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每一位能看到这里的读者,不管您对这部小说的评价如何,至少都是被这个故事吸引并坚持看完的,所以,我很荣幸在这里遇见我和张旭老师的知音。我是本书的第二作者汪诘。我的第一专业是撰写科普文章,写科幻小说则是我的第二专业。我想给你简单介绍一下这部小说是怎么出炉的,为什么会有第一和第二作者。2014年的某一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见地球被一颗小行星撞击后几乎毁灭,宇宙飞船带着人类的基因踏上了飞向外太阳系的征程。经过数百光年的漫长征程,飞船终于降落在了一颗宜居行星,幸存的人类在这颗星球上重建人类文明。梦醒之后,我就生出了一个念头,想以此为题材创作一部长篇科幻小说。这似乎并不算一个新颖的科幻题材,例如王晋康老师的《水星播种》也是一个在外星球上重建文明的故事。但我觉得,对于科幻小说来说,大题材相同是很正常的事情,几乎所有的科幻小说都可以归属于为数不多的几种大题材下。比题材更重要的是讲故事的方式和故事中的人物、情节。在接下来的几天中,我都醉心于如何把这个故事的结构安排得更精巧,让它呈现出更丰富的悬念和反转。同时,作为一名科普作家,我也有责任让这个故事尽可能不违背已知的科学定律,并且逻辑自洽。差不多用了一周的时间,我写完了这个故事的梗概。然后,我摩拳擦掌,准备正式开始创作小说。写一部长篇小说很难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完成,因此,我需要一段完整的几乎不受打扰的时间。但很遗憾,我在写完了小说梗概之后,就一直没能规划出这样一段时间,总是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做。于是,这篇小说的梗概就这么存在我电脑中。一天又一天,但我始终没有忘记,因为我自己很喜欢这个故事的框架。就这样,从2014年一直拖到了2019年,我认识了张旭老师。我俩一见如故,互赠作品,聊起科幻小说和科幻影视剧非常投机。有一天,张旭说他会有一段相对比较空闲的时间,想创作一部长篇科幻小说,而且是那种非常适合改编成科幻影视的题材,但一直没找到一个好的“故事核”。我突然心念一动,想起了我五年前写的那个故事梗概。我对张旭说:“我有一个好故事,就是实在没时间写出来,而你刚好相反,现在有时间,但缺一个好故事。这样吧,你先看看我这个故事如何?”张旭看完我的故事梗概后,很快就给了我回应,他说非常喜欢这个故事核,叙事结构很新颖,不从地球开始讲起,而是直接从外星球开始讲起,还不断地有悬念和反转,题材也特别适合影视改编。我说那不如我们合作吧,你来执笔,我负责给你打下手,我们把这个故事从一个梗概变成一部完整的小说吧。张旭很高兴地接受了我这个建议。就这样,张旭用了大半年的时间,经过几轮修改,最终完成了这部小说。不过,我必须惭愧地承认,我对这部小说的贡献度远远不及张旭老师。可以说,我只是提供了一个骨架,而所有的血肉都是张旭填满的。但不管怎么说,我很高兴看到自己在六年前的一个梦变成了今天这样一本装帧设计精美、拿在手中墨香扑鼻的纸书。当然,更要感谢北京时代华文书局的高磊老师,是她慧眼识珠才有了今天这本书。我和张旭还有一个更大的野心,希望能将这个故事搬上荧幕,这是一个非常适合影视改编的科幻故事。这就是《高原》背后的故事,是为后记。汪诘2020年10月5日,于上海莘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