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同当年的利萨海战纵队战术的成功影响了随后很长时间段时间内海军的装备设计以及海战战术,无论是随后开始流行的中央装甲堡铁甲舰还是北洋舰队在大东沟摆出来的雁行阵,都可以看出来利萨海战对于随后几十年间海军的影响。如果说19世纪对于海军影响力最大的海战之一是利萨海战的话,那么在19世纪对于陆军战术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普法战争中的色当会战了。19世纪的陆军编制大多数比较单纯,步兵团或者骑兵团往往就是纯粹的步兵和骑兵,而炮兵这样的单位都被集中在一起编制,并非是像二战时候那样把步兵炮配属到下面的营连级部队,在战场上也分成特色鲜明的几个阶段,一般来说都是双方的炮兵首先交火之后,根据实际情况,再投入相应的步兵或者骑兵部队。比如在色当会战当中,大体上就可以分成两个阶段。首先是是“炮兵决斗”阶段,既然普军炮兵射程远较法军来得远、引信也更可靠,因此最合理的方式就是在远处将法军炮兵阵地撕成碎片;接着进入“近接战斗”阶段──在消灭了法军炮兵之后,“大炮兵连”随即打散成个别的炮连、炮队甚至是一门一门的单炮,直接推到火线上用直接射击支援步兵前进。这样的“近接战斗”常常要花极高的代价,尤其是当普军炮兵还没有完全歼灭法军炮兵,却又急着前进支援步兵战斗的时候。法军炮兵科技低落的弱点被普鲁士军炮兵强大的组织能力更进一步地凸显,在色当会战中普鲁士军的五个步兵军可以同时集中90门以上的火炮组成一个“大炮兵连”──甚至可以排成一列在一个炮兵指挥官指挥下战斗。甚至在色当会战的关键时刻,普鲁士军一次将540门火炮──全德军火炮的80%──集结成一个“大炮兵连”进行战斗。在《论炮兵》一书中这样形容炮兵部队在战场上的作用:当指挥官下达决心时,炮兵部队必须前进到敌人榴散弹最大射程边缘附近(大约3,500公尺),然后用他们的炮弹取得最大的战果。炮兵部队必须在指挥官下定决心后尽快地向前推进,而这个时刻也就是我军从与敌军间决定性炮兵决斗脱离的时候,而为了达成这样的运动,我军炮兵必须以梯次跃进的方式前进,在前进时不但不可以停止开火,也要善用一切的地形地貌来掩护。如果敌军炮兵在这样的炮兵决斗中沉寂下来,这就是指挥官发起步兵攻击的时刻。也就是说步兵会在30分钟后攻击到敌人的阵地 ──步兵们会在我军炮兵掩护下前进1,500到2,000公尺──而这段期间敌人步兵将会受到榴散弹无情的打击。在这个时代,双方的炮兵都是毫无疑问冲锋陷阵在第一线的,和后来的那些缩在战线后方老老实实站桩撸炮的炮兵可完全不同。双方的炮兵在推进过程中,首先停下来的是明军两个装备着M1890式野战炮的炮兵连,M1890式野战炮不仅在射速上以比以往的野战炮大大提高,在射程上也几乎提升了一倍,它的最大射程可以达到11km,虽然实际上这样的射程部分情况下完全用不上(法国人后来的七五小姐也是同样的问题),但是在同样使用榴霰弹的情况下,他们的攻击距离比老式的野战炮还是要远上不少。实际上如果不是现在29师深入敌后被敌军包围,如果他们作为集团军的一部分发动进攻的话,他们实际上还能集中起更多的火炮。明军的炮兵手册中计划会迅速地将他们的炮连集中起来运用。明军会将每个步兵师中的六个炮连(每连六炮,共36门火炮)集中起来一体运用,而在重点突破方向上的步兵师会进一步得到总预备队的炮兵增援(明军总预备队共有两个炮兵旅,每个炮兵旅有18 个炮连),以获得更大的火力优势。而在实战运用上,明军预备队的炮兵旅甚至常常将其所有的18个炮连同时拿来攻击单一的敌军炮连。在这个时代中的明军军官的独断独行与强烈的个人意志,让大规模的火力集中成为可能──这样的人格特质也是直到20世纪初期全世界军官的重要特征。在这个没有无线电、甚至还没有有线电话进行通讯的时代(有线电话现在固然出现了,但是有线电话,运用在炮兵上面那可是以后的事情了),要组织大量的火力并且详细律订整个火力支援计划细节是不可能的。高级单位能做的最多不过是指定一个目标区,同时说明希望达成的火力支援效果,而所有的执行细节都必须由炮兵营、炮连的指挥官自己见机行事。在这种作战条件下,炮兵营与炮连的指挥官都仅能在清楚上级意图后,自己想办法在几乎没有任何横向协调的情况下发挥个人创意,去想办法与邻近单位联系并且完成目标。这种“无声的火力协调”默契,甚至可以让散布在不同地区的大量明军炮连集中他们的火力在某一个点上,有时阵地相距甚远的两个以上炮连甚至可以将一个小小的俄军阵地至于交叉火网之下──在以榴散弹为主的年代,不同方向的榴散弹交叉火网可以对躲在掩体中的步兵产生恐怖的效果。相对而言,俄军很少可以同时使用一个炮连以上的火力,而俄军会这样运用火力有许多的原因:首先俄军的炮连比较大(每连八门火炮),可以投射的火力远多于他们的对手;其次俄军并不像明军一样受到色当会战影响,在俄军的观念中将火炮控制在预备队里以备不时之需,远较将所有火炮集中在一个决胜点上来得重要得多。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俄军指挥官严重缺乏如他们中国同行一样的主动积极精神,以至于横向的组织联系几乎是不可能的,哪怕是斯科别列夫这样的人物也没有办法改变这一点。不过现在29师毕竟得不到集团军的炮火支援,他们计划能够其中的炮兵即便是得到了其他炮兵团的加强也依旧达不到炮兵手册当中预计的强度,俄国人炮兵虽然横向的组织联系几乎就是一块死板,但是俄国人的炮兵数量毕竟是占据着优势地位,现在中国人能够依靠的就是他们划时代的M1890式野战炮了。虽然现在后援被断,29师携带的武器弹药打一发就少一发,但是张家福还是让这个装备着M1890式野战炮的炮兵连在完成校射之后,在3分钟内用最快的火力覆盖正面俄国人的炮兵!这就是当头一棒!一定要打在俄国人的天灵盖上!……俄国人从来没有想到过他们会遭遇这样的炮火,俄国人的克虏伯77毫米野战炮是德国人目前最新式的野战炮,射速已经可以达到每分钟6发到8发,这个射速对于陆军的火炮来说已经是非常不错的了,不要看海军的中口径速射炮每分钟现在已经能达到这个级别的射速,陆军的同口径火炮射速一般是远远低于海军的,海军的6英寸速射炮一分钟射速可以上6发以上,陆军的152神教哪怕在二战你再有信仰加持一分钟能有4发那就是烧高香了。在这个战场上,明军主力的M1878式75mm野战炮和俄军77毫米野战炮最大射速基本上都在每分钟六发左右,而俄国人的107毫米野战炮射速更低,只有每分钟2发到3发,在原计划当中,俄国人是首先计划用射程更远的107mm重型野战炮在中国人75mm野战炮开火之前给予中国人足够的杀伤,当俄国人的炮兵把标尺定在4500米的距离上——这个距离比通常的12磅炮级别的野战炮的榴霰弹最大攻击距离高了1000米。然而中国人的12门新式的M1890式野战炮在距离足足有7公里的距离上就停了下来,而且明军的炮兵也没有打榴霰弹,他们打的是高爆弹!这个时代榴霰弹之所以大行其道就是因为黑火药的开花弹杀伤力实在过于感人,所以炮兵野战当中主要的攻击手段就逐渐依靠榴霰弹,哪怕通过对黑火药进行颗粒化处理已经极大的提升了黑火药的威力,也依旧没有动摇榴霰弹的地位。真正动摇榴霰弹地位的是之后出现的一系列烈性火药,比如苦味酸和TNT出现以后,高爆弹的地位才获得提升,而M1890野战炮的发射的7公斤高爆弹虽然装药量没法同重炮相比,但是在这种野战炮兵对决中绝对是可以发挥着无上的威力,在俄国人榴霰弹射程之外单方面的轰击俄国人的炮兵!12门M1890野战炮虽然只被允许全速覆盖3分钟,但是在这3分钟内,这个炮兵连向俄国人的36门107毫米野战加农炮组成的“大炮兵连”投射了超过500枚炮弹!这种薄壳大装药的高爆弹对于工事掩体的毁伤能力也许并不尽如人意,但是在这种旷野上,正是法国人历史上设计75小姐时候最理想的战场!同最早的“法75小姐”一样,M1890安装有镍制防盾,试图在不过多增加重量的情况下为炮手提供最起码的战场防护手段。然而在装备不久后,这种只具有象征意义的防盾就被拆除了。究其原因,实际上是一种“历史惯性”在作怪,在传统的炮兵操典中都非常强调炮手们在火炮发射时要尽可能地远离火炮,在复进机构还不发达的时代,炮手被后座中的火炮打中可是非死即伤,在这种情况下替火炮装上防盾是非常不合理的事情。所以尽管M1890的设计者一再强调这门火炮与原有的一切火炮是如此的不同,但根深地固的传统观念还是令基层士兵心存疑虑,以至于镍制防盾不得不在其强烈要求下被拆除了。实际上更重要的因素大概是M1890即便重量已经尽量压缩,但是重量依旧比旧式火炮增加明显,部队一方面对于M1890的性能极为满意,一方面对于重量仍然觉得不尽如人意,所以即便炮盾没有多重,出于减重的考虑M1890还是拆除了炮盾。尽管无论是一些官方设计人员的还是民间的战术研究家们在日后都认为应该给新型的速射炮必须加上钢制防盾,毕竟出色的后座设计让M1890射击时几乎没有后移,为全部新式速射炮装上5毫米厚的钢制防盾后可以极大的提升炮手的防护,毕竟战术条令有时候要求炮兵将火炮推进到距离前线1000米以内,以榴散弹的弹幕压制敌军战线,以支援步兵发起刺刀冲锋的要求。不过军方认为新式速射炮的射速就是炮手最大的保护,在这样的高射速压制下不可能有多少士兵可以顶着这样的炮击威胁炮兵,所以明军的炮盾也就一直不了了之了。至少在目前,明军军方的想法是完全正确的,俄国人的107毫米野战加农炮的炮手虽然用开花弹进行了还击,但是此刻的战场上出现了神奇的一幕,12门75毫米级别的野战炮压制了36门4英寸级别的重型加农炮!斯科别列夫看到这一幕之后,他把手里的马鞭猛的摔在地上:“让77。不,让6磅炮推上去!动作要快!77毫米野战炮交替掩护推进,进入3000米以后再换榴霰弹!中国人不可能所有的大炮都是这种新式速射炮!”斯科别列夫已经感觉到现在的局面有些超出他的预计的了,不可否认斯柯别列夫是一个出色的统帅,但是他现在确实有些脱离时代了,在此之前他完全没有预料到中国人会有如此强大的火炮,哪怕在此之前中国人的火炮数量超过他的预计,他都没有感到这样的不安。打了一辈子仗的他,第一次觉得战争在他面前有些陌生了。俄国人两翼的两个大炮兵连在炮兵们的推动下向前快速移动,俄国人77mm克虏伯野战炮和中国人的75mmM1878野战炮射程大体相当,在那些中国人的新式火炮把他们的火力从倒霉的107mm野战炮身上转移到他们身上之前,他们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中国人的野战炮纳入他们的射程——当然,也等于把自己送进对方的射程,轻便的57mm六磅野战炮的移动速度相对最快,28门57mm野战炮在毛子炮兵的推动下迅速地向前推进,负责在旁边掩护的步兵当中也有一部分上前来帮忙,而中国人的新式火炮似乎还在和107mm重炮较劲。毕竟有三倍的数量优势,而且在三分钟的爆发之后,为了控制弹药新式的速射炮的射速也不得不放慢下来——如果敞开了让这些家伙们打的话,这一个炮兵连今天就可以把29师所有的炮弹打完!等到明军和俄军的主力12磅级别野战炮开始交火的时候,俄国人的107mm重型野战炮别人还在苦苦支撑,虽然实际上中国人并没有摧毁全部的俄军重型野战炮,事实上除非直接命中否则很难彻底摧毁一门重型野战炮,尤其是这种旧式的火炮。它们没有后来的那些火炮上面的液压或者弹簧复进装置,而厚实的炮管以及坚固的炮架实在不是几个弹片能够摧毁的,但是薄壳高爆弹实在是屠杀人员的利器,仅仅十分钟的对射,就让俄国人的炮兵损伤惨重。虽然炮兵可不是那些灰色牲口,但是让炮兵这样顶着伤亡持续作战在俄国人的历史上已经不是第一次这么做了,之前提到过的佛罗季诺会战当中,俄国人就要求他们的炮兵要死守在炮位上,哪怕拿破仑的骑兵已经来到他们的面前,也要发射出最后一轮榴霰弹!重型野战炮兵的牺牲并不是没有价值的,俄国人的目的已经基本达到,双方的大炮兵连都已经互相进入了有效射程,接下来就是双方炮兵之间直白的对决了,凭借的数量优势俄国人相信他们的炮兵能够最终取得胜利。然而在此刻,之前那个被当做预备队的炮兵连也投入了战斗,奇怪的是,他们并没有用来支援战场正面上双方正在进行的炮兵对决,而是迅速地推进到战场另一侧用榴霰弹轰击俄国人包围29师步兵部队,他们的行动是如此的迅速,以至于当消息送到斯柯别列夫手里的时候,他才注意到之前在后方的那个中国人的炮兵连已经消失了,而接下来一同送到他手里的,还有一个中国人骑兵营突破了他们包围的消息。斯科别列夫的咆哮几乎传出几里以外:“让舍里科夫带着他的一个骑兵团去给我追!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