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十三年,父亲去世后,郦道元承袭永宁侯爵位,依例降为伯爵,那一年,郦道元一十七岁。太和十七年秋,大魏迁都洛阳,郦道元担任尚书郎。后来,郦道元在多地任职,他四处探访古籍中见龙的地点,足迹踏遍了所能行至的河流山川。他在《水经注》中详细记载了踏足过的河流山川,世人只知他在为《水经》做注,却无人知晓他也在寻龙。龙究竟为何物?在利慈池旁,郦道元知晓了一种说法。一日,郦道元行至沫水,听说晋太始(泰始)元年,有两条黄龙现于利慈池。(7)他即亲自前往利慈池观之,只见池水深不见底。路人云,池底直通海眼,有黄龙居于池底,往返于大海与水池之间。这个说法和白龙潭的传说不无二致,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录了此事。他在池边盘桓数日,希望能亲眼见到黄龙,但却未能得偿所愿。临行时,郦道元偶遇一行脚僧,行脚僧瞧见他的失望之色,开口问道,“这位施主,何故忧虑?”行脚僧的慈眉善目让郦道元放下戒备,他告诉行脚僧,他在寻龙。行脚僧笑了,“龙乃天龙八部众之一,不足为奇。”“世上真的有龙?”郦道元惊奇道。“然也,能为凡人所见之龙有四种,一守天宫殿,持令不落,人间屋上作龙像之尔;二兴云致雨,益人间者;三地龙,决江开渎;四伏藏,守转轮王大福人藏也。施主所寻,乃地龙也。”行脚僧肃然道。“这地龙,又居于何处?”郦道元急急追问。行脚僧指指水池,“地龙蛰伏于深渊之中,顺伏流而行,常人难以见之。偶有现身世间,非大德者不能见。”“吾尝闻,人多见兴云致雨之龙。”“兴云致雨之龙乃奉龙王之令行云布雨,福泽四方,龙常从云雾探首从江河湖海中吸水,故多为人见。”“如此说来,龙实非人间之物……”郦道元沉思道。“龙有神通,变化莫测,能大能小,能隐能现。龙的种类不同,有金龙、白龙、青龙、黑龙。有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又有札龙、鹰龙、蛟龙、骊龙,又有天龙、地龙、王龙、人龙,又有鱼化龙、马化龙、象化龙、蛤蟆化龙。”行脚僧终于说出了更多,“但施主须要明了,龙虽神异之物,但依然是轮回之中的畜生,未得解脱。”“大师的意思是?”“龙有四苦:被大鹏金翅鸟所吞苦;交尾变蛇形苦;小虫咬身苦;热沙烫身苦。”僧人肃然道,“施主,龙本非人道之物,实乃虚妄,切莫陷入执念。”郦道元心中一动,紧接着他恭敬地向行脚僧施了一礼,“小子受教了。”“施主不必多礼,”行脚僧回了一礼,“人身难得,切莫虚度在追寻虚无之物上。苦海无边,苦海无边啊。”与行脚僧分别之后,郦道元仔细翻阅佛经典籍。末了,郦道元却不完全赞同行脚僧之语,尽管行脚僧是出于好意,但也未免过于轻率。他心知,行脚僧之言乃佛经之语,对龙的描述多有传说夸大之意。他曾在古籍中见到记载,知上古夏朝有豢龙氏与御龙氏。可知,上古之时,龙类并非罕见之物。(8)由此看来,古人不仅见过龙,而且竟然豢养龙,甚至胆敢食龙之肉。郦道元每思至此,不禁有匪夷所思之感。由此可见,龙实非神异之物,上古之时,龙并非罕见之物,也许存在一个人与龙共存的时代。行脚僧所言,绝非可信之词,龙非神异之物,只是一种罕见生物,古籍也多有食龙记载。(9)在一个深夜,郦道元提笔在伏流篇中写下:……行脚僧之论,大谬也……落笔之后,郦道元突然想到,既然龙非神物,所谓真龙天子,也实属杜撰之言,但世人皆以为龙乃神物……如若有人知晓他在寻龙,恐怕……他警觉地打消了自己的思绪,也第一次意识到手中之笔可能带来杀身之祸。此伏流卷绝不可外示于人,在那个夜里,郦道元在心里做了决定。花甲之年的郦道元在颠簸的车厢中沉沉睡去,睡梦中,一条黑色巨龙在云间蜿蜒穿梭,引颈长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