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简直就是地狱。”这是罗斯福的第一感受。在美军第一次踏入这片苦寒之地时,为了亲身体验战争的罗斯福,无视了所有人的阻挠,硬是要走上这片靠近北极的地方。他的目光落在了眼前的所有场景。白色、冰雪还有那融入到雪中的红色,无一例外,都呈现出与美国格格不入的景色。“如果您现在后悔了,我还能给您安排回去。”第一师师长威廉·格里夫斯如此说道。“回去哪里?”罗斯福吐着白气,冷冽的眼神,似是有着坚定且绝不退让的决议。“我哪里都不去,我只会留在部队里面。”“你这是自找苦吃,助理部长阁下。”师长威廉·格里夫斯忍不住摇头叹气。“放心吧将军,我不会干预你们的任何行动,也绝不会对你们的工作有任何阻挠。”威廉·格里夫斯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把准备说出口的话给咽了回去。事实上,他留在这里就是最大的阻挠。他十分清楚罗斯福在美国政坛的地位。他曾经被誉为当前美国政坛最杰出的青年,没有之一。威尔逊也对罗斯福抱有极高的厚望,只要罗斯福一步步地走下去,他迟早都会成为美国总统。但就是不知道搭错了什么神经,罗斯福硬是要接触这残酷且危险的战争。单单这一点就足以让威廉·格里夫斯感到头痛。在美国介入这场战争之后,便准备了两个战场。一个是西欧战场,另外一个则是俄国干涉战场。自从1917年4月,美国正式宣布参加这场欧洲大战之后,任集团军群司令的潘兴便准备了远渡大洋,加入战争。9月,第一集团军实施了圣米耶勒战役和默兹一阿戈讷战役。而伴随战争规模的逐渐增大,美国也开始源源不断地朝着欧洲战场投入兵力。从一开始到现在,已经投入了近乎二百万人的规模。其战争压力之大,让兴登堡难以承受。只不过,相对于欧洲战场,对苏俄的干涉战争则显得没那么有活力。但碍于英法两国的要求,最终美国还是派遣了美一师,加入到这场战争当中。接近两万多人,踏入了这片陌生的冰天雪地当中。这里的战争注定不会出现西欧战场的规模。但是,也绝对不轻松,因为他们所要面对的,是那极其可怕的天气。威廉最终是抵不住罗斯福的要求,只能做出一定程度上的妥协。只不过,他给出了一个要求。罗斯福必须落在部队里面,听从他们的安排,而且不能走到前线地区。这一切的一切,罗斯福都答应了。当他问出自己要呆在哪个部队时,威廉将军给出了答案。“第五团吧,留守大后方就可以了。”原本满口答应的罗斯福,一听到自己要留在大后方,便立即变脸了。“将军阁下,难道我就不能再往前面一点待着吗?”“想都别想!”落下这么一句话,威廉将军便离开了这里,带着自己的部队往前线赶去。毕竟他们的敌人是苏俄的正规军。而他们的盟友,则是由曼纳海姆率领的一个五万人的白俄军队。目送将军的离开,罗斯福陷入了片刻的沉默。在外人来看,罗斯福就是一个彬彬有礼的学者。他不单家境显赫,而且温文儒雅。但其实他还有另外一面。一侧为他人所不知晓的疯狂一面。那就是刻印在他dna内的冒险因子。小时候,他就因为收集邮票的原因,对世界各地充满了好奇与幻想。年轻时,他更是喜欢上了航海,希望可以如同哥伦布那样,四处探险。如今的他成为了海军助理部长,这个职位让他拥有了极大的权力。因此,在得知欧洲爆发了一场可怕且血腥的世界大战之后,他dna内的冒险因子立即遭受到激发。他渴望接触到战争,渴望了解战争的形式。同时,也渴望着,能够借此机会却到欧洲的世界各地去看看。看看他们所在的地方与美国究竟有什么不同。所以罗斯福绝不会甘于呆在舒适的大后方。他想去前线。看看真正的战争,接触一下这个苦寒之地的情况。看着逐渐走远的威廉将军,罗斯福跟自己的助手商量了一下,便准备去做一件‘跳槽’的事情。身为罗斯福的助手,他只能无奈答应。毕竟都已经习惯了。因为是海军助理部长的重要助手,他会为罗斯福整理各种信息。而这支美军第一师的信息,自然而然的也会落在助手的文件包里面。当他打开文件包,并且根据罗斯福所提出‘最可靠的团’的信息去查找时,很快,一个略显特别的团映入眼帘。人数在接近3000人的北极熊团。其实这个团一开始并不叫北极熊,但因为他们是第一支进入芬兰,并且曾经配合英军和瑞典志愿军,击退过伏龙芝游击队的战绩。为了表彰这个团的功绩,并且宣扬‘苏军并不可怕,而且十分羸弱’的信息,这个团最终被改名为北极熊团。就战力而言,也确实不弱。团长罗杰斯·格里芬就曾经跟西班牙人进行过好几次热情交流。(美西战争)因此在作战经验上,团长罗杰斯十分丰富。当然,因为之前的战斗,北极熊团需要休整一段时间,因此暂时性留在中段战场。罗斯福玩了一个小算计,最终留在了北极熊团里面。当知道有一位高官来到自己的团时,北极熊团团长罗杰斯十分无奈。因为高官的到来,往往会以自己的想法进行各种战术干预。可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过后,罗杰斯便发现这位高官并不会对他的做法做出任何干预性举动。他就像是一个学生一样,听着罗杰斯对战场上的分析。只不过,这个名为罗斯福的官员似乎更喜欢听有关于红军与白军之间的事情。“那是两个不同信仰的力量,一红一白。”“只不过,红色的那一方更加残暴,他们试图破坏神圣且不可侵犯的私有制度。”“所以白军才是我们的盟友。”这是团长罗杰斯的话。罗斯福听在心里面,但他并没有认同这位团长的话。私有财产真的是神圣且不可侵犯吗?他可是经历过1908年的那场债券危机,几乎把美国市场给推倒在地上。而这场债券危机,有多少人的私有财产被债务公司利用。到了后来,制造出这种罪恶危机的人并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而穷人的生活依旧过着十分贫苦。他不喜欢这种事情。那是与自由完全背道而驰的性质。所以,他没有赞同团长罗杰斯的观点。但无论如何,一切的一切,都需要去亲身经历才能拥有更加深刻的了解。伴随着前线的战况越来越紧张,休整完毕的北极熊团也开始要步入战场。按理说,一旦接收到走入战场的命令,罗杰斯就要根据指令让罗斯福回到大后方。但是,经过这段时间相处,罗斯福以自己的平易近人性格,获取了对方的信任。最后在一番犹豫过后,并玩了一些文字游戏,罗斯福成功搭上了北极熊团的专车。由于他们要前往的是一片森林,要在此处进行设防,因此在战术难度上算不上很高。这片森林将会成为一道进入他们后方的关卡,很重要,但同时也是属于易守难攻的地段。跟他们一起防守此处的并不只有美军,事实上还有一支英军。这支英军是比美军来得更早,只不过他们人数只有两个团,所以并不能造成多大的影响。此次到来,加上北极熊的兵力,加起来有三个团的人数。八千多人的部队驻守在此,无论如何都会十分安全。毕竟这里不是欧洲战场,没有那么多大炮飞机。罗斯福也十分清楚战争的危险,选择北极熊团的最大原因就是为了保证自己能够接触到前线的情况下,又不会过度进入危险地带。只不过,这一路上他看到了芬兰的各种惨状。破败的木屋,散发着恶臭的冻土,芬兰百姓们瘦弱得几乎是皮包着骨,所有人的脸上都蒙着一层绝望的阴沉。而且,在前往这片无名森林时,罗斯福所在的部队路过了一座城市与几座村庄在这些地方,他看到了场景只有灰白色的暗淡。所有百姓的眼睛都是黯淡无光。就连遇到过的白俄军队,也同样如此。他们穿着灰色军服,行走在冰冷的雪地上,每一次挪动都会拖拽出深深的痕迹。这里的白俄军就像是一尊尊移动的雕像,麻木而又僵硬。只不过,让罗斯福感到意外的是,这里的白俄军并没有出现传闻中匪气。是因为芬兰这里实在是太穷,没什么可抢。亦或是说,负责统帅这支白俄军的军官,勒令禁止了各种兵匪行为?罗斯福没有多想,他只是默默地看着,将这里的一切都刻印在心中。或许,每一支俄军都有着不同的处理方式吧。有些俄军如土匪,有些俄军则是为了民族独立,有些俄军则是为了某种理想。突然间,他对这片广袤无垠的俄罗斯土地充满了兴趣。如此庞大的土地上,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之多的思想。就像是大熔炉一样。罗斯福把自己的想法都记在笔记本上。或许到了未来,这些记录都能够给自己带来帮助。就在罗斯福还在考察四周围的情况时。本以为安全的森林,出现了一点的意外。首先是天上响起呼啸声。那就像是空气被划破时所发出的尖锐刺耳声音。罗斯福第一时间被天上的声音所吸引。他抬头看去,看向头顶上那片灰暗的天空。紧接着,一名士兵急匆匆地跑了过来,他神情慌张紧张,在罗斯福还不理解的情况下,猛的把自己给扑倒在地。伴随着一声巨响,震耳欲聋的爆炸与冲天而起的红黑色泥柱,整个世界都仿佛发生颤抖。“敌袭!!!”北极熊团率先反应过来。他们敲响了警钟,所有士兵都迅速回到自己的岗位上。与此同时,距离他们不到半公里的两个英军阵地,也在同一时刻响起了警钟。炮弹呼啸而来,剧烈的爆炸回**在这片灰暗的天空之上。被死死按在地上的罗斯福,从未感受到如此可怕的震撼感。那种接近死亡的感觉,让他的肾上腺激素疯狂飙升。他几乎忘记了如何呼吸,胸口灼烧般的感觉,使得他的视野变得狭窄模糊。耳边是止不住的尖鸣,直到他被一名士兵给重新拉了起来,并在他耳边大声喊着什么,他的思绪才缓缓地回到大脑里面。“部长阁下,我们被袭击了!”士兵的话重新变得清晰可闻。他一边拖拽着自己,一边朝着营地最安全的地方跑去。虽然说是‘最安全’,但就事实而言,面对这场突然而来的炮击,这片战区就已经没有了所谓的安全。若非提前做好了地下掩体,以便于躲避炮击轰炸,恐怕罗斯福还得跟其他士兵一样,祈祷着自己不会被炮击波及到。罗斯福小心翼翼地从堑壕中探出脑袋。这种大胆的行为,让他看到了如同地狱一般的场景。眼前的世界都陷入了一种名为‘疯狂’的状态,从天而降的炮弹炸出了一条条黑柱,士兵们躲在掩体堑壕里面,捂着自己的头和脸,把自己的身子缩在了掩体后。在那白色的雪雾中,几道红色的光亮隐约闪烁。紧随而来便是来自雪雾中的枪林弹雨。炮弹很可怕,因为炮弹可以带来极高的杀伤范围。但是老兵们更加惧怕的并非炮弹,而是从不知何处射来的子弹。每当响起炮声,他们都会躲在掩体里面,一般都会很安全。可一旦出现枪声,他们就必须谨慎小心,因为子弹所带来的心理压力更加巨大。一开始罗斯福还不能理解这是为什么。但这一刻,他终于明白老兵的想法,他再一次缩到掩体里面,不再有探出脑袋的打算。不知过了多久,炮击停止了。可是当罗斯福认为已经结束时,雪雾中响起了宛如震天撼地的冲锋声。“乌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