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干第二次战争已经进入白热化了。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这片充满敏感和矛盾的地区。只不过这场战争从原来的巴尔干诸国对付奥斯曼帝国转而成为巴尔干内部战争。保加利亚不愿意放下自己手头上的领土和权力,塞尔维亚和其他国家也不愿意什么都得不到,于是便展开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事实上,如今才1912年。在得知这件内战爆发之后,玛利亚首先的感觉是惊讶,然后是错愕。历史上的第二次巴尔干战争是发生在1913年,而如今确爆发在1912年,着实是提早了一整年时间。但无论如何,玛利亚都没打算参与到这场因为分赃不均而产生的内部矛盾当中。察里津很忙,无论是军队改革亦或是内部建设。为了眼见时间越来越接近,玛利亚开始加大力度,加快对军队的改造。由俄国人组成的军队,要进行改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政委的存在,给这次军事改革带来了极高的可能性和可操作性。不得不说,政委这个职业是真的厉害。他们不单要进行军队思想上的工作,甚至还要成为自己部队中的标榜。但也幸亏有政委这么一个特殊职业的存在,如今的红军可算是达到了听从党指挥的部队了。加上玛利亚加大力度对红军的改造和扩张,如今的红军已经有三十万人众,二十五万人留在边防军驻扎地处,其余五万人留在察里津内。由于托洛茨基的安排,这三十万红军将士被重新整编。原先那几万名从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回归的将士,被整编到每一个角落处。他为自己的做法如此解释道。“我需要每一名老兵融入进新兵队伍里面,力求一名老兵带三名新兵。”对于此事,玛利亚并没有阻止,反而是给予了最大的帮助。与此同时,玛利亚还提出一个要求,加紧对红军的军事训练。可是,单纯的训练并不能让红军变得更强。从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就可以看出,即使他们这支红军的战斗力比奥斯曼这样的三流国家强大很多,可是面对德军还是会显得力不从心。玛利亚再一次会议中提了出来。她很担忧进入大规模战争时,他们的对手一旦是德军这样的强敌,要如何战胜?对于这件事,约瑟夫提出了一个想法。事实上这个想法从很早之前就已经进行过实践,那就是演习。会议中,约瑟夫回忆起1905的那段革命时光。那个时候的совет组织十分弱小,连一支有战斗力的军队都没有。而当时的他们可是要面对哥萨克骑兵和圣彼得堡警察的追捕与攻击。尽管1905年时的工人团体很多,但是这些工人团体压根就组织不起任何一个集中性力量。面对哥萨克骑兵的冲击很快就溃败而逃,更不用说已经被允许使用枪械进行武装镇压的圣彼得堡骑兵。一天死几百名工人都已经是习以为常的事情。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совет所带领的工人,展开了各种行动。有一个是游击战,这是一个出色的战术,只不过约瑟夫所要提及的内容与游击战无关。他所要点明的,是另外一个内容。演习。当约瑟夫说出‘演习’一词时,玛利亚双眼一亮,顿时明白他话语中的意思。只不过只有玛利亚一人明白,其他人都一脸懵圈。他们甚至还没有理解‘演习’是什么意思,为了可以让干部同志们了解什么叫做‘演习’,约瑟夫继续用1905年的例子进行解释。那时候,他们要进行游击的同时,还要时刻做好战场信息上的传递和战场上作战战术。于是乎,他们会在一片空地处,对武装工人队伍进行演练。所要演练的环境分别是进攻、转进、集合和撤退。正因为如此,他们的武装工人队伍能够发挥出比一般工人组织所无法比较的成绩。约瑟夫不单以1905年的事迹为例子,甚至还将自己在高加索地区时期的土匪生涯作为例子进行讲解。如果说1905年的时候,他们совет组织所要面对的是警察和维稳部队,那么,在高加索地区进行资本家抢劫行为时,所要面对就是军队。有些时候他们还要对国家运输车进行抢劫,可谓是凶名在外高加索悍匪。为了保护自己所要运输的财产,这些车队都会聘请大量的雇佣兵或者城市军队前来协防。一开始的时候,这些军队所带来的压力确实很大,甚至还一度让约瑟夫的部队陷入危险。为了应付这些协防军队,约瑟夫又一次展开部队演习,其演习对象和演习的假设环境,便是伏击和山林,当然到后面还多了不少假设环境,例如打劫铁轨列车。这样的演习手段,不单给同志们练了手感,还练了他们的胆量与纪律性。而这样的演习方法,还能够在近似于实战的情况下,进行高强度的战争体验和训练。正因为拦路抢劫的高强度部队演习,让约瑟夫的每一次打劫行为都能以极小的代价之下,取得巨大成功。于是乎,高加索悍匪凶名赫赫。那个时候的察里津还不是玛利亚所掌控,所以察里津政府也尝试过派出军队前来剿匪。只不过,对于对方的剿匪行为,约瑟夫也进行过长时间预习军演。所以对于他们的剿匪行为,高加索一带的职业正以人以近乎于碾压的方式,把那些前来剿匪的沙俄士兵给打得落花流水。到后面,他们从剿匪变成了缴费。这也就是为什么,当玛利亚对外公布自己已经把高加索悍匪给剿灭之后,会得到了如此高强度的赞扬和赞美。毕竟这可是一根难啃的骨头。约瑟夫以1905年和高加索打劫生涯的事迹作为例子进行讲述。由于这些例子十分接近他们的生活,而且约瑟夫那温和的语气和生动有趣的描述方式,很快就让干部们了解到什么叫做演习。说白了就是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危险或者任务而做出的准备。这种准备并不仅限于物质上的准备,还有敌人的假设而他们所要应对的方案准备。他们要对士兵们实行实践性操作,士兵们也会跟着他们的剧本进行行动。如此一来,便可以大幅度提高将领与士兵之间的联系和互动,从而加强军令兵行的协调性。托洛茨基很不喜欢约瑟夫这个家伙。这一点,整个察里津内的干部都能看得出来。有些人甚至会认为,托洛茨基会反对约瑟夫的建议,毕竟负责对军队改革的执行者是托洛茨基。从某种意义上来看,约瑟夫已经干涉了他的职务。以托洛茨基那高傲的态度,必然会做出各种理由来反对,然后又是一阵冷热嘲讽。可是,仿佛是天生不对付的托洛茨基,却在这件事情上面成为了第二个举手赞同的干部。第一个举手赞同的人是玛利亚。但是要怎么进行军演,就成为了他们当前所需要进行长时间讨论和实践的问题。1905年和高加索打劫这两个例子,确实能够完美地体现出演习的重要性和作用性。但问题是,玛利亚所提出的军演假设,并不是小规模的局部战争,而是大规模战争。战争规模,在五十万人到一百万人之间。在听到玛利亚所假设出来的战争规模后,所有人都惊呆了。五十万人到一百万人??察里津当前兵力只有三十万,而这三十万已经是极限了。要进行如此大规模的兵团作战规模,所有人都以为这位可爱的主席阁下,是不是又喝醉酒了。要知道,这样大规模的战争人数,放眼历史也没多少场。约瑟夫开始怀疑,玛利亚所担心的并不是与沙俄的战争,而是与其他国家战争。又或者说,与是全世界开战。这个想法并不是无稽之谈,因为如果他们夺得了俄国政权,从而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到那时候,他们所要面对的,将会是全世界。四面八方没有盟友,只有资本势力的虎视眈眈。所以这份假设并非毫无理由,如果真的以此为基础,约瑟夫甚至觉得,以五十万到一百万的大军团规模进行战场预设,还小了。当然要在军演中进行安排,就必须从长计议。玛利亚所设定的五十万到一百万是目前的主要假设规模。大兵团作战最讲究的就是命令上的执行,但是托洛茨基却给出一个建议。他建议将演习分为两个规模,战术演习和战役演习。战术演习主要以营和连为单位,演习项目以‘行军’‘迂回’‘穿插’‘进攻’‘防守’和‘撤退’。这样的演习是为了训练部队之间的作战协调。战役演习主要是以大规模兵团作战。进行军演作战前,部队会被分为红军和蓝军。行动作战的演习战术主要以‘钳形攻势’和‘大兵团之间的沟通联系’。当然,玛利亚还提出过一个要求,那就是处于劣势时,处于被包围的军团要如何防守,这个战术项目被命名为‘孤军死守’。但在场的所有人都十分清楚,要想进行这些战术军演之前,首先需要训练出来的,是如何达到将令军行。如果连这样的要求都达不到,又如何谈起兵团内部的协调作战呢。所以他们所需要进行的军演,还是以军队协调性为主。然后就是军队上的理论知识。这一点,如果是放在其他俄国军队里面,几乎不会存在。对于沙俄帝国内部的军官而言,这些士兵都是消耗品,就跟子弹一样,打出去就完事了。既然是消费品,那就不需要耗费那么多精力和资金。而且在他们眼中,知识越多就越容易出现叛国行为。因此对军队进行教育,不说是禁制吧,至少是没那想法。就连玛利亚的导师斯托雷平,也没想过给自己曾经的城市军队进行教育,他的教育普及对象是工人。但察里津这里就不同了,如今的托洛茨基还在进行着红军的军事改革,士兵们也得进行扫盲和战术理论的教育。而这些工作,毫无疑问也都落在了政委身上。政委背负了巨大部分责任了。对于这些军事战术理论知识,主要以‘挖堑壕’和‘军队指令’为主。堑壕的作用性毋庸置疑,在坦克出来之前,堑壕都能够成为敌军难以跨越的军事防御屏障。军队指令也不能落下。军队的调动必然是需要军队之间的指令进行指挥。如果看不懂军队指令,这支军队基本是调动不起来。做得最好的国家是英德法三国,奥匈则成为了最典型的反面教材。尔后就是对军演的开支,玛利亚大手一挥,直接给他们划了一大笔的钱。开支不是问题,自从那一大笔军火费到来之后,察里津的经济状态暂时得到了缓解。更重要的是,因为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爆发,原本就是军火供应商的克虏伯,又得到了大批量订单。因为这些订单的原因,加上草屋的烟草税,小钱钱正源源不断地流入进来。有了这些小钱钱,玛利亚自然会毫不犹豫地进行军队建设。如果不是有着先知性预知,玛利亚肯定会把这些钱分出更多的资金去建设内部。教育、科学、卡车新产业、基建等等等等。这些项目都是高强度耗钱,而且还是长时间消耗。但是,不久之后就会有大战,如今的玛利亚要将所有资金财富都投入军队建设上进行发展。只有活下来,你才有资格去谈改革,才有资格去改变世界。但是这些资金也不能随意乱用。而且目前为止,距离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有两年多时间。这两年时间里面,察里津不可能一直把自己投入到军队建设里面。内部经济也得进行发展。如何发展经济成为了察里津内的严重核心问题。就在他们束手无策之际,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出现了。弗拉基米尔从德国来到了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