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当然不是某个巴伐利亚发动机制造厂股份有限公司,这可是纯正的大明本土企业,蚌埠名望机械制造厂,在这个内燃机开始展现出曙光的时代,全世界可不仅仅只有德国人在尝试制造完全依靠内燃机驱动的汽车,在大明国内就有一些机械厂或者甚至是一些手工作坊都在折腾,中国人在这方面其实从来都不缺乏想象力,尤其是中国民间的这些能工巧匠,你们只要翻翻历史上中国清末民间的各种各样的“军事架空”,先不说那些东西到底有没有用,你就说有没有想象力吧。蚌埠名望机械制造厂只是这些众多企业当中相对实力最雄厚的一个,毕竟这个时代的汽车制造最重要的就是加工技术,而作为一个传统的老牌工厂在这方面自然是比其他异想天开的小厂和小作坊更有优势,也顺利的赢得了第1批订单。当然现在国内还有其他的竞争者也在瞄准这一块新鲜的蛋糕,据说有个叫筑梦电力的造电机的,也想在“自行车辆”上面掺和一脚,好像那些家伙准备用内燃机来为他们的电机发电提供电力,造电传动的车辆,貌似颇受海军的青睐。可以预见到是未来大明的国内BMW和BYD会展开一番龙争虎斗,不过在现在,所有的早期汽车给人的感觉都是——“这玩意真的好用吗?”提到汽车,很多人对于早期汽车的印象,大多来源于电视剧里面的那些老爷车,或者是像福特t型轿车这样的20世纪早期经典设计。如果要是再早一些的话,可能更多人对于汽车的印象是在历史课本上奔驰的那辆三轮车。如果说你对汽车的要求仅仅是非畜力的自行动力车辆的话,那么最早的汽车在18世纪中期就已经出现了,1769年,法国人N·J·居纽制造了用煤气燃烧产生蒸汽驱动的三轮汽车。但是这种车的时速仅4公里,而且每15分钟就要停车向锅炉加煤,非常麻烦。后来车在一次行进中撞到砖墙上,碰得支离破碎。(这么慢的速度都能撞的支离破碎,可以看得出来,结构强度也是非常可怜的。)不过现代意义上的汽车,最早肯定是属于那辆奔驰的三轮车,1879年,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首次试验成功一台二冲程试验性发动机。1883年10月,他创立了“本茨公司和莱茵煤气发动机厂”,也就是现在奔驰公司的前身,1885年,他在曼海姆制成了第一辆本茨专利机动车,这就是那辆在历史课本上大家都看烦了的三轮车,采用一台二冲程单缸0.9马力的汽油机,此车具备了现代汽车的一些基本特点,如火花点火、水冷循环、钢管车架、钢板弹簧悬架、后轮驱动前轮转向和制动手把等。1886年的1月29日,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为其机动车申请了专利。也就是说实际上在我们的主角来到这个世界不到一年之后汽车就已经出现了,而安琪儿实际上很早就从欧洲买了两辆这种最早的三轮车回来——这个女人上辈子无论如何都没有通过驾校考试(悲),所以在汽车出现之后,她比其他任何人都要兴奋,毕竟这个时代是没有驾照和交警这个概念的,某个女司机可以在皇家马场内为所欲为,而且相信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不会有什么交通规则,也不会有人在马路上查皇后娘娘的驾照。所以这两辆被买回来的“奔驰”。好吧,我们姑且把这两辆三轮算作是奔驰车,这两辆可怜的家伙很快就被玩报废了,其实这个时候的奔驰已经有使用汽油发动机的四轮载货汽车,装有4.5马力的发动机,时速达18公里,只不过安琪儿觉得早期的三轮版本更具有纪念意义——然而最后这些所谓具有纪念意义的车全部都废在了她手里,可以说是很惨烈了。1885年是汽车发明取得决定性突破的一年。这一年,英国的巴特勒也发明了装有汽油发动机的汽车。此外,意大利的贝尔纳也发明了汽车,俄国的普奇洛夫和伏洛波夫两人发明了装有内燃机的汽车,这一时期汽车如同雨后春笋一样的发展期很大程度上要源于内燃机的突破,当然,内燃机的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1794年,英国人斯特里特提出从燃料的燃烧中获取动力,并且第一次提出了燃料与空气混合的概念。1833年,英国人赖特提出了直接利用燃烧压力推动活塞作功的设计。活塞式内燃机自19世纪60年代问世以来,经过不断改进和发展,已是比较完善的机械,和很多人想象的不同,19世纪的内燃机其实在末期已经发展得相对非常完善了,1876年,德国发明家奥托创制成功第一台往复活塞式、单缸、卧式、3.2千瓦(4.4马力)的四冲程内燃机,仍以煤气为燃料,采用火焰点火,转速为156.7转/分,压缩比为2.66,热效率达到14%,运转平稳。在当时无论是功率还是热效率,它都是最高的。奥托内燃机获得推广,性能也在提高。1880年单机功率达到11~15千瓦(15~20马力),到1893年又提高到150千瓦(几乎204马力!拍桌!)。由于压缩比的提高,热效率也随之增高,1886年热效率为15.5%,1897年已高达20~26%,这些都为汽车的大规模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大明在这方面早期并没有投入太多的精力——哪怕是朱少铭早早的就成立了通用动力公司,但是也更多的把精力放在了对于蒸汽轮机的开发上面。这一批汽车就是在经过了这一段时期的积累,全世界范围内,各项子系统都已经逐渐成熟之后,在某个恶趣味家伙的再一次作用之下成立的蚌埠名望机械厂开发出来的第一种量产型四轮汽车,他们并不是这个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先驱者,但是应该是全世界在目前为止第一个集大成者——火花塞启动,独立的弹簧悬挂,钢制底盘框架,前置发动机,四轮驱动,可以承载14人,并且还可以拖拽一个一吨以内的拖车。看上去是不是有一种特别高大上的感觉?这玩意,十二马力汽油机。惊不惊喜,意不意外?你没有看错!只有12马力,要多了没有!拿着凑合着用吧。等等,你前面不是说1893年已经有人折腾出了200多马力的发动机了吗?说好的我大明科学技术世界第一呢?醒醒,这东西你能只看动力吗?你不看看体积喽?你给1894年200马力的发动机装到车上面试试?估计这个车除了发动机以外,就没有其他的东西能装得下了。只考虑动力不考虑体积是个怎样的后果?你以为我要黑爆二?不不不,你看看俄罗斯的阿玛塔吧,T14,啊?第四代主战坦克,说出来那简直吓唬死人了,结果一看这个体型,没少有人吐槽说你这玩意别叫T14了,你特么的干脆改名叫KV14得了,你无论怎么看都非常KV嘛,俄罗斯表示我也没有办法啊,我也想要6TD,但是我现在上哪要6TD去?所以没办法只能拿着x型发动机凑合着用,这个X型发动机是个什么玩意?硕大无朋之长度,巨大无比之占地,顺便提一嘴,知道为什么这个东西这么大吗?因为这个理论上是个船机。它都不大就见鬼了好吗?(由此也可以看出来毛子在设计上彪悍的作风)所以无论阿玛塔从哪个方面来看都不T,反而非常KV,我跟你们说Object477A要是从坟墓里爬出来,看到现在俄罗斯的四代坦克是这么个玩意,那肯定拿它的152炮一炮喷死这丫。(不过有一说一,即便如此,KV14也是世界上最强的MBT,可见冷战结束之后各国坦克开发有多费拉。)首批准备了12辆这样的宝马1系汽车其中有6辆是为军队准备的试用版,剩下六辆是保护伞公司订购的,这6辆并没有在屁股后面拖着一个机枪车,当然,他们也没有后两排的载员座位,他们在这上面布置了一个硕大的铁架子,然后直接把机枪架在了上面,接着把这外面用八毫米的铁皮糊了一层。朱少铭对天发誓自己在这方面绝对绝对没有开金手指,实际上这个操作并非是有人异想天开而是有人按着大明以前书上记载了一些奇奇怪怪的武器为灵感折腾出来的。那些“我大明天下无敌啊.jpg”的脑洞武器设计方案,大家应该都有印象吧?这个机枪汽车的改装方案实际上就源自于大明当年征西将军曹广孝军中采用的“人力战车”,即“然征西将军率部蹬车而至,发佛郎机,贼兵中之立碎,或以箭矢射之,甲坚不得入,复放铳发炮,车甲斜,皆跳弹,贼不能御。”中那种人力战车。根据考据那时候曹广孝将军的“人力战车”采用人力骑行行动,八人驱动一车,这八个人的人力大概相当于2马力,车身框架为木制,外敷铁皮,铁皮与木框之内布置棉甲,在车顶布置一门弗朗机炮,现在的这种机枪汽车,实际上就是把原本的人力车替换成了汽车,把弗朗机炮替换成了机枪。(人力坦克设计出自229之手,229科学技术世界第一!)保护伞公司能够得到这些机枪,很大程度上出自于朱妙锦在背后的支持,虽然朱少铭最开始是把保护伞公司当作一种把普通部队从治安战当中解放出来的措施和手段,所以在这种程度上他为了避免日后可能会遇到的很多麻烦,所以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保护伞,公司在很多重武器上的选择,枪械和护具,甚至是汽车都给予了很大的便利,但是拒绝向他们提供任何一种火炮。不过朱妙锦还是通过她的影响力给保护伞公司提供了一定数量的机枪,现在的机枪可是香饽饽,没有关系,你就算有钱也不一定买得到,大明多少部队等着换装呢?英国人、德国人、埃尔斯塔特等国多少部队等着购买呢?你一个小公司也想要?排队去吧!朱妙锦之所以这么做,就是因为她在美国读大学的时候进行过关于美国工会薪资劳务问题的课外调研。当然在调研当中,她有了非常惊讶的发现。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机枪一直在美国劳资纠纷中起主要作用。在1920年和1922年,机枪被国民警卫队广泛用于应对西弗吉尼亚的罢工斗争。在旧金山码头工人罢工活动中,加利福尼亚州州长很快派出1700名国民警卫队队员,警卫队在整个城市周围构筑了一道机枪火力网。罢工瓦解时,领导罢工的非官方工会领袖说:“我们不可能与警察、机枪和国民警卫队的刺刀对抗。”在这样的情况下,朱妙锦说服了朱少铭为保护伞公司提供了一批机枪——毕竟我们要从实践出发嘛,美国人用了都说好的东西,在维持地方稳定方面,肯定有它自己的特色嘛!当然把这种机枪搬上了汽车之后,大概就可以在日本狂飙突进了——如果不到20公里的速度能够算得上是狂飙突进的话。相比于保护伞公司对于这些汽车的热衷,陆军对于这些要喝汽油的家伙打心眼里并不是特别待见,陆军还是更相信自己马场里培育出来的军马,大明的三河马可是非常优良的军马品种,而且最近培育出来的被命名为铁岭挽马的重型挽马更是让陆军爱不释手——那可是一匹马能拉得动将近半吨货物的好马,只要照顾得当那绝对是一个好伙计,哪像这些看起来就不让人舒服的铁马,一辆车要十几个人前前后后的伺候,价格那么昂贵运力也就那样。我陆军专业后勤人员,看这种局面,难道还看不懂吗?哪个好哪个差我难道还不知道吗?虽然皇上把这些东西强行塞到我们军中,让我们在战场上试验试验,但是一看就知道这东西不行,到时候在日本找两块场地,让他们在那跑圈自己玩就行了,我跟你说我就是东西运不上去,马匹不够用,肩扛手提我也不会用那破玩意!我知道你们在等什么。没有真香!实际上事情果然如陆军所预言的那样,陆军手里的那六辆宝马很快就被陆军的士兵们嘲笑成弼马温——不止一次的陷在泥泞的道路里面,需要用军马把他们拖出来,或者是走在半路上面,因为发动机或者是其他什么地方的故障抛锚了,又要抽调马匹,把他们拉回营地修理,一来二去的折腾搞的它们简直像是大爷一样,不像是不吃豆子不吃草的军马,天天被马拖在后面反而像是那些看管着马群的弼马温。然而与之相反,保护伞公司对于他们手里面的六辆宝马汽车评价却非常之高。以至于他们甚至包揽了了第二批十二辆车的订单。他们的包经理甚至放出话来:“我全都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