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的解放战斗,必须由他们自己来进行。只不过,在此之前,玛利亚还是需要给他们打一打正面战场。穆共和穆联的总兵力加起来连两千都不到,反观对方,那是有十几万人。真要打起来,即使躲到山区里面打游击战,也很难取得胜利,更不用说解放整个巴基斯坦。现在的穆斯林联盟已经彻底改变了,从土地改革开始,再加上对英国殖民政府来的使者进行殴打驱逐之后,便已经是宣战了。为了扩大宣战声势,真纳发表了宣言演说,那是对英国殖民政府,同时也是对全体人民的呐喊。“真主相信着你们,巴基斯坦的人民啊!他和我们一样,是一个因对信徒的爱而被鼓舞的穆斯林!为他而战,为穆斯林而战,为了我们的子女而战!”“如若战至毁灭,我们也绝不会被活捉,我们将战斗到最后一口气,直到回归真主的怀抱,穆斯林!”没有长篇大论,也没有优美却臃肿的词汇,有的,仅仅是发自内心的冲动,还有对英国人的仇恨。尽管受限于这个时代的通讯设备十分落后,缺乏广播电台的大部分地区都不知道真纳的这份宣言。但是,拉合尔地区的百姓都听到了。土地改革的初步红利他们已经享受到,他们已经发现,现在的新穆联和穆共是截然不同的存在。所以,在得知英国政府要来摧毁他们来之不易的利益时,拉合尔地区的人民竟第一次得到了团结。近乎百分之五十的人,都踊跃参与到后勤工作上。也有不少农民,在穆共的基层工作下,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只不过,这些都还是不够。理想主义归理想主义,无论他们有怎么好的思想,有多崇高的理念,在面对绝对的军事武力威胁下,都难以维持。所以,在这场战斗中,身为顾问的玛利亚给了他们一个战略部署。“正面战场,由鲍斯负责,敌后作战则交给你们来进行。”这样的决定是有玛利亚的考虑在里面。格里芬的第一支作战部队虽然人数很多,足足五万人,可是这五万人大部分都是从印度地区而来。他们里面或许有少数人是从巴基斯坦这边被征过去,可说到底都只是少数,有些士兵甚至都还未处理好语言不通的问题。所以,让这支印军去搞敌后作战,那必然是弊大于利。但穆共和穆联就不一样了。穆联拥有在巴基斯坦地区拥有广大的影响力,而穆共经过长时间的艰苦求生之下,变得更加灵活,他们对基层工作比穆联高不知道哪里去。所以,穆联与穆共应当互相派人组成联合部队,然后进行敌后作战。决定已定,玛利亚便开始给他们传授有关于游击战的知识理论。为了让他们都明白什么是游击战,玛利亚将穆联与穆共的主要干部都拉了过来听课。她特意挑选在一间穆斯林课堂中,一块大黑板,妥妥的一个严厉老师,给他们开始上课。一开始,有些人还是不太习惯,毕竟在穆斯林世界里面,哪有女性给他们上课的。但也只是不习惯而已,他们会尽快接受新思想的解放。玛利亚就不一样了,她可不会管这些人习不习惯,时间紧迫,她也只能给他们上课,希望能临时抱佛脚。‘叩叩叩!’三声轻响,玛利亚敲打着黑板,给台下的人提醒道。“现在是上课时间,肃静!”由于语言上的问题,玛利亚只能用英语给他们讲课,能听得懂的干部会很认真听,听不懂的只能硬着头皮去听。很快,课堂进入主题。首先的必然是十六字真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你打你的,我发我的然后,便是游击战的最基本逻辑,那就是慎战。慎战变现为四点。第一,必须提前做好准备。第二,必须做充分的准备。第三,必须做最坏的打算。第四,在准备不十分充分的情况下,遇到有利战机,亦须歼敌。但最重要的一点,同时还是玛利亚着重且反复提及的一点,正是群众基础的建设。“如果你们缺乏群众基础,那么,你们的游击战不可能成功,更不可能维持得长久。”“所以,你们必须建设好属于自己的群众基础,不得有任何偏差。”反复提及,并要求他们做好笔记。穆共的主要领导人名叫默罕默德·阿迪莱,他同样也在英国那边留过学,所以英文还算不错。而负责游击敌后作战的主要力量,便是穆共。阿迪莱将会支撑着穆共的游击力量,进行群众建设。就在玛利亚还在给他们讲课之时,南方的第一次试探性接触,开始了。鲍斯是格里芬印度区分部部长,但负责领军作战的将军,是一位学历不低的儒将莫夏尔科夫。莫夏尔科夫可是参与过最残酷的捷克战役,那场战役,苏德双方投入人数已经超过一百万人,高地作战几乎是绞肉机一般的存在。所以,拥有大兵团作战经验的莫夏尔科夫,在这次作战中,负责了主要指挥工作。但对于这场作战,他并没有抱必胜的决心,毕竟他所指挥的印军实在是太拉胯了。即使到了现在,也依旧有几个兵团无法达到指挥统一,其根本原因正是语言上的问题。他们的语言不通,导致有时候传达命令时,需要有翻译官在场,一旦翻译官不在现场,这支部队就无法行动。这种事情,就跟当年的奥匈帝国几乎一样,一旦翻译官被击杀或者没在现场,部队就散了。这样的部队又怎么可能打得赢战争呢?只不过,莫夏尔科夫还是有些高估了对手,同时也低估了大印度地区的奇妙匹配机制。英国殖民政府压根就看不起穆联与穆共的联合部队,在他们眼中,这就是一支无关重要的民兵部队而已。唯一值得重视的,就只有玛利亚而已。但他们不知道那五万印军,同时也不知道玛利亚已经做好了战略部署。所以,秉着‘欺负弱小’的精神,驻扎在巴基斯坦地区的英军政府,并没有直接出击,而是征召了大量的民兵炮灰,打算重现‘以巴治巴’。于是乎,两万多炮灰,直接来到莫夏尔科夫面前。因为调动问题,莫夏尔科夫只是带了两万多人过来,打算先稳固前线阵地。当侦察兵将前线的两万多敌军情报带回来时,莫夏尔科夫还紧张了一会儿,并要求全员戒备。可双方发生第一次交火时,莫夏尔科夫立马发现,对方好像有点弱。仅仅是一轮火拼,敌军便瞬间溃败,一次冲锋就把他们的阵型给冲得溃散。己方也有损伤,但大部分都是误伤,有些人甚至还有箭伤,实在怪得很。一开始,莫夏尔科夫没有发起追击,对方溃败得太直接了,这种‘直球克傲娇’的事情,着实是让莫夏尔科夫担心起来,对方是不是来诈了。可是,经过侦察兵的一番追查后知道,对方真的是溃败,而且从被抓住的几名俘虏口中得知,他们压根就不是正规部队。既不是正规部队,他们的武器装备自然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几乎三个人共用一条枪,又或者直接拿着冷兵器发起冲锋。这一下,莫夏尔科夫可算是明白,并不是自己太强,而是对方太弱,而他又因为谨慎过头错失了最佳的追击时机。错失追击时机的后果,便是对方的高度戒备。于是乎,有关于‘巴基斯坦出现叛乱’的事情,很快就传到蒙巴顿和尼赫鲁耳中。由于玛利亚的出现,蒙巴顿和尼赫鲁对巴基斯坦这个地区,可谓是高度关注。所以,在第一次战斗打响时,蒙巴顿立即找到尼赫鲁,开始了此事的商讨。虽说现在的国大党主要领袖是甘地,但甘地对此事不闻不问,权力下放到已经是总理的尼赫鲁手中。当蒙巴顿找到他并且说起此事时,尼赫鲁脸色沉了下去。他很清楚巴基斯坦那边的重要性。如果巴基斯坦真的发生武装革命运动,那么,他们所带来的声势,必然会严重影响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到那时候,国大党的立场就会十分微妙。许是看穿尼赫鲁心中的担忧,蒙巴顿对他笑道。“现在,该是我们放下各自的成见了,朋友。”瞥了一眼蒙巴顿,这一刻,尼赫鲁才发现,蒙巴顿这老小子,确实很能看穿他人的心思。他确实是低估了蒙巴顿。叹了一口气,尼赫鲁不得不承认,蒙巴顿确实说对了。英国政府所要压榨剥削的,是印度人民,但如尼赫鲁这种上流阶级的存在,英国政府反而会大力扶持。所以,赶走英国政府只是工作,维护他们这些上层阶级利益,才是生活。又叹了一口气,尼赫鲁越发觉得自己的矛盾性。他的矛盾表现在对自己的理想。他的理想是建立一个强大的印度,一个独立自主且能成为世界一极的印度。这样的理想,必然是建立在印度的富强之上,所以相较于甘地的‘愚民政策’,尼赫鲁内心深处,更多的是‘工业强国’。这样的理想与左翼不谋而合,所以在初期的时候,尼赫鲁是站在左翼社会党这边。但是,他的理想却与现实却出现了很大的割裂感。尼赫鲁不愿意跟自己的家族和阶级进行分割,所以他只能在维护自己阶级的同时,实现自己的理想。而这一次,他也同样面临这样的选择。看着蒙巴顿还似笑非笑的表情,尼赫鲁仅仅犹豫了一下,便对他说道。“巴基斯坦的武装革命运动不能成功,我们必须制止。”蒙巴顿等的,就是这个答复。有了答复,英国殖民政府在处理这件事情上,就会方便许多。“我很高兴你能理清楚这里面的利害,我的朋友,现在,我希望国大党政府可以跟我们联手,一同平息叛乱。”“这是大印度地区的分裂势力,这……是英印之间的合作契机。”、看到尼赫鲁已经有松动的迹象,蒙巴顿再一次展现出自己的外交天赋,向他说道。“英国政府尊重你们的意愿,同时也力求维护一个统一的,完整的印度。”“如果将来因为这件事,导致巴基斯坦从印度分裂出去,这对于整个大印度而言,是不利的。”“所以,于情于理,我都认为,应当平息叛乱,阻止分裂势力的扩展。”几句话下来,蒙巴顿直接给他找了一个光明正大的台阶。这场镇压巴基斯坦叛乱事件,就是一件维护印度稳定与统一的工作,是国大党义不容辞的责任。因为,这是反分裂的,国大党完全有理由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而英国,也会因此而与他们达成共识,形成合作。这是妥妥的双赢,是英国政府与国大党都希望看到的局面。尼赫鲁衡量其中利害,他肯定是厌恶英国政府,但与英国政府的对峙只是利益问题,与左翼的对峙是生存问题。如若生存都无法保障,那又如何去谈利益?最终,尼赫鲁选择了维护自己的阶级利益。看到尼赫鲁做出站队之后,蒙巴顿强忍着笑意,以认真且严肃的态度,向尼赫鲁承诺道。“这是反分裂的伟大工作,身为国际联盟中的一员,英国会给予你们支持,无论是舆论上,亦或是军事上。”“这一次,我们是你的盟友,是反分裂的伟大同志。”尼赫鲁瞥了对方一眼,心里已经开始骂娘了。政治目的已经达成,蒙巴顿现在要做的,就是向伦敦那边汇报情况,并且申请更多的外援。毕竟,巴基斯坦的那股革命势力,可是有苏联力量在里面。当蒙巴顿的汇报落到丘吉尔手上时,他看了一眼,然后拍着肚子大笑道。“这蒙巴顿,真他娘的是个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