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原教旨主义的水面炮战而言,美国海军的华盛顿级战列舰性能非常出色,甚至可以算得上是在1917年以前整个华约阵营当中最出色的存在,虽然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在火力上和主装甲厚度上都与之相当,但是美国人采取重点防护的装甲盒设计,让其侧舷主装甲不存在薄弱的上装部分,这使得华盛顿级战列舰在面对除380mm以下炮舰时在甲弹对抗当中往往能够取得优势。”——林潜航北约和华约的战列线在海上都完全延展开,并且进入到同航的交战阶段之后,双方并没有出现王对王的**碰撞,明军的旗舰龙渊号行驶在整个编队的最前方,所以和龙渊号相对的是美国海军的内华达号战列舰,而美国人的华盛顿号战列舰在华约舰队的中部,所以华盛顿号战列舰对上的是亲王级战列巡洋舰当中的祁阳号。北约大西洋舰队的 Big seven的对手当中没有一条是装备15英寸舰炮的对手,两艘内华达和五艘宾夕法尼亚毫无畏惧的迎上了7艘在吨位上明显胜过他们的对手,尽管是和北约舰队当中最强大的七条船交战,但是这7条美国海军的标准战列舰在双方的交战距离维持在15,000码上的时候却并不怎么吃亏。毕竟就算是华盛顿级战列舰,相比于此前的所有的标准战列舰,在防护指标上也是完全一样的,就像明军的进取级和亲王级两款战列巡洋舰也被称作明军的标准战列巡洋舰一样,明军和美军的标准主力舰系列在主要的防护参数上都是完全相同的,所有的标准战列舰的侧舷主装甲带都是13.5英寸,炮座装甲16英寸炮塔正面装甲达到了恐怖的18英寸。而之所以侧舷主装甲带始终都维持13.5英寸,自然也是因为13.5英寸的装甲钢是美国人在保持钢材等效防护强度不降低的情况下能够制造出来的最厚单层钢装甲,这个时候肯定就有人问了,那炮塔和炮座装甲的16英寸钢装甲或者是18英寸炮塔正面难道是几层装甲钢叠出来的吗?那当然不是,只不过这16英寸装甲和18英寸装甲的实际防护效果是达不到理论上16英寸硬化钢和18英寸硬化钢装甲的效果的,由于装甲钢的厚度太大在质量上多少要稍微打点折扣,只不过这种大厚度的装甲大幅增加的厚度在防护上完全能够弥补强度带来的损失。打个比方的话,保持100%的质量最厚只能造到13.5英寸,16英寸和18英寸钢装甲的等效可能只有95%,但是就算是95%或者是90%的等效因为厚度增加带来的提升也是实打实的。因此出于对于自己标准战列舰防护的自信,这几条美军战列舰并不是特别畏惧和强大的龙渊交手,某种程度上这就像在WT里开M4A3E2和M4A3E276W同时遭遇了黑豹,不管火力上怎么样,你对于自己的装甲多少还是有那么一点自信的,对面想要打穿你并不是像打其他的馒头那样套上就能打。而两艘华盛顿级战列舰和两艘田纳西级战列舰在和明军54.4大队的4条亲王级战列巡洋舰交战对于弗兰克来说应该是相对非常理想的了,用自己手里最强大的4条主力舰去应对敌人手中非T1级的主力舰,这已经不错了,他并没有幻想能够用自己手中最强大的兵力去对上后面韩日两国的主力舰,虽然那明显是更软的柿子,但是在弗兰克看来,就算把日韩两国的主力舰全部击沉作用也比不上打掉明军一个分舰队。事实上现在的美国政府高层和美国军方高层都已经放弃了“战胜”明帝国这一目标,因为伴随着战争的进行,这样的目标显得非常的不切实际,眼下整个美国最大的目标和最好的期望也就是拖到明帝国主动放弃战争,最好能够退出美国本土,仅此而已。毕竟就算你真的定更高的目标又怎么可能能够实现呢?就算现在整个华约集团联合在一起有能力打到明帝国的本土吗?现在各主要的参战国只有明帝国的本土没有受到过任何攻击——就算是大英帝国的本土还被德国人的飞艇炸过,在战争初期被德国公海舰队的战列巡洋舰炮击过沿海港口呢!这样一个让人绝望的对手,仅仅是把这样的对手驱逐出自己的领土,对美国来说就已经是一种胜利了,而要达成这样的目标,就必须要对明帝国自身的战争实力进行足够的杀伤。在美国军方的宣传当中,明帝国的士兵都是少爷兵,他们在战场上不能吃苦,不像美利坚合众国的士兵,传承了当年独立战争时期大陆军的优良传统,在前线的战壕里即便是啃着粗制的饼干和腊肉你能继续战斗下去,明帝国的炊事兵在前线依然会选择起锅烧饭做热菜,甚至他们做中餐的时候像红烧肉或者是排骨还要专门炒糖色。反正美国陆军的潘兴将军曾经在一次反击作战当中驱逐了明军前出的某个旅级战斗群之后,在看到他们哪怕是最一线的野战部队居然还配备了专业的餐车,其中一辆餐车里烧了一大锅排骨和一大锅红烧肉,还有整整两锅的西红柿炒鸡蛋,潘兴将军那天的午饭就是缴获的明军炊事兵刚刚做好却没来及享用的中餐,可是吃了这顿饭之后,明明是打了一场胜仗但是潘兴整个人却高兴不起来。在给总统霍夫曼的信件中,潘兴直言:“对我而言这顿饭给我带来的震撼是完全不亚于在路边看到明军的机械化部队丢下的堆积的像小山一样高的油桶的,如果我们的士兵能够拥有这样的后勤,敌人绝对没办法打进我们的国土,但是现在我们即便是在本土作战给自己的士兵所提供的后勤保障却比不上远道而来的敌人,这实在是太令人感到担忧了。”所以,早在一年前,美军的主要战略重心就已经转变成以打促和了,虽然这个和平被美国人画了一道红线,那就是需要以收复所有的国土作为底线,但是事实上这世界上没有不变的底线,而决定这条底线究竟是否会变动的就是战场上的结果,对美国海军而言,他们需要的就是让大明皇家海军遭受对于他们而言难以接受的损失,因此这种损失最好是直接作用在他们自己身上,而不是其他的北约成员国身上。只是随着交战的进行,弗兰克的内心却越发的急躁起来,他的这种急躁自然是因为始终未能取得他所期望的战果——这其实没什么好奇怪的,双方交火时间甚至都不到20分钟,双方之间的实力也不像北安普顿级对龙渊那样极端悬殊,在这么短的时间主力舰之间的交战是不会这么快的出现战果的,可是自家人知道自家事,明军54特混舰队现在的总兵力比自己这边要多,敌人不仅有数量上的优势,而且在整个舰队最前列,虽然现在前面的七艘标准战列舰暂时扛住了明军 Big seven的火力,虽然美国标准战列舰的防护标准一脉相承都是一样的,但是吨位可不一样啊。最早的内华达级战列舰正常排水量不过27,500吨左右,满载排水量29,000多吨,到了宾夕法尼亚级的时候,正常排水量提高到了3万吨,但是满载排水量也不超过33,000吨。可是龙渊级哪怕是空载排水量都已经超过了36,000吨,标准排水量在38,000吨到39,000吨之间,正常排水量更是有42,000吨,满载排水量在服役之后增设了一些防空火炮之后就已经突破了45,000吨。巨大体格优势摆在这里,像华盛顿级战列舰好歹也拥有33,000吨的正常排水量,满载排水量超过35,000吨,本钱就要比前面几个更厚实一些,海战确实不是简单的血条游戏,但是海战从某种程度上确实是带有血条成分的——军舰设计当中的一条真理就是在设计水平一定的情况下,增加吨位带来的战斗力增益是绝对的。4万吨的俾斯麦设计再怎么保守落后,就是能吊着只有两万多吨的斯特拉斯堡打,你斯特拉斯堡设计再出色也没用!英国人如果把38年版狮级战列舰造出来,就算是垂直装甲也照样吊着黎塞留和维内托打,除了火控优势之外体格优势就是存在,你否认不了。(当然实事求是的说,英国人最后实际上准备制造的是42年版的狮子,这个狮子只能说除了火控和速度都不如南达)弗兰克相信这也是明军那边没有急于拉近距离的原因,徐越明将军对于战场的把控是非常细腻的,时间的优势在他们那边,龙渊级在体格上的优势迟早会压垮内华达级战列舰,(相对)小吨位重装甲虽然带来了比较高的下限,可是较为有限的容错率却是永远无法弥补的,军舰之间的交战打不穿主装甲并不代表就打不死你,更何况明军并不是真的拿美国人的13.5寸主装甲没有办法。毕竟现在双方的距离还控制在15,000码,某种程度上来说,现在只是热身赛的环节。可是弗兰克却不敢赌自己编队的前面和后面究竟哪一个会更快的在热身赛环节就垮下来。随着交战时间的进一步延续,确实如同弗兰克所担心的那样,内华达级战列舰越来越独木难支了起来,事实上因为明军和美军编队都非常的“正”,所以基本上没有比较大的航向角,因此即便现在的距离在15,000码,美国人的13.5英寸垂直装甲压力已经比较大了,正所谓不倾斜、无装甲,事实上明军的380mm舰炮以及配套的弹药如果能够达到二战时期的质量和转正水平的话,按照经验式来算在2万码的距离上就可以穿透垂直入射角情况下的13.5寸装甲了虽然现在因为时代的局限性炮弹的穿透力相比于二战是要打一个折扣的,再加上炮弹飞行毕竟是一个抛物线,就算打垂直装甲随着距离的增加也是会自带入射角的,因此实战当中是不可能发挥出经验式在纸面上惊艳的性能,可是内华达级战列舰现在主装甲带的背板已经多处开裂,甚至有个别几块侧舷装甲因为连续两枚大口径炮弹的落点接近,在380毫米重锤的反复敲打下甚至从船体上脱落了。情况不容乐观啊!就在弗兰克犹豫是不是让护航的驱逐舰和巡洋舰再冲一次,给主力舰队在争取一阵子喘息之机的时候,远处的云层当中终于钻出了让弗兰克期待已久的援兵,那些美国海军的轰炸机出现在远处天空上的时候,美国舰队的官兵们立刻爆发出了狂热的欢呼声。然而这种欢呼声并没有持续太久,因为很快就有人发现在那些深蓝色涂装的美军轰炸机的后方,还跟着一群亮银色涂装的单发飞机,而这些飞机当中一些甚至在主动射击前方的美军轰炸机。“我们的飞机终于来了。”“我们的飞机可算来了。”这是弗兰克和徐越明心中同时浮现起的几乎相同的念头,但是双方的心境是完全不同的,弗兰克就像是抓住了一根关键的救命稻草一般,而徐越明却非常悠闲的准备观摩一下那些年轻人又给海军航空兵整出了什么新花样。“他妈的,最后一哆嗦了怎么有混球忍不住啊!现在追着美国人的飞机打干什么?看不到咱们舰队头顶上有战斗机吗?就算想要抢人头先把炸弹给我丢到美国人的头上再说!”第100俯冲轰炸机联队的联队长一边气的自言自语(毕竟没有可以支持语音通信的各机机载无线电),一边掏出了信号枪打出了一发红色信号弹。随着这枚信号弹的升起,某种程度上,他并不是仅仅向自己这边的轰炸机下达了命令,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催促着美国人的轰炸机,敌我双方的轰炸机飞行员们在此刻都意识到——现在是发起攻击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