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都市 玄幻 武侠修真 科幻灵异 历史军事 游戏竞技 排行
搜索
今日热搜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三种理论:科幻小说有什么用

作者:陈楸帆,宝树,张冉,阿缺 字数:3189 更新:2024-05-14 21:11:50

中国有一句古话叫作: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我觉得这句话特别好地概括了科幻小说在我心目中的作用——它是当今最重要的一个文类。尤瓦尔?赫拉利在接受《连线》杂志的一个采访时说了这番话:“科幻小说帮助大众形塑了对于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等新事物的理解。这些技术会在接下来的几十年内彻底地改变我们的生活以及社会。”回到科幻小说诞生之初,1818年。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工业革命、机器大生产让许多产业工人下岗,同时生物学、电磁学也取得了突破进展,欧洲大陆黑死病肆虐成灾。一群来自英国的文艺青年跑到了日内瓦去避难,无聊之余他们就以轮流讲鬼故事的方式来打发时间。其中有一位当时年仅20岁的少女玛丽?雪莱,她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一个科学家利用生物解剖学以及电力学的知识,制造出一个世界上从来没有过的生命,这个造物反过来又摧毁了它的创造者。这个故事就叫《弗兰肯斯坦》,它被认为是现代科幻小说的源头。它的起点非常高,因为它探讨的这些议题一直延续到了今天。不久前发生的关于贺建奎基因编辑伦理的问题,其实跟这个故事一脉相承:我们是否有权利用科技去创造一个新的生命?这个创造物跟我们人类之间的关系又是什么?假使我们放眼历史,无论是“一战”后、“二战”后、“冷战”还是互联网时代的今天,这样的事情一直在不断发生。科技的加速发展,使得人类产生了认知上、情感上、伦理上、制度上等等的多重焦虑,这些焦虑来自信息不对称,也来自对新事物的错误认知与判断。就像克拉克所说的,人类总是在高估一项技术所带来的短期的冲击,但是低估它长期所带来的影响。而科幻,无论是作为一种文学还是泛化为影视、游戏、设计等等跨媒介的类型,都在扮演着对抗、缓解、消除这种文明焦虑的角色。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是科幻,而不是奇幻、言情或者是现实主义等等其他文学类型来扮演这样的角色呢?理解背后产生作用的机制,也许比简单给出结论更有价值,因此,我从历史上找到三位理论学者,尝试用他们的理论来解释给大家听。第一位叫达科?苏文或苏恩文,他是一位生于南斯拉夫的加拿大籍犹太人,20世纪70年代,他从苏联形式主义的立场出发,从诗学与美学的角度,有史以来第一次对科幻文学进行了系统性的理论建构与分析。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提出科幻的“认知陌生化“这一核心特征。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可以看这幅坐标图,所谓的认知性指的是逻辑严密自洽,可以通过理性去进行理解和阐释,而陌生化是指创造一个替代性的虚构世界,拒绝将我们的日常生活环境视为理所当然的。举一个例子,比如《三体1》中呈现的恒纪元和乱纪元交替出现的极端环境,便迥异于我们所熟悉的日常生活,但其背后又是具有坚实的天文物理学基础,可以通过计算及推理进行验证的。但请注意这里的认知性并不一定意味着需要完全符合科学事实,而是一种叙事上的逻辑自洽,接受了一个虚构的世界观设定“如果……怎么办”,随后的情节推演都必须符合这个设定,倘若不符合,便会被大脑认知为“不真实”“不可信”。因此,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就落在左上角,而比如神话、民间传说和魔幻小说落在右下角,而科幻便落在右上角。自然的 疏远的认知 现实主义文学 科幻非认知 现实主义文学分支 形式上的:神话、民间故事、幻想故事认知性与陌生化之间并非割裂的关系,设想一下,如果只有认知,那结果就是纪录片般的“自然主义”小说,能在认知上阐释虚构,但却没有陌生化的审美效果;如果只有陌生化而没有认知性,那结果就将是玄幻小说,看上去非常疏离玄妙,但却无法用理性和逻辑去把握。正是在认知性与陌生化之间这种辩证互动的关系,让阅读科幻小说成为一种不断挑战、破坏与重塑认知与审美边界的思想探险。第二个学者叫Seo-young Chu,中文名叫朱瑞瑛,她是一位美籍韩裔学者,目前在纽约市立大学皇后学院任教。她2010年的学术著作《隐喻梦见了文字的睡眠吗?》,这个标题很明显就是在向菲利普狄克的《仿生人梦见了电子羊吗?》进行致敬。她对达科?苏文的理论进行了激进的回应。在朱瑞瑛看来,科幻小说是一种高密度的现实主义,而我们传统所说的“现实主义文学”只是一种低密度的科幻小说。如何理解这种定义呢?她将我们的眼光引向古希腊,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所有的文艺形式都是对于现实的模仿和再现,但是到了工业革命之后,许多伴随技术日新月异而产生的现实图景已经过于复杂与抽象,超越了日常经验的限度,难以经由传统文学手法进行模仿与再现,让读者能够直观地认知与理解,比如全球化,比如网络空间,比如人类命运共同体。因此我们不得不大量使用“隐喻”来再现这些概念,比如说,地球是一个村落,互联网是一条信息高速公路,等等。但在科幻小说里,我们所要再现的本体和喻体可以是统一的。比如“网络空间”,在“赛博朋克”小说《头号玩家》里,它就是“绿洲”,一个承担起叙事功能的真实的存在,既是一个对互联网的隐喻,又是字面上所呈现的那样,一个主角可以在其中来去自如,冒险穿梭的虚拟世界。因此,在科技日新月异且高度复杂化的今天,科幻小说比起其他的文学形式,能够更有力量,更高密度且更为全息地再现现实图景,它才是最大的现实主义。第三位是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学者,弗雷德里克?詹姆逊,也有翻译成詹明信,在他2005年的《未来考古学》一书中提出,科幻小说正是一种借助“从未来看当下,从他者看自我”的思维框架来对当下进行批判性“认知测绘”的工具。在詹姆逊看来,乌托邦冲动是不可化约的人类心理,就像弗洛伊德的性本能一样无所不在,是存在的本质,它既不是预言也不是逃避,而是一种想象性的实验,一种对完美的启发机制,是认识论而非本体论意义上的实体。然而“二战”之后,核爆、冷战、极权主义与种族灭绝,使以托马斯?莫尔1516年《乌托邦》为源头的正统乌托邦文本彻底失去了历史位置。一方面,冷战使乌托邦跟斯大林主义成为同义语,另一方面,后冷战时代使资本主义成为席卷全球的浪潮,像智子一样封锁了主流话语中对于未来的所有乌托邦式想象。而此时,科幻文学却由于其边缘性及封闭性的文类特征,保留了“真实社会空间中的一块想象性飞地”,并以批判性乌托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反乌托邦”类型,继续探索未来的可能性。詹姆逊发现,在20世纪60—70年代,种族和性主题是科幻作家最热衷的话题,而这些内容,恰恰是颠覆以男权和技术为根基的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作品。比如女作家厄休拉?勒古恩在《黑暗的左手》中,构建了一颗常年零下几十摄氏度的封建制社会“冬星”,冬星人不像地球人一生下来就分为男或女,每个月中,有大概三分之二是处于中性或者雌雄同体的状态,没有性别之分,进入**期之后,如果这时候遇到另一位也同处**期的人,双方就会相应发生生理、心理、行为举止等诸多变化,成为完全的男人或女人,但是性别转换是完全随机的。**期结束之后,人们又回到中性状态,如此循环往复。在冬星人眼中,地球人这样的二元性别纯粹就是性变态。詹姆逊之所以高度赞扬勒古恩小说的乌托邦创意,是因为作品通过消除性别来否定性别政治,而把封建制度跟技术发达联系起来,否定了资本主义与科技发展之间的历史决定论关联。这正是他眼中的科幻的价值,是一种认识自我与把握当下的间接策略,通过虚构乌托邦或反面乌托邦世界,让我们更加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在精神与意识形态上的被囚禁状态;科幻写作与评判,不只是文本的生产,而是一种具体的政治和社会实践,通过创造一个个他者世界,无论是太空歌剧、赛博朋克还是后人类世界,制度化地否定现实,在思想领域中建立起一块文学飞地,继续推动人性与历史的乌托邦进程。这三位学者的理论,其实无不围绕着科幻与文学、科幻与科技、科幻与现实、科幻与未来之间的关系问题,当我们对这四组关系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之后,回过头再读《弗兰肯斯坦》、《三体》,甚至梁启超的晚清乌托邦小说《新中国未来记》,相信又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103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