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末林还没睡醒,这并不是什么意外,也绝对不是因为他毫无责任心,没有半点指挥经验。抛开能力不说,甘末林本身就是一位有不少资历的司令。然而,苏军的突然袭击确实给他们带来了意外,不仅是甘末林,就连英国远征军总司令戈特将军也在睡觉中。毕竟这才六点,人都还没睡醒,你苏联人就开着飞机来当闹钟了。当甘末林从**起来,便立即看到了一份来自前线的战况电报。在易北河防线处,已经有一支苏军渡河成功。这个消息立马让甘末林如坐针毡,他迅速给三方面发送一份电报。第一份是发给前线的法军部队,要求他们迅速前去支援,并且配合德军防守苏联人的进攻。第二份电报是发给英国远征军总指挥戈特将军,要求英军迅速配合。第三份电报直接发给了正坐守在维也纳的阿道夫,要求他迅速把部队调回来自己本土。对于这场战争,甘末林从一开始就是拒绝的。首先,他不喜欢法西斯主义,对已经是法西斯主义的德国抱有很强烈的抵触感。如果不是巴黎的军令,他死都不会过来这里。然后,你阿道夫不守自己本土,却要让我们这些外国人来守你们本土,这是几个意思?所以在发给阿道夫的电报里面,充满了自己的怨念。毕竟我大法兰西男儿,凭什么要给你们法西斯主义卖命?所以当甘末林把第三份电报发出去之后,他一拍桌子,立即给前线部队发送了第四份临时补充的战时电报。他要求,‘前线的法军部队可以提供支援,但首要任务是保存自己’。这个意思已经是十分简单明白了,那就是‘在不威胁到自身的情况下,可以给德军提供支援。’至于要如何定义这个‘不威胁到自身情况’,就由前线部队去思考。负责指挥前线部队的指挥官,是曾经参加过1914年的世界大战的老军官,如今陆军上将加斯东·比约特。比约特上将很忠诚地执行着甘末林的军令。‘不威胁到自身情况’,这不就是说,不能让己方的法国儿郎受到任何损伤的意思吗?这个军令可太好了啊,他们早就想这么干了。对于所有的法国士兵来说,他们来到这个异国他乡作战,本身就很不乐意。更何况,他们要帮助的是法西斯主义,这就更不主动了。尽管在政治上,现在的法西斯主义十分羸弱,但法西斯主义对犹太人的屠杀是已经发生了,而生活在法国的犹太人却不少。而且因为法共的不懈努力,法国内的左翼氛围可不低,他们对法西斯政权更是充满了敌意。之所以会来到这里,帮助法西斯去抵御苏联人的进攻,全都是政治因素,与法国本土人民完全相悖。所以,按照比约特上将理解,他们法军决定撤到汉诺威这边去,美名曰“防守你们的大后方。”前线的纳粹德军知道此事后,脸都气歪了。但更气的,是奥地利那边的阿道夫。苏军的攻势是两面同时进行,一面是从德国这边直接强攻,另外一面由罗科索夫斯基指挥的红四方面军。罗科索夫斯基所给予的军事压力同样不小,但因为兵力上没有玛利亚和朱可夫那边充实,所以这里面的战斗显得格外捉急。正因如此,阿道夫才准备把这里的主力部队调动回去。英法联军说到底也只是为了自身利益,核心的界限是比利时和荷兰,只要苏军没有触碰到这两点,法国人是不会认真的。至于英国人就更是如此。他们往德国本土派出远征军,对英国人民而言已经算是仁至义尽,既然如此,就更不可能全力以赴地保卫德国本土利益。如此一来,阿道夫还是得靠自己去对付苏联。最终,阿道夫打算亲自坐镇奥地利,然后派遣曼斯坦因回防本土。曼斯坦因接到命令后,便立即带着部队往北而去。然而,当曼斯坦因了解到现在的局势情况时,他便意识到,现在回去也做不了什么。既然如此,那就应当主动出击。为了打破僵局,曼斯坦因把自己的战术意图以电报的方式发送到阿道夫那边去。然后,他将古德里安给叫了过来,询问了他一个问题。“我们的战车,可否通过那片丘陵。”古德里安自然是知道他所说的丘陵是哪里,那必然是德国中部的山区。这片地区崎岖不说,树林也多,别说战车了,就算是人也走得很难受。但古德里安却认真地点着头说道:“可以通过。”得到如此准确的回复后,曼斯坦因便打算率领装甲部队,直接穿过这片丘陵。由于阿道夫救国心切,他把一半的装甲力量都给了曼斯坦因。这里面就包含了第五装甲师、第六装甲师、第七装甲师、第八装甲师和第十装甲师,总共五个装甲师。在这其中,坦克种类是以三号坦克、二号坦克为主,四号坦克也列装了不少。当然在此之前,曼斯坦因还是提出了空军的侦察请求,空军很配合地派出侦察机前去对中部山区与后方的侦察。也就是,德军侦察机对萨克森安哈特州进行侦察。侦察消息很快就传达回来,那边确实有不少的苏军部队驻扎,但这些苏军部队都缺乏装甲力量。得知这一消息之后,曼斯坦因一拍决定:“出击!”装甲部队开始集中,并由莱因哈特将军和古德里安将军负责指挥进攻。与此同时,由霍特将军所指挥的五个步兵师,从另外一侧发起进攻,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佯攻并且掩护装甲师群。而这五个步兵师里面,有一位将领名叫隆美尔。而负责防守中部地区的苏军将领,正是被调回来的崔可夫。崔可夫这里的部队共有五个步兵师驻扎,在五公里之外还有五个步兵师作为预备队。一开始,朱可夫认为,将崔可夫这样的人安排到这种地方进行驻守,会不会有一点大材小用。对于此事,正在当任玛利亚的参谋的贝利亚也是如此认为。尽管贝利亚在军事方面并不精通,但他对苏军内部的人员资料十分熟悉,而崔可夫这种拿了英雄勋章的将领,就更是如此。所以,朱可夫和贝利亚二人共同质疑起这个决定时,并非毫无道理。但玛利亚还是执意如此去做。她向二人解释起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安排的理由。“一般来说,驻守这样的地方只需要派一头猪就可以了,毕竟谁都不认为,这样的地区能行军。”“但正因为这样的常规思维,我们才需要更加的谨慎小心。”“这个地区不单不能派一头猪过去,更是要派一头老虎过去。”于是乎崔可夫被派遣到这里来,而且负责指挥预备队的将领也不是一般人,他的名字叫做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华西列夫斯基。尽管他们的任务是在这里进行布防,但这片地区很大,不可能面面俱到。于是乎,德共提供了一个很大的帮助,他们给崔可夫提供了这片地区的特征。确实如朱可夫所认为的那样,这里多为丘陵山地,战车行驶很不方便,但并不是所有地方都是如此。德共就指出了两个无名地区,分别取名为a区域和b区域。就是这两个区域,崔可夫开始部署大量防御。但崔可夫还考虑到德国空军的威胁,所以他故意建造两条防线。按照他的想法,第一条防线一旦失守,留守在第二条防线的部队就应当迅速支援。双方部署就此完毕,就等接触并展开战斗了。身为德国本土防卫战的总司令是龙德施泰德将军,他在了解到曼斯坦因正带领着部队回防本土时,便立即做出空军安排。他提出的指令是“空军力量必须无条件听从陆军命令。”与此同时,龙德施泰德命令留守在易北河那边的部队开始回撤。他已经认定了一件事实,那就是,易北河那边已经算是失守了。龙德施泰德本身就是一位极其出色的战略司令,当他看出英法两国都没有真心帮他们时,他便做出了一个十分大胆的决策。那就是,将苏军引进来,然后让苏军跟你们英法联军直接接触。在兵力上,苏军跟英法德三国军队其实是持平的。然而,在指挥问题上,苏军可以实现由玛利亚的统一指挥。反观英法德三国,他们的指挥都由各自的总指挥负责,这就使得三国军队很难实现灵活配合。更何况三国之间的上层指挥官各怀鬼胎,都有着各自的小心思在里面,这就导致他们的作战配合出现了极大的分歧问题。例如法军的不积极作战,又例如英军对港口的执着,导致兵力分布严重不均。既然如此,德军就应当把他们强行拖下水。但这个方案是十分冒进且大胆的,龙德施泰德打算先斩后奏,先执行再跟阿道夫汇报。因为他很清楚,阿道夫本身的军事素养就很一般,而且他很喜欢在不了解前线情况之下,就开始对前线指挥官指手画脚。所以,在命令前线部队开始后撤时,龙德施泰德才开始将这份命令以电报的方式发送到维也纳。阿道夫知道此事后大发雷霆,怒骂龙德施泰德是一个懦夫。他甚至要发电报,把龙德施泰德给撤职了。知道此事的戈培尔连忙劝说道:“如果把龙德施泰德给撤职了,我们就没有指挥官了。”最终戈培尔还是让阿道夫恢复冷静,但他依旧气不过来,直接给首相丘吉尔和总理达拉第各自发了一份电报。发给丘吉尔的电报,主要是埋怨英军不够主动。而发给达拉第的电报,则是完全指责法军的消极行为。如若是之前,达拉第或许还会积极地给予积回应,但现在的达拉第正陷入总理危机,他将要失去总理的职务。所以他对阿道夫的指责,以一种不急不慢的态度回应道。“前线如何,由指挥官负责,我无权干涉。”说白了就是,‘我都快不是总理了,找我有什么用呢。’这是法国的政治斗争问题,很显然达拉第在这场政治斗争中败下阵来。这下子轮到阿道夫担忧了。达拉第本来很支持度德援助,这给了阿道夫很多扩张领土的机会。可一旦换来一个和平主义者上台呢?到那时候阿道夫就只能独自一人面对一整个苏联。现在的苏联是何种印象,对此阿道夫就跟戈培尔说过:“现在的苏联就是一座庞大且牢固的碉堡,以德国的一国之力压根就无法取胜。。”“反观现在的德国,就是一间破屋子,只要往上面踹上一脚,这间破屋子就会轰然倒塌。”毫无办法之下,他只能剑走偏锋,将责任交给了龙德施泰德身上。事实证明,龙德施泰德是一位极其优秀的德意志国防军将领。在他的故意引导下,苏军很快就渡过了易北河,并且朝着内陆推进。由于推进速度过快,苏军首先出现了后勤上的问题,部队行事速度过快,还未完全渡河的后勤被远远地甩在后方。原因也很简单,在他们攻下易北河防线后,便立即认为英法德三国军队已经被攻破了。有一些军官立功心切,只想迅速攻入进去,活抓阿道夫。但这也犯了兵家大忌,那就是孤军深入。当负责打前锋的苏军装甲师冲入腹地时,便撞上了驻扎在沃尔夫斯堡的法军。这里的法军,正是法军前线总指挥官比约特上将,而驻扎在这里的法军是两个新型骑兵师和两个步兵师。在碰见的那一刻,双方都愣了一下。法军没想到,苏军会突进得这么快,德军会溃败得如此彻底。苏军也没想打,法军居然会有如此大规模且完整编制的部队驻扎在距离易北河不远处的地方。第一次见面,然后便是法军这边的一声炮响,打起了招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