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读书人啊,这次竟是这般着急。看来,《大明日报》在他们眼里,必能发展起来啊!这是怕以后更进不去,所以憋着劲非要现在往里挤呢!”“看看,一群举人竟去争取实习编辑的名额……”“莫非《大明日报》的普通编辑,都是按进士水平去选的?”听着老朱感慨,朱英笑着解释:“那倒没有,普通编辑,举人即可。连其余主编,也并非一定要选进士。只要有这方面的才能,文笔好,便是没被考取了功名,都可以获得考试的机会。”所谓的考试,也不是科举那种考试模式。而是通过投稿,来筛选出符合条件的人,进行初试的选拔。初试选拔前,就基本已是筛选出符合基本条件的人了。这一批人,只要不是罪人,只要是大明的子民,按文章来选,而非按人的身份、地位、功名来选。是不是参加初试,也是秉着自愿原则。并非命令,而是邀请。愿意参加编辑选拔的,就可以拿着邀请书参加初试。不愿意参加编辑选拔的,就可以无视这份邀请书。初试的内容,则是进行“阅读理解”,不是这时代的阅读理解,而是更贴近后世的阅读理解的意思。这是为了看看参加初试的人,除了自己写文章之外,看其他人的文章,是否也有独特的见解,在理解方面是否过关。通过点评其他人的文章,也能大致看出这个人的三观。哪怕故意隐藏了不利于自己的三观,但人的性格,一般是不太可能百分百掩藏好的。朱英在初试的“题目”上用了些小心思,题目中,融入了一些类似于后世的心理问题题,但要更隐蔽一些。这些混入其中的题,更具迷惑性。只要是答了,朱英就能听过这些回答,猜一猜答题人是个什么样的人。初试,会筛选掉大部分人,只留一小部分人。经过了初试的人,基本上,就都可以留下来了。然后,就是复试。复试之后,通过了的,会成为普通编辑。没通过,但不太糟糕的,会成为实习编辑。这两类编辑,基本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来选拔的。主编的选拔,则要更慎重,是朱英亲自相中了谁,觉得对方人品、才学都不错,才会进行邀请,与之攀谈一下。朱英觉得满意,会直接任命对方做主编。至于到时候不满意会如何?除了方孝孺,暂时还没有第二个接到朱英的邀请,亲自面试后的结果如何,只能是因人而异了。老朱听了,竟觉得太孙搞出来的这个《大明日报》的模式,有点意思啊。与《邸报》并不一样,也不知道大孙子的脑袋到底是怎么长出来的,怎么就这么聪明呢!“《大明日报》第一期,是不是明日就要出来了?”朱元璋好奇问道。朱英摇头:“准确地说,是今天下午。”“下午刊印出来,检查无误后,就要按数量分好,等到明日一早,天还没亮的时候,会有附近的少年来领报纸,再沿街叫卖。”朱英的话,再次引来了老朱的惊讶:“沿街叫卖报纸?这不是有些……”“爷爷是觉得,这样做,有辱斯文?”都不用老朱将后面的话说全,朱英就猜到了。老朱就道:“毕竟是民间的邸报……”邸报是官方性质的报纸,民间的邸报,也算是老朱对《大明日报》的一个认知。《大明日报》虽更像是半官方的报纸,但因背后站着太孙,老朱不希望这样一件风雅的事,最后弄得一地鸡毛。“我还以为,爷爷会觉得雇佣卖报童一事不妥……”结果,竟然只是觉得沿街叫卖不妥?老朱十几岁的时候,受过的苦更多,他才不会觉得少年卖东西是什么需要讨论的事。莫说是少年了,就是几岁孩童跟着爹娘下地干活这等事,在村子里也不少见啊。“若能靠着卖报纸就能赚到铜板,莫说是卖报童,便是大人也要蜂拥而至,将编辑部的大门鸡婆了。”这么说着,老朱突然觉得,沿街卖报纸,其实也不仅仅只是有辱斯文,分明还能让一些穷苦孩子赚到一点口粮银子啊。“若能在大明各省铺开这个摊子,怕是能活人无数啊。”这么感慨着,老朱看向大孙子的眼神都不对了。大孙子的脑袋,到底是怎么长的?有关民生的事,随随便便就能想到办法解决一二。不愧是他的大孙子!老朱对《大明日报》的在意程度,也随之提升了一个等级。作为一个皇帝,虽非大儒,但老朱当年有了机会能读书后,就一直没荒废学业,愣是在成年后,勤能补拙,将“文盲”这个短板给补上了。他能看得懂文章,能写一手不错的字,四书五经也都熟读过,还看过一些其他书籍。可以这么说,如果他要考科举,说不定能真能考个进士,毕竟他的阅历不是一般人能比的,治国方面,虽曾被文臣糊弄哄骗过,但跟那种地主家庭出身考取进士的人一比,也远远超过。可就算是这样,他对《大明日报》的在意程度,在今日之前,也只是一般重视。大明已有更官方的报纸——《邸报》,《大明日报》虽也算是官方报纸,但却并非朝廷所有,而是在他与太孙的授意下创办的,受朝廷监督,由太孙直接管辖,但并不纳入官吏体系之中。负责《邸报》的,基本都是文臣,但凡是插手的,就没有白丁,连举人、秀才这样只拥有功名的学子都是挨不到边的。而《大明日报》,主编虽是方孝孺,但方孝孺并非是被皇帝直接指派去做主编的,他是在工作之余,由太孙亲自请了,“雇佣”到《大明日报》编辑部,算是方孝孺的一份兼职。若再有人被选为主编、普通编辑、实习编辑,是官员的可能性不大。朱英已是与老朱说过了,接下来的编辑名额,基本都是给普通人的。致仕的官员、举人、秀才、童生,在这批人里选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