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课上,狄仁杰就已经到了。默默等在门外,听夫子有条不紊的讲述,听学子们歇斯底里的吼叫。年轻真好。不怕犯错,勇敢说自己想说的,不用想太多。一堂课下来,气氛真是活跃的时候。狄仁杰注视着场中众人,仔细听他们说话,分析着每个人的个。场中十分闹,有喧闹陈述的,有怯怯不敢发言的,也有趴桌子上睡觉的。只发现有两人格外稳重,认真倾听其他人的谈话,然后郑重的思索对错,没有茫然之感,也没有人云亦云。狄仁杰点点头,谨慎藏拙多思少言,远比偶有所得便四处炫耀强,耐得住寂寞,才能在洛阳这样的名利场脱颖而出。休息时间过了,狄仁杰便坐上授课台。有了辩论课夫子的提醒,众人多少有个心里准备。对这位老大人早有耳闻,所有人都不自觉的坐直了一些。这是位陛下都能训的主,他们得老实一些,希望正能给他留个好印象。狄仁杰夸奖了大家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指出两种观点其中的偏颇之处,读书人不可偏激,以偏概全。作为夫子,狄仁杰没有摆架子,大家如沐风,甚至有些怀疑京中对这位老大人的说法。老学究整天严肃十句话有九句是激动的说问题可能,这些人没他们这些学子勤奋好学和可吧。讲述几段书之后,狄仁杰放下了教案,开始完成此来的目的。“谁是李和”大周的未来,只此一人而已。狄仁杰整政务缠,不在处理公事,便是生病休息。洛阳若只有一个高官不能分清李和和在座公子的份,便只能是狄仁杰了。只这些小辈认识他,他是分不清这些小辈的。李和赶紧起,在家中时常听到狄仁杰的名字,对他十分敬重。“夫子请吩咐。”狄仁杰拈须一笑,“不错不错。”礼仪到位,又有主见。敏于思,不堕于行,难得。这样的国家,多有希望。狄仁杰的眼神和特殊照顾让李隆基十分嫉妒,为什么享受这样待遇的人不是他,狄仁杰每点一次头,笑着摸一次胡须,他心里的憎恶就多一分。既然叫起来,自然得考一考,“怎样的国家最好”这个问题在李和心中很简单,只是他一向低调不太愿意作答题目,今狄仁杰满怀希望的问题,他觉得也不能退缩。李和回道,“国内,民有所居,衣食不缺,老有所养,精神满足,生活快乐。边境没有人敢作战犯乱,与邻国和睦相处。这样的国,能称作好。”狄仁杰点点头,只要没忘记让所有人吃饱穿暖活下去,让这天下不至于陷入乱世就好。狄仁杰又问,“科举取士选拔官吏之策如何”除了有目标,还得会实践,国君困于皇城,必须得选贤任能,不知这小家伙有没有认识到。李和挠挠头,“科举取士不过是无奈之举,还是得以政绩选官。读书读得好,只能说明对圣贤书有一定的理解,并不见得就能做好县官。以一纸文书决定官职之事只应该做一个门槛,有能力的人自然能受百姓戴,政绩优秀,一步步晋。否则,没有实际经验只会纸上谈兵,只能误国误民。”这和狄仁杰预想的有些不一样。以往贵族官官相护,势力盘根错节,如今科举取士,至少打破了门第之见,让寒门子弟有了机会,这些忠君之士是大周稳固的基石。如今李和的观念却很新鲜,只用试卷考核并不能识别一个人是否有做官的本事,就算有,这项本事也应该得到历练,而不是凭借读书的本事,轻松骑在别人头上。可读书读的好并不一定能做官,完成理想,还会有那么多人辛辛苦苦读书科举吗这个思想还是太前卫了,狄仁杰没有否认却也没想着鼓励。狄仁杰回道,“年轻人有自己的想法是好事,可是路要一步步走,如今科举选拔出来的人才能够让大周富强,没有更好的制度和规则,便不能轻易变更。”李和忙回应,“学生谨记夫子教诲。”狄仁杰点点头,示意他坐下,又看向了另外一人,“你是何人”“殷王之子李成器。”狄仁杰点点头,“颇有乃父之风。”李成器“夫子过奖。”狄仁杰也是看得很满意,“谦让多礼,不错。”这一句便让李成器害羞起来,他向来内向,言辞不多,王府中也是李隆基表现得多受表扬多,有人突然夸赞,他有些不好意思。他与父亲年轻时一样的子,老实。狄仁杰也不说破,只拷问了他功课,李成器学得甚好,完全没有李和那些花里胡哨,又得了狄仁杰的认可。李隆基越发嫉妒,刚刚课堂明明发言最多的是他,最后得表扬的却是两个没怎么变态的人,狄仁杰这么做也太失公平了。可是,这位老大人不是一般人能得罪起的,他也只能在一旁愤愤不平着。狄仁杰本来在上节课注意到了李隆基,虽然没有其他两位得他喜欢,却也能将自己的想法系统整理出来。可此时却见他眼神中流露出的神,顿时没了兴致,还需要慢慢磨砺。狄仁杰来得快,去的也快。下了课堂,狄仁杰缓步离去,所有人心里开始回味老大人刚刚讲授的责任、天下、未来,以今之奋斗,铸就家国来的辉煌。可李隆基已经离了席,追上了狄仁杰。“大人,学生是殷王之子李隆基,有一事不明。”狄仁杰慢慢的转和蔼地问道,“可有什么不懂得地方”李隆基“想请先生对我上堂课的表现点评一二,所有不足之处,隆基也好改正。”狄仁杰回道,“这一切都是格使然,你做的很好。你我有缘,老夫今就送你一句话,过刚易折,凡事顺势而为,切勿急躁。”李隆基心里开心不少,忙点头称是,“隆基谨记。”狄仁杰已经暗中叹息,这个子是要吃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