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制海权(the command of sea)的本质,即是交通能力。战争中的制海权往往不是绝对的,而是由双方共同使用、处于争夺之中的,维护本方在该海域的交通能力,同时试图剥夺和打击对方在海域的交通能力,即是所谓制海权之要旨,也就是海军行动之宗旨。“这场作战的最终目的是让英国人不能随心所欲地使用印度——即便我们的大部分海上力量将会在未来长期被牵制在美洲战场的情况下也无法随心所欲的使用印度。”——这是徐越明在进行这场作战之前,对朱少铭的汇报。在波斯湾危机之后,虽然明帝国表明了自己对于印度并没有野心的想法,也算是像古巴导弹危机当中美国从土耳其撤走潘兴导弹给毛子一个台阶下一样,给了英国人一个台阶下,不过大明皇家海军终究还是在印度洋成功的部署了一支由轻巡洋舰和少数猎舰组成的小舰队,也就是部署在波斯湾的一支特遣舰队,这支舰队代表的是明帝国对于波斯帝国的支持。虽然这支舰队规模不大,悬挂的也是波斯王国的旗帜,但是就像现在土耳其海军手中的两艘战列巡洋舰,实质上是由德国海军的官兵操控一样,在波斯王国海军培训出足够多的专业人员之前,这支舰队上面大多数都是大明皇家海军官兵的身影。对于印度洋舰队来说,几艘轻巡洋舰和猎舰组成的小舰队当然不可能对印度洋舰队构成什么威胁,然而大海广阔无边,主力舰队的覆盖能力极其有限。真正在大海上保卫交通线的只能是大量的巡洋舰。在1880年代前,主力舰队尽管无法控制大海上每一条航线,但可以通过近距离封锁战略直接封堵敌军海上交通线的末端,因此在风帆时代,占据兵力优势的皇家海军可用通过对海上贸易关键点的近距离封锁来掌握大海,而居于弱势的敌人要打破封锁,往往只能选择会战。这就是为什么头脑简单的马汉为什么从海军史里读出了会战决定制海权。然而,1880年代之后,鱼雷与近岸防卫性武器的出现使得传统的近距离封锁战略成为泡影。1885年,皇家海军首次在海军锚地展开演习,试图寻找在新技术条件下维持近距离封锁的方式,但这一企图最终失败。很显然,停留在敌方近海的主力舰队极易遭到敌方鱼雷艇等武器的袭击。其结果是,英国海军被迫放弃了近距离封锁战略。对于在欧洲本土的英国大舰队来说,他们开始用远程封锁替代近程封锁,然而远程封锁的对象是拥有强大水面舰艇的德国公海舰队,而对于印度洋舰队来说,如果无法采取近程封锁的话,那么在波斯湾里的那支小舰队是否采取远程封锁都已经变得无关紧要了。这只小舰队在开战以来并没有给印度洋舰队造成什么麻烦,但是这支小舰队存在的本身其实就是最大的麻烦,前面已经说过了,英国人的印度洋舰队缺乏足够多的新锐轻巡洋舰,虽然费舍尔尽可能的给予了印度洋舰队,在允许范围内尽可能多的资源倾斜,然而英国人的重心终究是欧洲。所以,数量更少的波斯湾舰队意外的获得了某种程度上对于英国印度洋舰队的不对称优势——起码在英国人的大型轻巡洋舰抵达之前,这种不对称优势始终让印度洋舰队非常的难受,那些能够跑到30节的轻巡洋舰实在是过分的讨厌了。虽然现在这支波斯湾舰队因为大型轻巡洋舰的抵达,而龟缩于波斯湾内,很久没有出动过了,但是这支波斯湾舰队却是一个榜样——如果徐越明可以成功地肃清在印度洋上的英国乃至整个华约海上力量的主力舰队,那么就使得印度洋的生态位重新回到了上世纪末的巡洋战争时期。在上世纪末,作为制海权的争夺方,faster than the strong,stronger than the fast的进攻思想顺理成章的出现,对英国海军造成了巨大的挑战。法国新学派的思路正在于此:加强近海防御与殖民地港口建设,建造鱼雷艇、潜艇——阻止英军对其港口的近距离封锁;建造快速的速射炮巡洋舰——挑战英国由巡洋舰实际执掌的制海权。对于大明来说,肃清华约在印度洋上的主力之后,徐越明的舰队可以在经过修正之后将绝大部分兵力重新部署回美洲,而印度洋此时则会因为没有足够多的主力舰而进入新时代的巡洋战争,而大明这些年以来,巡洋舰队的梯队建设是远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要更加年轻的,英国皇家海军或许拥有更多的巡洋舰数量,但是如果比拼舰龄在10年内的轻巡洋舰数量的话,明帝国的新锐轻巡洋舰甚至可以和欧洲几大海军强国加在一起相比。在另一个时空当中,杰里科之所以在日德兰海战当中草草收尾,那是因为英国海军对于德国海军的绞杀主力是巡洋舰执行交通线封锁;主力舰队则随时准备保卫、增援巡洋舰;英国根本无需一场特拉法尔加式的大捷来消灭德国人,只要保证主力舰队能及时增援巡洋舰部队,使得海上封锁固若金汤,英国人就把握着制海权——海上交通线。相反,一场贸然的舰队决战不仅无益于加强对敌人的战略打击,反而会导致巡洋舰部队受到威胁——如果英国大舰队与德国主力舰队同时受创瘫痪,北海的巡洋舰部队就难免遭到德国巡洋舰队的袭击而无法得到后援。这种饱受诟病的保守策略无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因为物资短缺而被击沉在造船台上没有完工的德军主力舰,可要比英国人在日德兰海战当中损失的主力舰多得多。而在这个时空,因为大明的存在英国人不可能继续维持这样的战略,同样也是因为大明的存在,英国人比历史上更加迫切地需要印度的资源,就像英国人在另一个时空当中绞杀德国海军一样,任何威胁从印度到欧洲航运线安全的行为都等于是在扼杀英国的脐带。而威胁这条脐带会导致多么严重的后果?在明帝国尚未作出实质威胁印度洋的行动之前,英国皇家海军甚至就愿意冒险来通过一场特拉法尔加什的决战来解决德国海军,为什么英国人这么急切?那当然是为了能够抽身出来把更多的兵力用于保卫印度洋!而如果明帝国把这条脐带轻轻的这么一掿。当然,想要掿到英国人的脐带,首先需要能够把手伸进英国人的肚子里去,而且要把手伸进去,就需要有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划开英国人的肚皮。20世纪初的马尔代夫还没有成为后来的那个度假胜地,自从1887年英国锡兰殖民地的省长与马尔代夫苏丹签订条约使得英国成为马尔代夫的保护国以来,这个在印度洋上毫不起眼的小国对英国来说最大的作用也不过是在马尔代夫修建了几个灯塔,设立了一个加煤站,这个距离印度最南端仅有600余公里的小国在大英帝国的世界版图当中有多么不受重视呢?马尔代夫甚至没有一条通往印度的电缆,在岛上更没有设立任何的无线电通讯设施,这里和印度的通讯完全依靠渡船,就算是英国在马尔代夫设立的加煤站也是如此。所以当徐越明舰队直接穿过马尔代夫向着亚丁湾进行了最后的冲刺与狂奔的时候,马尔代夫人在福阿穆拉环礁附近的渔民目送着这支他们从未见过的舰队以26节的速度奔驰而过的时候,目送着这把手术刀捅向英国人的腹部的时候,却没有任何人向印度那边的英印政府或者是印度洋舰队作出警报。当然这或许并非是电报的问题,而是对于马尔代夫的渔民们来说,可能在他们的眼中,明帝国的舰队和大英帝国的舰队没有什么区别,在他们的印象当中印度洋上所出现的“大铁船”就只是大英帝国的“大铁船”。“我们距离亚丁湾还有最后不到1500海里的距离,当然我们是要顺着最后的季风洋流稍微再绕一点,不过不管怎么说三天后我们都能够抵达亚丁湾外海。”蒲清远看着海图上这最后一节标注出来的路程,有些感慨的对徐越明道:“不管我们最终能够取得多少战果,这次远征本身都将会成为一段传奇的。”“只有胜利者才会成为传奇,如果我们倒在了亚丁湾遭遇了失败,在未来的历史书上我们只会被人描绘成一群千里送人头的蠢货。”徐越明没有蒲清远此刻这么多的多愁善感,他此时更关心的是另一件事。那就是和此前分兵的那些日本王国海军的特型猎舰以及天权号重型载机巡洋舰的汇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