方法必然和中原不同,需要建立与之匹配的方式。再次看向世界地图,在穿越前的时代,大西洋是人类海洋活动的中心,甚至有一个强大的军事组织,就是以这座大洋而命名的。但是在这个时代,印度洋才是世界海洋的中心。东西方贸易是这个世界最赚钱的贸易,印度洋上可以看到世界各国的船只,欧陆和奥斯曼的船只都在向着东方前进,抢着来购买香料和各种工业品。印度洋沿岸也有大量人口众多,经济发达的城邦,在控制了东南亚的航运之后,印度洋成了最重要的海上通道。苏泽并没有完全控制印度洋沿岸的想法,如此遥远的地方,在这个时代想要完全控制,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将影响力伸入到印度洋地区,是今后世界贸易格局的重要工作。苏泽将这个想法记录下来,这些都是战争结束才需要思考的事情,也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完成布局的。再次看向地图,除了印度洋之外,新大陆也是苏泽所觊觎的。如今距离那艘著名的五月花号下水还有半个多世纪,整个北美大部分地区还是无人区,只有一部分印第安人居住在这篇丰饶的大陆上。如何开垦这样的一片土地,这也是战后布局的重要一部分。还是要尽快结束战争。苏泽再次打开战报,因为梅雨季节的关系,如今双方还在继续炮射,但是根据前线的测算,明廷的炮击频率明显开始下降。不过这也不能说明明廷的弹药耗尽,在战争刚开始的时候,东南这边就曾经降低炮击的频率,故意释放前线炮弹紧缺的假情报,故意引诱了明廷冲锋,歼灭了不少敌人。如今明廷这边炮击频率下降,也可能是同样的计策,所以林良珺还是决定等梅雨季节过去后再突击。苏泽并没有催促林良珺,因为他很清楚,战争到了这个规模后,大部分时候都变成了很无聊的拉锯战。一些极端的参谋,甚至提出如今决定战争的就是炮弹的多寡,比拼的就是谁的炮弹先用光。苏泽并不完全赞同这种极端的思想,毕竟打仗还是要靠人的,炮弹不会自己飞到敌人的阵地上去。不过这种说法也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在双方炮弹都还没耗尽的时候,步兵冲锋毫无意义,前线比拼的就是谁的火炮更猛一点。在确定敌方炮弹储备没有大幅度下降之前,互射消耗是对东南有利的选择,毕竟明廷的工业能力是远不如东南的。不过火炮对射也不能说战争不残酷,围绕着济州城和徐州之间的地带,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争夺。虽然这些日子以来,战线犬牙交错依然维持和开战时候差不多的样子,但是每天战线都会有微小的差别,而这些差别就是双方在争夺一个个制高点和战略要地,这些拉锯点的土地上都染满了鲜血。这些伤亡会在战报上变成一个个数字,但是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个个家庭,他们是儿子、丈夫和父亲。苏泽拿起笔,再次给陆军部下令,对于所有阵亡将士都需要立刻统计清点,通知他们的家里,并且由当地官府的主要官员亲自送达阵亡消息,并且送上慰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