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筑城和攻城就如同矛与盾的问题一样,无论是历史上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和拜占庭帝国之间的君士坦丁堡之战,在中国南宋时期的襄阳和钓鱼城之战,直到近代战争当中的一系列城市攻防战,从203高的上面的鲜血,到青岛俾斯麦炮台下的硝烟;从斯大林格勒的残垣断壁,到柏林城头巷角的最后疯狂;从硫磺岛折钵山的累累家书,到广岛上空的小男孩的啼哭。最些所有的攻城战(小男孩那个也算是一定程度上的“对城宝具”了对吧)的共同的特点是在守军拥有坚决的抵抗意志的情况下,攻城方的部队需要付出大量的牺牲、高昂的代价以及相当长的时间(南京那种情况又是另一种样子了@死守南京唐生智),从正式同俄国人开战以来,为了进攻俄国人这个在远东最坚固的堡垒之一,第一集团军就在为啃下这块硬骨头做着各种各样的准备。而这种准备,如果具体落实到实处的话,大概可以形容为:他们搬空了海军替换下来的军火库。这些年正是大明海军用新式的管退式速射火炮取代旧式的架退式后膛炮的时期,原先在海军上面的各种老式的架退火炮都被替换下来,比如说之前几艘早期进口的撞击巡洋舰上面的旧式10英寸26倍主炮,这种火炮的性能在现在已经相当一般了,而且口径和大明海军现在主要装备的公制口径相差甚大,四艘撞击巡洋舰上面的八门十英寸主炮全部被陆军搬走,把这八门大炮装上了陆军的炮架之后,就成为了八门重型攻城炮,不仅如此,那些海军长时间射击过后,炮管严重磨损,而被替换下来的炮管也被陆军像捡垃圾一样全部捡走,这些火炮可不是说因为磨损过度就没法打了,而是因为膛线磨损之后的精度已经不能满足海军射击的要求,不过陆军可不在乎这些,对于陆军的这帮大老粗来说,散布大上几百米完全不是什么问题!所以他们把很多替换下来的150mm,210mm,260mm的炮管截短了一半,拉出来了一溜的20倍身管150mm,210mm和17倍身管的260毫米重榴弹炮,并且把这些火炮从铁路运送到了沈州,随后使用了大量的重型挽马把这些拆分开的火炮和他们的炮架零件像愚公移山一样的拉到了前线。在准备对双城子发动正式的大规模进攻的前夕,第一集团军已经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各种让海军咬牙切齿的手段)在双城子的附近,集中了四个重型攻城炮兵团(一个团装备八门10英寸重型加农炮,一个团装备6门260mm重型榴弹炮,两个团各装备12门210mm重型榴弹炮和21门150毫米重型榴弹炮。),除此之外还有“共工”独立重炮兵旅,包括2个加农炮营,配备24门105毫米加农炮,2个榴弹炮营,配备24门150毫米榴弹炮,1个攻城炮团配备6门260毫米攻城炮,4门310毫米攻城炮,他们的重型攻城炮可不是从海军的老炮改装而来的,而是新出厂的30倍身管的攻城炮,其中四门310mm重炮更是绝无仅有。如果再算上周围的四个独立重型加农炮营,仅仅是150mm以上的重炮,就有近百门!如果再算上周围的部队自己主要装备的75mm级别步兵炮和野战炮,在双城子的城下,大明集结了超过300门大炮!当然了,俄国人经营多年的乌苏里斯克要塞怎么也不会是一只待宰的羔羊,在乌苏里斯克要塞的几个炮台群内,都安置了俄国人的M1877式一百五十二毫米加农炮和M1877式一百零七毫米加农炮,除了这些常规火炮之外,俄国人同样也打上了海军库存的主意,个别几个炮台还安置由海军的203mm舰炮——俄国人甚至连炮管都没有截短,这些30倍身管的203mm舰炮威力惊人,在乌苏里斯克的西部炮台群还有两门威力巨大的克虏伯280mm重型榴弹炮,除此之外,城内还有数量不明的8英寸臼炮和10英寸臼炮。面对中国人这种程度的高强度炮击,乌苏里斯克要塞的表现却依旧非常不错,相对于之前中国人遇到的那一些旧式的棱堡改进过来的要塞,乌苏里斯克的要塞可以说是设计的非常巧妙,整个要塞的主体是完全要塞化的市区,在要塞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布置了四个大型的炮台群,这些炮台群的炮台分成两种,一种是早期的地陷炮,那些身管较短的8英寸和10英寸的臼炮就布置在这里。这种地阱炮的优点是可以使火炮在不射击时缩进地阱之中,只要不开火的话就不容易被敌人发现。所以即便是敌人进行了抵近侦察也很难发现具体的炮位。当然,因为是老式火炮,所以这些东西都是没有无烟发射药的。只要开火,那就是谁都能看得见了。俄国人采用地阱炮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地阱工事相比于普通的装甲地堡防御工事,采用地阱炮架及其安装地穴要比建设炮堡省钱得多,技术难度也更低,这也正是很多要塞堡垒也大量采用地阱炮的原因之一,像中国人威海要塞的装甲炮台的310mm重炮,一座这样的装甲炮台的造价完全可以安装十几们10英寸级别的地陷炮。尽管修建成本和技术难度较低,但是绝不代表地阱炮就是一种偷工减料的方法,它确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否则这种火炮的安装方式也不会风行整个世界,大明的很多要塞炮台也有地阱炮。地阱炮在地平线下的堡垒底部可以方便地装填弹药,然后抬起火炮到结实的胸墙上方进行射击,这样的作战方式可以保护炮手免受敌人的直射火力伤害。他们的弹药也大多存放在此,所以基本上不会有被直接击中导致弹药殉爆的危险(@胡德)。火炮射击所产生的后坐能量以势能的形式保存下来,这部分能量随后用于将火炮退回地堡底部,可以让炮手更加迅速的装弹进行下一轮射击。而下部的滑车可以周向移动以便瞄准,火炮的俯仰则依靠上部炮架的扇形板和螺杆来实现。(这部分完全是用人力来驱动的,现在这里可没有什么液压助力装置可以让炮手使用,所以玩得转这些重炮的炮手,基本上一个二个都是兄贵。)一般来说,只要地陷炮收起来,除非是抵近射击的大口径臼炮,或者是榴弹炮的炮弹刚好从顶部那个不大的开口落进去,否则这玩意还真不好解决。当然了这指的是一般的方法,二班的方法就是使用更大口径的火炮,追求更大威力的炮弹,哪怕是近失弹都能把地陷炮的炮位给震塌。这种思路和早期的一些制导武器比较类似,一开始追求的是以小装药的炸弹直接命中预定目标,进而可以摧毁敌方目标,随后大家都发现早期的制导炸弹的精度实在是难以恭维,于是大家纷纷增强装药,思路也转换成了只要能擦个边就能完全摧毁目标的程度。对我说的就是美国人某个把整架b17都装满炸药然后改装成遥控飞行炸弹的玩易。“菩萨在上,这就是现代化的战争吗?”一个身穿墨绿色长袍,头戴乌纱帽的朝鲜官员在一个观察哨里面拿着望远镜震惊的看着这一片喷吐着火焰和硝烟的战场,在朝鲜,除了大明海军需要进驻的几个港口之外,是根本看不到任何一门口径超过150mm的重炮的,哪怕是朝鲜的王都汉城,也只是有几门从大明海军那里购买过来的150mm重炮来装点门面,绝大多数的朝鲜人根本没有见过大口径火炮开炮的样子。更不用说像现在这样整片战场上双方在一起,数百门火炮喷吐着火龙和弥漫的硝烟在一块共舞的场景。这个朝鲜的军事观察团的团长是朝鲜第一近卫师的师长,和其他的军队不同朝鲜的顶级军队虽然也用着从大明进口的现代化的武器,但是他们的军装依然相当的富有传统气息,而且像这样受到大明军方训练的近代化部队在朝鲜只有寥寥几万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还是处于一种半近代化军队,其中不乏有使用大口径的抬枪的部队。对于大明陆军在朝鲜训练他们的那些教官的评价,朝鲜的陆军基本上只能担负剿匪的任务,而且还不能保证成功!至于朝鲜最精锐的第一第二近卫师这两个完全是由大明的教官培训出来的近代化部队,也只是勉强接近了大明乙种部队的水平。在此之前,朝鲜的这位师长已经觉得他们最精锐的部队已经达到了世界主流水平。然而在看到现在围绕在双城子周边的大规模炮战之后,他才知道自己之前的想法有多么的天真。在国内,他们觉得自己的两个明械部队已经是非常不错的存在了,然而直到今天,他才醒悟过来,明械军队和明军,差别可不是一般的大,而同样感受到极大震撼的还有兰芳和暹罗,兰芳的工业实力固然还是不错的,但是兰芳的陆军在之前同荷兰人的战斗中表现实在是差强人意,至于暹罗就更不用说了,在此之前暹罗对于自己北边这个的邻居,感受到的只不过是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力强盛。而在今天,他们是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一支强大的陆军所爆发出来的实力,不过兰芳毕竟和朝鲜这样的土鳖不一样,人家也是见过世面的,所以兰芳的代表团的团长已经开始在和旁边的明军军官讨论新式的陆军榴弹炮和野战炮怎么卖的问题了。如果这样一个集团军出现在中国和暹罗的国境线上,哪怕暹罗完全倒向英国人。得到英国人的援助也根本不可能挡得住这支强大的集团军。相对于这朝鲜、暹罗感受到的冲击,德国人和法国人的观察员就更注重一些细节上的问题了,法国人和德国人都注意到了中国人在炮击上的一些细节,这个时代的绝大部分炮兵射击还基本处于向军官指挥刀所指的方向射击,而中国人的重炮似乎并没有直接瞄准,他们要么躲在事先挖好的深坑之内,要么躲在一两座低矮山丘之后,基本上完全依靠前线的观察哨汇报的坐标进行射击,能够看出来,中国人将整片战场分布成了一块块的小区域,随后前线的观察哨会根据不同的区域观测到的目标位后方的炮群指引射击。此刻战场上风头最盛的并不是那些大口径的重炮,反而是那些75毫米M1890野战炮,这种翻版75小姐对比这个时代同时代其他野战炮的表现那堪称一个天一个地,射速上巨大的优势比起其他的野战炮犹如奥迪比奥拓,也不怪法国人在历史上折腾出75小姐以后要一再保密了,这种在法国人看来能够改变战争进程的武器,那自然要保密,毕竟保密就是保打赢,泄密就是打不赢!而当德国人和法国人还没有细细来及品味迫击炮的精妙的时候,一阵呼啸声从他们的耳边传来,并且迅速地消失远处,老练的炮手能够很轻松地从这样的呼啸声中辨别出来这是105mm炮弹在空气中飞过的声音,然而当一名德国军官转过身看了看远处炮口烟升起的地方随后又看了看炮弹落下的地方,只是粗略的估计了一下二者之间的距离之后,这名炮兵军官就震惊的发现了一个事实。“上帝啊!中国人的105mm加农炮的射程居然有150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