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为什么当初我们会在洪武号舰娘的设计过程当中选择将其塑造成一位颇具威严的白发红瞳的萝莉。主要还是出于我们主创的一种恶趣味,毕竟我们的游戏到目前为止,实装的所有的舰娘都是长腿巨ru的御姐,所以我们希望塑造一种反差萌,代表着强大和暴虐般力量的件装搭配上袖珍迷你的小萝莉,嗯,这就是洪武了。”——大明(二)XXX年《战舰少女M》开发者日志。……可以说,对于新材质的运用,是洪武级战列舰在材料上相比于之前的主力舰最显著的区别,洪武级主要采用了软钢、甲钢、均质装甲钢、特殊处理钢以及渗碳硬化装甲钢这五种材质,分别作用于不同的区域。其中软钢主要用于建造船体结构中需要承受较大震动的区域,例如炮座内部结构、锅炉与动力机组的支撑结构等,虽然这种结构钢的抗弹性能是所有的钢材当中最低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部位都需要考虑抗弹性能,像炮座内部结构锅炉和动力机组这样的地方你还要考虑抗弹性能吗?敌人的炮弹如果能打穿外面的主装甲带构成的装甲盒穿透了那么多层舱室来到了这个位置,有没有你还重要吗?这东西就好比装甲兵身上所穿着的防弹衣和带着的坦克帽外面的硬质防弹外壳,你觉得APFSDS或者HEAT要是能打穿你的坦克装甲的话,钢针的残余结构或者金属射流会不会介意在你的防护服和防弹头盔上再开一个洞?(所以有很多小白觉得咱们的装甲兵没有西方那种看起来拉风的硬质头盔,殊不知相比于这些东西,坦克兵防火服都比他们重要1万倍。)甲钢主要用于舰体结构,同时也承担一部分防护功能,例如水下的5层空液隔舱的防雷装甲就是由甲钢构成的,这种类似于平行世界当中DS钢的材质替代了原本的高张性钢,这样在维持防雷指标不变的情况下,也可以提高对于水中弹的防护等效。水平防护装甲及小厚度的垂直防护装甲由均质装甲钢构成,而大厚度的垂直防护装甲则由渗碳硬化装甲钢构成。当然,最重要的是整条战列舰上无处不在的剥被帽结构。事实上,在王雪纯在提出如今这个剥被帽防护体系之前,几大设计局的设计人员已经为了海军这个越来越离谱的防护指标要求绞尽脑汁,在意识到一味的增加装甲厚度并不可取之后,也有过设计人员想在角度上做做文章——从进取级的十二度倾斜装甲到后来龙渊级的15.5°,而在海权级大型装甲巡洋舰上,因为速度要求而无法布置重装甲的设计人员选择了以角度替装甲,所以海权级大型装甲巡洋舰的230毫米装甲倾斜角度达到了20度,所以,部分设计人员试图进一步增加角度,因此曾经出现了倾斜角度达到25度甚至是28度的设计。但是很显然,一方面海军要求的决战中距离本身就会因为距离的拉近而让倾斜装甲的防护效果打上一定的折扣,另一方面,倾斜装甲也不是能一直增大角度斜下去的,尤其是明军现在的装甲还要兼顾到水下的防水中弹部分,过大的倾斜角度导致的结果是压缩了动力舱的宽度,这就导致为安装足够的动力动力舱必须要加长,而加长的动力舱又需要更长的舰体来容纳需要主装甲带进一步延伸,而主装甲带进一步延伸又会导致超重,那么你就需要削减主装甲带的厚度。这成了一个面,多加面水多加水的问题了。而王雪纯在某一天在自己卧室里的**获得了灵感之后第2天来到设计局,就专门组织了一个项目小组来研究剥被帽对于防护的提升效果。首先进行的是理想对比测试,测试人员使用现役的穿甲弹射击75毫米厚的硬化钢装甲,这种标准的硬化钢装甲组件是轻巡洋舰上面最常见的中厚度装甲钢之一,这些装甲钢被布置在海边,炮弹击穿这些中厚度的装甲钢之后,会落入后面的海中然后被打捞上来,经过大概20轮的射击结果,根据捞上来的炮弹的考量证明,哪怕是这种中厚度的硬化钢装甲也足够让哪怕是龙渊级战列巡洋舰所使用的380毫米硬被帽穿甲弹的被帽被完全剥离。事实上,在某种程度上,进取级战列巡洋舰的75毫米上装就已经有了剥被帽的作用,进取级的防护理念并非是现在的装甲盒设计,敌人的炮弹在打穿75毫米的上装之后要么是在穹甲上方的舱室爆炸,不会波及下方的动力舱,要么就被穹甲给接住,因为这个角度下入射的炮弹和穹甲之间的入射角非常大,属于有没有被帽都打不穿的状态,因此在此之前也没有人发现这种剥被帽的妙用,现在回过头来去看进取级的防护,这恐怕也算得上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设计了。但是上装就算能够剥被帽也只能够为水平防护提供增益,想要让主装甲带也享受到这种效果,设计人员首先考虑的是内置主装甲带,然后在外侧的船壳上贴上一层70毫米厚的硬化钢装甲,当然为了作为对比,也采用了50毫米以及70毫米厚的特殊处理纲和50毫米级70毫米厚的甲钢作为参照组,硬化钢装甲之所以只有70毫米厚这一个组别自然是因为硬化钢装甲毕竟是分硬化层和后面的均质层的,这玩意在目前这个时代保证质量的情况下,最薄也只能做到70毫米,再薄的话就没法保证钢材的韧性了。而测试结果最终也算得上是喜忧参半,首先是除了硬化钢装甲以外的分组,无论是50毫米还是70毫米,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剥被帽的作用,不过相比之下同为70毫米的对照,确实都不如硬化钢装甲剥被帽的效果好,而50毫米级的厚度被证明基本上只能剥离12英寸级别炮弹的被帽,口径再大的话,剥被帽的成功率就难以令人满意了。但是问题在于,即便是效果最好的70毫米硬化钢测试组,在大量的测试当中依然有一部分炮弹打穿了70毫米加250毫米装甲的组合,按道理来说,在这种甲弹测试当中,出现个别的击穿记录也算是正常的,这说明装甲基本上处在击穿极限上,然而实际状况是除了这个别几个击穿记录之外,其他所有的命中记录都距离击穿负责剥被帽的70毫米硬化钢后面那道250毫米的装甲相去甚远。也就是说,这样的组合本来应该可以完全挡下这些炮弹的,这些炮弹并没有达到装甲的击穿极限,但是却偏偏有一些炮弹成功的穿透了。对于这样的问题,向来不缺钱的大明皇家海军表示不就是实践出真知吗?用钱和大量实验能够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于是,测试人员就继续进行打靶实验,甚至直接拉来了一门崭新的380毫米舰炮一直把内膛身管寿命给打的过半了,最终通过大量的实验发现所有的击穿记录其实都源自于一个问题,那就是虽然外面的70毫米硬化钢装甲成功的破坏了炮弹的被帽,但是两道装甲之间的有限的距离,并不足以保证所有的被帽都在此过程当中完整脱离,因此有的被帽虽然出现了损伤,但是依然发挥了作用。知道了问题之后,就需要找到解决办法,但是这个解决办法也不太好找,理论上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增加两道装甲之间的空隙,可是船这个东西是要考虑到流体力学的,又不能像21世纪那些肥宅主战坦克在外面贴附加装甲,那样一圈贴完再贴一圈,不满意的话再加一圈格栅装甲,一个两个化身肥宅,船上的空间就这么点,怎么可能给你足够的空间来挥霍?于是我们的王雪纯设计师选择回家休息两天,重新在**获得了灵感之后又匆匆的赶回了设计局。解决方法自然是简单粗暴的——既然空气不能保证被帽完整脱离的话,那就用别的东西来让被帽在穿透了外层的硬化钢装甲之后离开炮弹。因此,最终确定下的洪武大帝级其主装甲带采用模块化设计,每一个模块的宽度均为3米,安装时带有20度的倾角。装甲模块的外层由70mm厚的均质装甲构成,中间有250mm的空隙,其中充填有发泡水泥,内层则由280mm厚的渗碳硬化装甲构成,其后方则是用于固定装甲的150mm厚的橡木衬垫、以及12mm厚的背板,主装甲带的高度约为5米,长度则为143.49米,主装甲带的防护范围相当于水线长度的55%。主装甲带后方还布置有两道防崩落层,第一道防崩落层由36mm厚的特殊处理钢装甲构成,倾角与主装甲带相同(20度),与主装甲带之间有1.4米的间隔。第二道防崩落层则由24mm厚的特殊处理钢装甲构成,倾角为26度,且其倾斜方向与主装甲带及第一道防崩落层相反,即两层防崩落层间存在41度的夹角。这两道防崩落层能够抵挡炮弹爆炸产生的弹片、崩落的装甲碎块、以及在不完整状态下侵入主装甲带的弹体碎片,起到补充防护作用。而除了主装甲带之外,洪武大帝级还恢复了在龙渊集上面所取消的上装甲带的设计,但其作用与其说是扩大防护范围,倒不如说是用于构成剥被帽体系的一个环节。上部装甲带由70mm厚的均质装甲构成,其长度略大于主装甲带,高度上则覆盖了从艏楼甲板至中甲板之间的区域。主装甲带以及上部装甲带的前后两端分别与前后装甲横舱壁相连。在上部装甲带的防护高度上,装甲横舱壁的厚度为70mm;在主装甲带的防护高度上,装甲横舱壁的厚度为210mm;在主装甲带以下的区域,前后装甲横舱壁的厚度则分别降低至100mm和70mm。作为一款把剥被帽设计写入整体防护设计大纲的主力舰,洪武大帝级的水平防护同样采用了剥被帽式的理念,在上部装甲带的范围内,其艏楼甲板上铺设了一层36mm厚的均质装甲,这道装甲与上部装甲带以及前后上部装甲横舱壁一起构成了完整的剥被帽体系,为主水平装甲提供了增益效果。而在核心区域以外,后部柴油发电机舱与副舵舵机舱的上方,同样有一道35mm厚的均质装甲。不过由于洪武大帝级采用的是长艏楼舰型,该区域内并无艏楼甲板,因此这层装甲是铺设在中甲板上的。主水平装甲位于中甲板,其长度与主装甲带相同,均为143.49米(占水线长的55%),其厚度达到了130毫,水平主装甲带的中央部分受到了36mm的炸弹甲板庇护,而靠近两端侧舷的部分又上装的庇护,在2万码的距离上36mm炸弹甲板和70mm上装可以提供几乎相当的剥被帽效果。当然了,如果在更远的距离上的话那么36毫米的炸弹甲板可能会因为炮弹的入射角度变大而降低剥被帽的成功率,不过,在现在这个时代,显然是不用担心这个问题的,至于以后那就是以后的问题了。毕竟就算是以现在的技术状态,无论是水平防护还是侧舷防护,洪武大帝级都将剥备帽理念完美的运用其中,再加上厚度增强到460毫米的主炮塔正面和410毫米厚的炮座装甲,洪武大帝级的防护水平即便是拉到另一个时空当中的二战里,侧舷防护是除了大和之外的最强者,甚至要比原版的维内托都要强(维内托侧舷倾斜位15°),而水平装甲防护也可以认为达到了黎塞留和衣阿华的水平。当然,标准排水量就超过46,000吨,满载排水量达到52,000吨的庞大体格,以及1,200万龙元的造价,也无一不刷新了大明皇家海军主力舰的各项记录。相比之下,多年磨一剑的410毫米主炮,反倒是成为了这条船看起来最平平无奇的那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