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5章分歧“官家,今年江南产粮比去年多了四成,关中多了三成,以关中之地加巴蜀钱粮足以支援西北用兵。我们算过,出兵不超过十万,两地钱粮足以。如果发兵超过十万则需要从关东(潼关以东)运粮。”皇城御花园中,史皇帝正在亭子里听取李昉的汇报。面前放着一些奏疏,赵侍剑在一边研墨,准备随时为他起拟命令。一切都已经驾轻就熟,群臣也早已习惯天子的工作模示,见怪不怪。史皇帝考虑了一下,随后又看了桌面的地图,上面他己经标注全国各地的粮食产量,相比去前年去年,推行新稻种的区域都有很大增长。即便增长最少的准南寿州也增长一成左右,就全国来看,平均增长也接近一成半,这是个十分令人欣喜的成绩。关是这些增值也足以发动十万大军了。不过河西走廊虽势力错综复杂,可实力是绝比不了辽国的。灭辽之战中,吏皇帝前前后后动用的各方军队总数达二十万左右,动用后勤人员接近四十万,总动员六十万左右,是一场非常费钱的战争,好在打下的地方很多足以回血。不过相较之下打河西走廊并不需要那么多军事力量。史皇帝心里有了估计,难点在于后续的稳定维持和控制。事实上自汉武帝控制河西走廊起,控制这里就十分困难。因为当时面临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的包围,汉武通西域时就面临蒙古高原的匈奴和青藏高原的羌人围攻。当下也是如此,打下来还不算,经营会耗费巨大。史皇帝在脑子里计算各方信息,规划进军的可能性。当下已是康定九年,离灭辽之战结束已过去五年,这些年来秦朝总体并不和平。潢州附近有些冲突,辽东有些反叛,河套地区与北党项发生大战,总体战争规模不大,耗费颇多,最长一次持继一年,好在不不影响全国的局面。“李卿,你觉得当下局面如何?”史皇帝问。李昉开口:“官家是说什么局面。”“天下休养生息五六年而已,如果再起大军,国家百姓还足以支撑吗……”李昉想了一会才开口:“官家,无论秦皇汉武,还是唐朝太宗高宗,大抵都是有功有过,只要天下不乱,很多事都是功在千秋,只要不愧于心,不愧于祖宗天地,自有后人去评说。千秋万代,史笔如铁,官家会怕吗?”史皇帝哈哈一笑。对于史皇帝来说,他干的坏名声之事可不少了,破罐子破摔,也不怕别人怎么写,随便吧。“留下陪我吃个饭,关于关中西北的事还有很多要问你。”嘴上说着,始皇帝心里已经下定用兵河西走廊的决心了。去年范质去世,以李昉,窦仪,宋琪,卢多逊,张齐贤,赵匡胤等为代表的新一代逐渐取代老的宰辅帮子。这些人在他手中都不错,不过相较之下他们都各有优缺点,并不像范质那样完全令人省心放心。范质不只是政务精通,还是道德上的楷模,而其它的官员就不是那么回事了,能力或许可以,可操守上与范质就再难相比。感念那老头的好,在他去世之后,史皇帝下令以其“佐命兴邦,匡正社稷”的功劳追赠尚书令,追封韩王。成为大秦国除去李谷外第二个封王的文臣。等李昉走后,史皇帝让赵侍剑帮他起草了几份诏书,大抵都是应对河西局面的。北面李继隆,孟玄喆已经回来,换了新将领上去,北方边境安宁,辽东安定,很多事也越发有条不紊。“如果让李继隆,董遵诲,符昭愿他们去河西,你觉得如何。”史皇帝问。赵侍剑一边下笔一边回答:“我哪里知道。”看着风韵犹存的赵侍剑,史皇帝道:“要不伱再给我生一个。”赵侍剑抬头没有说话,又继续写她的诏书了。“李昉的话有些道理,不过我派去归义军那边的使者已经摸清了,他们确实心向中原,用不了十万大军。”史皇帝自顾自的说,“六万吧那边的人口并不多,只要一路把莲花堡修过去就能平定局势,需要的是时间和钱财,还需要徙民充边,都是不讨好的事。当年汉武帝是什么下场,如今我做也不会差太多。”史皇帝踱步:“西汉都城还在长安,兵力投送西北更加便捷,现在靡费会更大。”“那就别做.”赵侍剑有些心疼他。“总不能留给后人。”史皇帝看向赵侍剑,眼里难得有一丝温情。“不是说后人自有后人福吗”赵侍剑说。史皇帝咧嘴,“怕他们福薄,我不怕没有好名声,后人就说不定他们没有历尽千帆,可能图慕虚名而爱惜羽翼,进退失据以致不能明察,并不懂志存高远洞察秋毫而乾纲独断。就历史而言,许多时候看似机会很多,其实很少,一但错过就是千百年的憾事,我是机会抓得好,如果事态紧急,到时候我也下个罪己诏。”赵侍剑抬头看了他一会儿,然后低头继续写字:“在我心里你是古往今来第一明君圣主。”“什么?我没听清,你再说一遍。”赵侍剑不说了,她是最懂史从云的,他肯定听清了。康定九年冬,史皇帝在一次大朝时说了明年要对河西用兵的决定,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人赞同,也有不少人反对。赞成的人要么是天子心腹,或是讨好附和,还有不少军中渴望立功的将领。而反对的人也没什么错,他们确实是为天下为百姓着想的,秦国这些年来战端不断,几乎没有停歇,靡费巨大,百姓也有厌战情绪。过去伐荆楚,伐蜀,伐南汉,伐北汉,伐南唐不说,两年多的伐辽战争,之后潢州之战,辽东平乱,河套平党项之战,就没停歇下来。如今要出兵六万,征二十万万民夫作为后勤补给军团,发起一次自平辽之后最大规模的河西之战,反对声音不少。有人说百姓疲惫,虚耗国库,有人说史皇帝不体察民情好大喜功,以河西之地贫瘠为由据理力争不该发兵。他们说的或许对,或许不对,总之各种声音都有,史皇帝听着没有反驳,不过也没人能真正阻止他下定决心。也正因为史皇帝威名赫赫,功高盖世,才有威望能压下这些议论分歧继续用兵。于是当年末,朝廷就定下了向西北用兵的计划。对于此战史皇帝的指导是“急战缓进,稳扎稳打”,以控制河西走廊为最大的目的。史皇帝力排众议,乾纲独断,给事情定了基调,这一次是真要“苦一苦百姓”了,特别是关中,巴蜀的百姓。……康定十年,有两位皇子,两位公主降生,最重要的是天子以赵匡胤西北转运使,开始调发关中巴蜀的粮草,征发民夫十万运输粮草,修缮道路,准备为大军西征提供支持。到五月,史皇帝筑将台点将,以李继隆为主帅,董遵诲,符昭愿为副,率大军六万,自大梁西入关中,出西北平河西。这次大军十分特殊,其中炮兵就占十营,还有两营特殊的火枪兵参与战争,这是二十年来机要司的重要研发成果。经过十余年改进,现在的火枪兵己组建四个营,两干多支枪,丈多是燧发枪的技术水平,不过还没经过实战检验,正好这次去河西试试水。出发之前,史皇帝亲自为李继隆等斟酒送行,并与其并行于汴水畔叮嘱:“河西的事关系重大,事关国体之重,不可以大意,要记住向长远考量,不能短视。而关乎战事可临机应变,不必事事请示,这干斤重担交付给你了。”李继隆等众将拱手,认真的回应天子嘱托,随后大军开拨,开始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