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人已经做出了行动。无论是征兵还是在装备上的提供,都做出了最大的努力。这一次,英国可谓是用心投入了,他们连最先进的装备都投入进来,就是为了抵挡住苏联的攻势。当然,他们所谓的最先进装备在德国人眼中多多少少都有点瑕疵。再说这些坦克数量也不是很多,能够给他们带来的援助实在是有限。反而是空军支援,确实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原时空中,德国之所以能够横扫西欧,然后在东欧这边投入大量的武器装备与人员物资,其根本原因,是因为产能。那时候入侵苏联的德国,可不是只有他们本土的工业产能,法国的本土的工业产能也给纳粹德国的入侵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尽管在武器设备在短时间内确实不能跟德军进行匹配,然而法国的工业却可以生产大量的货车、汽车、摩托车、无线电设备。而且,身为西欧一大农产品国家,法国可是给纳粹德国提供了大量的粮食。维希法国的贝当更是把卖国这件事干到了极致,宁愿让本国人民饿着肚子,也要让前线的纳粹德军吃得饱饱的。除去维希法国的不断援助之外,捷克斯洛伐克的兵工厂更是强悍。所以那时候的苏联可不是只跟纳粹德国一人作战,苏联是跟整个西欧和中欧作战。如今的德国只完成了‘德奥合并’,在对捷克的入侵失败之后,这个纳粹德国便失去了向外扩张的资本。只依靠本土产能的纳粹德国,更不可能生产出足以抵御苏联步伐的军工设备。因此,在英国扩大产能并给他们带来大量空军投入之后,纳粹德军算是回了一波血。然后就是法国的态度。毫无疑问,法国的政坛依依然是日常般的混乱。雷诺还在给别人打着嘴仗,被撤回来的甘末林尽管丢掉了前线总指挥官的职务,但他依旧能怒斥雷诺。这样混乱不堪的法国政坛,戴高乐血压都拉满了。他甚至跟自己的参谋吐槽道。“跟这样的一群虫豸在一起,怎么可能搞得好法国政治!”吐槽归吐槽,身为国防部长的戴高乐还是很称职地做着自己的工作,特别是对于马奇诺防线的重新修建。马奇诺防线确实被他们以‘资金不足’为理由一拖再拖,可事实上这条防线是在建设的,只不过建设得很慢。戴高乐是‘反防线’派的人,但这一次他却赞同了防线的建设。其原因有很多,但归根到底,只有两个原因最为重要。第一,他已经不指望这群政府政治家了,一群只会吵架,只会为了自己的业绩的蛀虫。第二,防线可以减轻法国的防守压力,利用马奇诺防线,可以将主战场转移到比利时。是的,受伤的人终究还是比利时。除了对马奇诺防线的重新修建之外,戴高乐还开始整理后勤物资,尽可能地给前线提供稳定的后勤保障。因为戴高乐坐镇,法军的后勤确实很稳定。只不过,刚上任为前线总指挥官的魏刚却显得十分窘迫。临阵换将之所以是兵家大忌,必然有原因在里面,而众多原因之中有一个尤为突出,那就是军队的调配混乱。尽管甘末林在作战方面很不积极,但他确实整理了一条用以防守莱茵河的防守战略。然而,随着魏刚上来后,他的作战风格立即打乱了原本的部署,一下子就让整个作战规划变得混乱起来。可即使如此,魏刚还是通过英国的空军支援,开始了陆军上的部署。自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法军便有了‘欧洲第一陆军’的称号。这个称号可不是白给的,随着戴高乐这个脑子清醒的人成为国防军部长后,法军的陆军建设就更具规模。所以,在德国将要失去南部地区后,魏刚便改变策略,开始从‘被动防守’转入‘主动进攻’。他直接向龙德施泰德发了一封电报,电报中说道。“德国人的土地就应该由德国人自己防守,我们来这里并不是为了你们德国人,而是为了对抗苏联人。”虽然说这番话说起来很没有情商,如果是阿道夫这样的人看到,必然会认为法国人在蔑视他们。可是,身为老柏林兼老德意志军人的龙德施泰德并不介意,相反他很欣赏这种直来直去的军人作风。而且他也看出来了,新上任的法国总指挥官的与前任作风完全不同了。让德国人防守自己的土地,这样一来就等同于放开了对法军的束缚。因为一开始的法军就是为了防守某些地区,导致其兵力出现严重分散。很快龙德施泰德便回应了魏刚,德军会配合法军,英国空军也是如此。得到回应后,法国军队便立即行动了。法军首先要做的就是对编制的重新整合,由于是临时整合,所以率先整合起来的是三个装甲师。第一装甲师是以第一坦克半旅和第三坦克半旅组成。第一坦克半旅由第28、37重型战斗坦克营组成第三坦克半旅由第25、26轻型战斗坦克营组成。坦克旅之外,便是第五摩托化猎兵营,第302摩托化炮兵团,总兵力在两万三千人。其余两个装甲师的编制都跟第一装甲师一样,唯一区别仅仅是重坦上的数量差距而已。而且,因为戴高乐的后勤保障,法国本土又给他们前线部队送来了不少重坦。于是乎,重型战斗坦克营中,不单装备b1bis重坦,还装备了雷诺d2中型坦克。只不过这款雷诺d2中型坦克跟原时空的有所不同,它所装备上的炮声并不是一开始规划的47毫米sa35炮。现在的雷诺d2所装备的,是75mm的长管炮,内置三名车组人员,分别是车长(兼炮手和填装手)、驾驶员和无线电操作员。除此之外,数百辆r35坦克也加入其中。虽说r35坦克是他们所预定的轻型坦克,但其正面装甲是有40毫米,缺点是火力太弱了,装备的是37毫米短身管火炮和一挺机枪。由于苏军的t34/76所带来的威胁性太大,戴高乐便参考了德军改装四号坦克的做法,对其也进行了一次改装。直接将37毫米短身管炮改成了50mm长管炮。当然,车组人员依旧是不合理的三人组,最累的始终是车长。除了坦克之外,他们还配置了一个自行车中队,分别由四个自行车排组成,各自配置4挺轻机枪。为了增强其师部的火力,火力支援中队自然是不可能少。为此,戴高乐给她们提供了大量口径3.2英寸的m27/31型迫击炮,25mm反坦克炮。摩托化部队也增加了炮兵团,每个团配属两个携带105毫米榴弹炮群,第二装甲师和第三装甲师分别有24门火炮。第一装甲师更多,有36门105炮。由于法军获得了过一辆已经严重损毁的t34残骸,他们利用这台t34残骸进行过测试,发现常规的24mm反坦克炮压根起不了任何效果。所以,他们给三个师团分别装备了多用途三脚炮。当年军情六处探知到苏联有研发高防护性的坦克时,也将此情况分享给了法国。只不过,相对与英国在坦克上的用心,法国反而是将重心挪到了反坦克炮上面。而这么三脚炮便是为了解决t34恐惧症而出现在战场上。之所以叫做三脚炮,那是因为当这门火炮落地后,会有三个长脚进行支撑。其口径为75毫米,为了增强其穿透性,炮管长度增长到了4米。其重量有2090千克,由于其设计特点,可进行360角度进行环射,既可以反坦克也可以当成防空炮。当这些三脚炮被带了过来后,德国人不禁感叹一声,法国这边也拥有不亚于88炮的火炮。三个完整编制的装甲师,很快就被魏刚给整合在自己手中。除了这三个装甲师之外,还有五个步兵师。法国军队的编制很大,与德军和苏军相比较一点都不弱。首先是法国步兵师下辖三个步兵团,有一个标准步兵团编制为3080人,一个步兵团下辖三个步兵营。每个步兵营下辖三个步兵营,每个步兵营下辖三个步兵连和一个重武器连。此外,为了增加步兵对苏军装甲力量的威胁性,魏刚对了每一个步兵团中的配置进行了重新部署。从原本的一个步兵团配置一个反坦克连更改为,每一个步兵团配置三个反坦克连。武器方面,配置了大量的轻机枪如绍沙和m1915轻机枪,冲锋枪则以mas-38冲锋枪为主。在火炮方面,以60mm和81mm迫击炮为主。原本还配置了不少的25mm反坦克炮,但这玩意对付t34那是连弹痕都不一定能留得下来的存在。所以,法军特意给步兵们提供了47毫米三脚炮。这款47毫米三脚炮跟提供给装甲师的75毫米三脚炮,是同一类型的设计,区别在于口径而已。但因为t34恐惧症已经蔓延到德法两国军队里面,戴高乐已经下达指令,加急制造75毫米的三脚炮。他有一个打算,那就是让团级单位的部队都能大规模装配上这样的口径火炮。这支重新整编后的部队,被魏刚称之为“法兰西之矛”。他在发给龙德施泰德的电报中宣称:“这根长毛将会刺穿来自东欧的斯拉夫人胸膛,完全摧毁他们的自信与骄傲。”他的话并非毫无道理,因为这样的火力已经强大得足够发动任何一场大规模决战。再加上丘吉尔的空军支援承诺,这属于英法联军的强大优势,在这一刻体现出来了。一切都准备就绪过后,魏刚的‘法兰西之矛’开始走出莱茵兰非军事区,打算与苏军进行一次决战。尽管在戴高乐的影响下,现在的法军确实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变,然后有些事情,却不是一个人就能改变得了的。一个是法国人民的厌战情绪,另外一个就是老将军们的顽固作战思路。贝当如此,甘末林如此,魏刚也同样离不开这样的怪圈。当魏刚以强硬的手段将散落到四处各地的法军重新整编在一起,然后寻找苏军主力发起一场大规模决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几乎每一次战斗都是大兵团决战,与现在的运动作战有着天壤之别。然而,魏刚相对于贝当和甘末林这样的老顽固还是有所不同。他想进行大兵团,但并没有放弃装甲上的机动优势,所以当他整编了三个装甲师之后,便准备以装甲师的机动优势,直接突破到汉堡。是的,他要解放英军。只要把英军给解放了,远征军就能出来。到时候,英法德三国联军再一次组合起来,苏联再怎么多部队也很难抵挡得了。魏刚已经把自己的意图通过电报的方式,发到了英国远征军戈特将军和德军总司令龙德施泰德手上。这个计划,一旦真的实施起来,苏军就不可能不回防。因为他们也很清楚,如果让威廉港和基尔港得到解放,到时候英国就能不断增派远征军过来。一旦实施起来,苏联就要陷入这德国战役的泥沼里面。只不过这项工作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准备,而且最好是打一个措手不及。只要在苏军还不知情的情况下,德法联军直接强攻,港口内的英军响应攻势,苏军必乱。前提是必须隐蔽。于是乎,英军、法军和德军开始了密集的电报来往。但问题也随之出现了,德军有自己的电码密文,英军和法军也同样如此。三个国家之间是名义上的合作,但私底下是互相提防。这样提防下使得各自的电码沟通都是不同的密文来往。所以,当苏军截获了这些密文时,出现在破译人员面前的,是三分不同加密方式的电报。破译人员茫然地挠着头,嗯……又要掉头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