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民兵第3军。这些战士开始探出头,身上裹着的白色单子,是用来做伪装的,虽然原始,但是在风雪中却出奇地有效。他们同样穿得暖暖的,但是也架不住动力甲恒温功能的损坏,但所有人都按照命令趴在雪地里,一动不动。柳坛里外围防守的同盟军已经接近崩溃,但是让他们更加崩溃的,是“新基地”突如其来的进攻,而且,漫天遍野,数量众多。奇怪的是,没有无人机的搜索,也没有提前的火力准备,同盟军们看到的,只有一个一个披着白色单子的民兵们,踩着半米深的雪,一个接一个朝阵地涌来。关于第3军的情报,布拉林的情报官洛克比早在第一次战役结束的时候,就整理出了相当多的信息,包括第2军从东线转移到西线,但是东线却依旧看到了有民兵在活动。包括贤兴和长京湖地区,逐渐开始有少量民兵在集结。当时洛克比判断,一定有一支新加入战局的军队,准备配合西线直插下来,并从贤兴的西北面迂回到东线“孤星”师的后方。这份报告,写于布拉林发布“感恩节攻势”之前,这也就是说,后者根本没有重视战局新的变化。同盟军,又要吃苦头了。民兵第3军的军长叫查尔苏,他来自蒙古高原,名字的意思是“茁壮成长的大树”。在“新基地”他原本负责东岗核电站的保卫工作,但是随着战事紧张,他被调到了半岛前线,并被受命组建第3军。所有的兵员全部来自各省市的卫戍部队以及巡逻队,这一下子抽走了这些兵力总人数的80%,搞得负责行政工作的王诗晴怨声载道。她在同张航的通话中表示,如果战事吃紧,下一步就要征调工人、农民,甚至是大量的女性。到时候,整个解放区正常的工农业生产就会受到极大影响。“没有人我们就制造人。”张航的这个指示再明显不过,那就是制造大量的武装机器人甚至是智能人,用于和同盟军的作战。这个提议在核心会议上遭到了激烈的讨论,主要的争论点,在于其未来涉及到的伦理问题。譬如,当年之所以同意因斯先生等一批智能人拥有公民权,是一个极为特殊的决定。如果彻底开了这了个口子,未来生产的智能人,甚至是武装机器人,包括还没有制造,但很有可能会制造的高性能智能人,是否要给予他们公民权。赞成的人认为,只要为解放区的自由独立,以及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就算给予公民权,又有何不可呢?虽然远在大鱼洞,但是张航和程杰也对核心会议所争论的点也是有着自己的看法。二人的观点高度统一,你们慢慢争论慢慢想,但是我们需要兵员。所以第3军只能先开拔,至于后面怎么样,只能先走一步看一步。好就好在,第一次战役之后,有不少俘虏兵要求加入到民兵部队,这也解决了一部分的兵员问题,只不过这部分没有经历过生理改造的纯人类,他们的作战能力,自然会低一些。但是张航已经顾不上这么多了,毕竟部队减员严重,他不可能只依靠解放区募集的新兵。“只要愿意将武器口对向敌人,就是我们的同志”,这是他的原话。查尔苏接手的时候,整个第3军已经在鹅江边上枕戈待旦,张航一声令下,他便率领着这支年轻的部队,踏上了半岛的土地。第3军的序列为,第7师在西侧,第8师位于东侧,第9师作为预备队在二者身后。此时的半岛已经很冷了,部队的装备是足够的,最起码应付这个冬天不是太大的问题。麻烦的是装备的性能,无论是武器装备还是载具,能否在零下30-40度的天气里保持稳定,最起码可以正常使用,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在第一次战役,以及第二次战役的西线,已经出现了因为武器装备的性能出现问题,导致民兵战士的战斗力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而第3军几乎就是一支纯步兵,他们只有极少量的战车和步战车,因为大部分的装备都给了第1军和第2军。这就出现了一个非常窘迫的情况,火力不足。但是成建制的补充重装备是来不及了,只能是谁领到什么就用什么,数量不够。11月初,在东线打得如火如荼的时候,第3军进入到了半岛,之后一下子就钻进了荒凉的大山之中。本身就是轻装,也幸好是轻装……的确,在东线的风雪弥漫之中,车辆载具是很容易抛锚的。当然,更具挑战的,是迎面而来的大雪,这个时候,战士们已经感受不到寒冷了,他们只希望能继续向前移动。和西线部队的日行百里不同,东线部队每前进一步,都会付出一定的代价。所以当查尔苏报告张航说自己无法立刻发起攻击的时候,张航给予了最大的理解。经过十天的调整,部队适应了半岛的气候和地形,随即向同盟军发动了进攻。此时,是11月26日,感恩节后的第一天。“三角洲”团已经在柳坛里守了好几天,但是始终没有见到一个民兵。他们的防守开始出现松懈,甚至有士兵跑出了防御圈溜达。一个同盟军士兵从帐篷中走出去,迅速被风雪包围,他抬起头,落下的不是雪花,而是迫击易爆物。第3军的战士,从山上飞奔而下,而“三角洲”团完全没有准备好,连阻击位都没有来得急进去,就和民兵们扭打在一起。武器林弹雨混合着大风雪四处飘散,防御柳坛里的D连在刚一交战就面临着即将崩溃的情形,在很短的时间内,大量士兵阵亡,军官已经失去了组织能力。与之相对的,民兵们用他们的战斗意志很快搅乱了D连的防线,于是没过多久,后者的阵地丢失了。不仅是D连,所有在柳坛里防御的同盟军部队,都遭受到了民兵的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