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西班牙,正处于一种十分微妙的状态。由于内战所持续的时间,比原时空的要长,而且要惨烈许多,因此,现在的西班牙几乎匿迹了。但是,西班牙的社会形态却成为了许多学者都为之争论的要点。因为现在的西班牙,依旧复杂无比。奥莉佳击败了弗朗哥,但她没有杀死弗朗哥,而是将其囚禁起来。随后,奥莉佳所推行的国策既不是社会主义,也不是资本主义,而是一种混合体。在宏观调控下,以马德里政府为核心,核心部门如石油、农业、电气、军工、媒体都必须为马德里政府所掌控。而其他产业如纺织业、加工业、汽车等消费商品,则交给了市场资本管控。而马德里政府内部,看似一个议会制度,可事实上,就是奥莉佳的个人裁决。这种做法惹得西班牙内部的无数学派反对,他们认为,奥莉佳是想在西班牙这片土地上,重现沙皇。由于奥莉佳的罗曼诺夫血统身份,保皇派几乎都集中在她这一边。而且保皇派内部确实有不少精于管理的人,他们经验丰富,且颇有手段。更重要的是,在奥莉佳的手段控制下,这些保皇派十分听话。由于弗朗哥也是曾经的保皇派,不知道是不是奥莉佳与他达成了什么共识,弗朗哥要求自己的手下全都听命于她。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奥莉佳几乎成为了西班牙沙皇,她在西班牙的权力已经达到了顶峰。对于‘西班牙沙皇’这个称号,奥莉佳既没有确认,但也没有否认。她只是默默地做着自己该做的事情。正因为有玛利亚压着,西班牙内的大部分流派声音,即使叫得再怎么响亮,也无法撼动奥莉佳在西班牙的统治。唯一能够与她抗衡弗朗哥,也几乎投降成奥派头子。失去唯一一个抗衡势力,自然就没有人可以在西班牙内部,与奥莉佳掰手腕了。但有一点还是很让苏联在意,那就是,现在的西班牙国土面积可不是原来506000平方公里,而是598,226公里。之所以加大这么多,那是因为,奥莉佳把葡萄牙给打下来了,成为了西班牙的一部分。可能是考虑到两国的国情问题,奥莉佳并没有把葡萄牙变成一个省,而是以‘西葡联邦’进行统一。至此,西葡联邦成为了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现在的西葡联邦并不强大,甚至可以说是羸弱不堪,但其潜力依旧巨大。苏美英法都曾想过去拉拢西葡联邦,但都被奥莉佳给断然拒绝了。她的拒绝理由也很简单。“西班牙已经是千疮百孔了,她经不起任何折腾,所以我们会保持中立,扼守中立原则。”说是中立,可事实上,谁都很清楚,由奥莉佳掌控的西葡联邦,多多少少都会倾向于苏联,因为苏联那里有她最爱的妹妹。正是考虑到这一点,在玛利亚即将出访英国时,约瑟夫临时给她交代了一句话。“如果你有时间的话,可以去一趟西班牙?如果没时间的话,也能腾出点时间去一趟西班牙。”合着有没有时间,约瑟夫都希望玛利亚去一趟西班牙。对于这一点,玛利亚并没有拒绝,当然也没有立即否定。她在离开约瑟夫的办公室后,就亲自给西班牙那边发送了一份电报。之前在奥莉佳身边的契卡,现在也依旧在此,她已经成为了奥莉佳的心腹,所以这份电报很顺利地落在了奥莉佳的办公桌上。这份电报所提出的,是邀请奥莉佳来见一面。而且不是外交上的见面,而是私人见面。玛利亚十分清楚,如果真的以外交的方式见面,到那时候,西葡联盟就不得不被卷入到这场冷战里面去。特别是距离苏联太过于遥远的西班牙。尽管西班牙与意大利很近,但意大利的体量也只是刚好能养活自己,让意大利去消化西班牙的市场,那是要了墨索里尼的老命。正因为考虑到这一点,玛利亚才会绕开约瑟夫的建议,以私人的身份约上一约。至于是否回应,那就看奥莉佳的选择了。该做的准备都做好了,接下来就是向伦敦而去。由于此次外交邀请是公开的,媒体方面对此十分上心。最先发出表态的,自然是英国媒体,以《伦敦公报》为核心的主流媒体,开始对此次外交进行了解读。他们认为,这场外交并不会影响英苏之间的关系,这是一场外交所决定的,是那三万俘虏的去留问题。可能是上级要求,《伦敦公报》更是宣扬起了国家主义,并且将苏联和沙俄画了等号,大力鼓吹苏联的高度侵略性。而他们所提出的理由,竟然是苏联对他们殖民地的干涉。只不过,这份理由很快就被工党给狂批爆怼。因为,殖民地本身就是侵略带来的,英国率先发起侵略,既然如此,又有什么资格去谈别人呢?更何况,苏联是协助当地人民,实现民族解放,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这与侵略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工党更是在国会中,大批保守党的殖民主义思潮,他们认为,丘吉尔就是一个殖民头子,是将英国带入落日的凶手。而理由,是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非要支持那时候的纳粹德国,与苏联这个大市场完全断绝关系。上层在吵,底层这边也同样在吵。虽说那三万人已经成了俘虏,但因为玛利亚的要求,他们都可以给家里人寄一封信报平安。这因为这封平安信,他们可以将那边的问题给转述回去。当然,也有一些是不服输的,死心眼的。于是乎,英国底层这边也同样掀起了不少风浪和争议。除了英国之外,德国和法国有不少声音。现在的德国已经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又因为苏联在德国转向方面投入巨大,导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对苏联的依赖极高。所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整体舆论方面,必然是倾向于苏联。只不过,德国内部还是有一些比较微妙的人,他们秉着‘资深公共知识分子’的身份,以‘中立者’的态度去质疑苏联的世界革命。这些声音并不多,但也绝对不少,根据推断,可能与已经被彻底镇压的容克残余势力有关。相对于英德,法国内部的争论反而更大。英德法三国,如若要说其立场态度,英国肯定是资产阶级,德国已经是社会主义,那么法国则处于中间位置。现在的法国就像是一个精神分裂症病人,分成了一左一右,双方互相扯皮,极限拉扯。从苏联的世界革命开始,他们就已经开始探讨起,是否参与进去。当然,在戴高乐的强烈干预之下,自然是没有达成一致共识。双方在会议中你争我夺,他们不单要吵意识形态的问题,还要吵殖民地的问题,吵国家经济政策的问题,现在还要吵,是否参与苏联的世界革命问题。地方报纸也展开了激烈讨论,各方不同派系的记者,针锋相对。更要命的是,在左右互怼的情况下,法国内部居然还衍生出其他不同的意识形态派系。如无政府主义、社群主义、自由主义、企业自由主义、基督教民主主义。甚至连沉寂已久的保皇派也重新跳了出来,宣称应当恢复帝制,重现昔日的法兰西帝国。这法国,好听点是百家争鸣,难听点是群魔乱舞,那种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表现,让人望而生畏。一些极其激进的派系,甚至想在法国境内复兴纳粹主义,但这些极端分子一般都会被联合绞杀。话可以乱说,食物可以乱吃,蘑菇中毒我们当你没煮熟,但你搞纳粹,那不好意思,我们不认识。在英国公开邀请玛利亚前来拜访时,法国那边也掀起了是否邀请玛利亚到访的讨论。由于玛利亚的特殊性,法国上下对这位人物讨论极其激烈。有褒有贬。有人认为,玛利亚是战争贩子,她跟丘吉尔一样,四处寻求战争,恨不得全世界都陷入大规模战乱当中。他们所举出的例子,正是德国战役。有人认为,玛利亚是一个伟大的女权解放者,是一个先进开明的政治家,她所提出的‘远视主义’让苏联走向科学发展道路。有人认为,玛利亚就是一只披着羊皮的狼,她比法西斯更具威胁。也有人认为,玛利亚就是一个弑君者,是捅了沙俄帝国腰子的背叛者。这样的激烈冲突议论,不单展现在法国民间,更展现在议会高层。而且,法共这边也对玛利亚颇为忌惮。有不少法共成员认为,现在的德国之所以会沦为苏联附庸一样的状态,就是玛利亚的问题。法共所主张的,就是独立自主发展,而不是像现在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一样,几乎是依附。但也有法共成员认为,玛利亚所要求的就是自主发展,德共之所以演变成这个奇怪形状,主要是因为他们组织内部,组织力和自主力不行。但没人想到,除了这些国家之外,苏联内部也同样涌出了‘去与不去’的争论。因为在很多人眼中,还未结束宣战的英国,是他们的敌人。让一位核心领导人前往敌国领地,这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情,一旦被绑架成人质,那会对苏联有很大影响。然而,这些声音只是少数部分,即使玛利亚不去,莫洛托夫也要去。但玛利亚并没有理会那么多,而是在做出制定路线之后,乘坐着飞机,直接飞往柏林。她们的路线十分简单,先前往柏林,在柏林停靠一段时间后,再乘坐飞机,飞往伦敦。由于是重要核心领导人,玛利亚的安全自然会得到全方位保护。只不过,因为多了安娜和塔基亚娜,保镖人数自然会多出不少。只不过,在来到柏林是,还是有一些小意外。这里只是中转站,但还是会稍微休息一下,可刚下飞机,她们就被一大团记者给团团围住。疏忽大意的德共警察,连忙围成人墙,拦住了人流热潮。这样的现状,玛利亚已经是见怪不怪,但对于安娜和塔基亚娜而言,确实被吓了一大跳。玛利亚稍微安抚几句之后,然后以官腔的形式,回应着记者们的采访。这些记者所问的内容,大部分都集中于国家发展,经济发展还有世界革命的内容。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人问出比较八卦的内容,例如玛利亚有没有情人啊,玛利亚有没有私生子啊之类的。这些内容,玛利亚一概无视。等摆平完这些记者之后,安娜不禁感叹一声。“你真的够冷静啊。”耸了耸肩膀,玛利亚一脸的无所谓:“小意思,习惯就好。”对于这些事,塔基亚娜反而提起了兴趣。但她感到兴趣的并不是应对记者的事情,而是在外交和战场上的事情。她问出这些内容时,玛利亚只能删减大部分内容,然后稍微改动一下,讲述给塔基亚娜。然而,小秘书艾米尔却激动地叹气玛利亚的部分事迹,特别是在拉哈尔清真寺的战斗。在重新乘坐飞机前往伦敦途中,艾米尔就以自己飞扬的讲故事能力,将那场战斗描绘得惊心动魄。特别是人数上的劣势,在艾米尔描绘中,如同生死之战那样,着实是把安娜和塔基亚娜给说得一阵后怕。玛利亚很想说的是,在玛利亚的众多战斗中,这场战斗压根就不惊险,甚至可以说很轻松很简单。毕竟,对方的武器十分落后,即使人数有优势,在但持握着机枪,并且占据地形优势的他们,压根不会有任何危险。可无论玛利亚怎么试图插嘴,都被塔基亚娜和安娜给按住。在一声声“闭嘴,别打扰,安静点”的要求下,玛利亚只能乖乖闭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