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廓帖木儿十五万大军将在傍晚时分展开夜战,夜晚可以给元军的攻城带来很多便利。而此时的人都在打着扩廓帖木儿的主意,而阿鲁台等人也已经和扩廓帖木儿集结,副将研究着攻城的次序,毕竟十五万人同时攻打北平城的城西,还是需要一个周密的计划。瓮城成为他们第一要攻下的目标,得到瓮城便可以后图城西大门,打开城西大门指可待。天明之前,扩廓帖木儿决定将瓮城攻下。而第二梯队,要在瓮城攻下后,进而攻击城西大门。此时城西的元兵、明军。守城明军守将上上下下不足三千人,三千人怎么可能抵挡住十五万人的攻城呢?而此时的北平城其他三个城门也都进行着小规模的战争,这就是扩廓帖木儿可怕之处。他将兵力集中在城西,但同时不放弃其他3个城门的攻击。牵制了明军的守城兵士的人数,这样城西的压力大增十五万人,他们将在天明之前完成这次攻城的任务。李洪已经收集了分析的所有情况,分析来分析去决定放弃参与这次攻城之战的机会。而是随之带人前往了100里之外的蓝玉部。此时蓝玉和冯胜二人的大军正在于阻挠他们的元军激烈的战斗着。也已经在鏖战了一日有余,李洪带领人快速的加入战局,前后夹击竟然将元军只用了一个半的时辰便全部消灭,带着人早早的逃走。有了这七万人,李洪整整是十万大军,他随之带领十万人挥师北平。此时的扩廓帖木儿做梦也没有想到,他的身后已经有十万明军在朝他扑来。此时扩廓帖木儿,正在组织第一梯队进行瓮城的攻城战。此时徐达亲自到城西督战,他身先士卒,身后也同时带来了三千的候补的兵力,以防元军在此次攻城战争突然增加兵力,给守城士兵带来更大压力。但徐达知道这也只是以卵击石,杯水车薪,如此的战争根本就不是一个等量级别。天亮。徐达知道那将是整场战役的一个转折点,如果扩廓帖木儿不能将瓮城拿下,那么李洪、蓝玉、冯胜等人的兵也将赶到,到时候战局将出现一个极大的逆转。但令徐达也没有想到的是,李洪等人竟然在凌晨时分便抵达北平城西处,他们十万人直接掩杀而来。扩廓帖木儿并未想到李洪的人出现,这支大军如同天兵一般,从黑夜中出现在了元人大军的侧翼,整整十万明军好像虎狼一般,扑入元军阵营之内。整整厮杀了三四个时辰。天明。破晓时分,李洪等人将扩廓帖木儿,大军撤出北平百余里。而李洪则在城西、城北两处各分五万人马驻扎在城外,以拱卫北平内城扩廓帖木儿此战失败后得知太原、济南等方向有明君朝这边而来。知道大势已去,而辽东和高丽人的援军也已经被明军抵挡在了山海关外。孤立无援之下,扩廓帖木儿只能带领十几万大军草草收场。返回大漠的扩廓帖木儿,不免感叹:“李洪若是在,我将不在挥师南下!”元兵撤军,扩阔帖木儿走出山海关的那一刻,他将目光放眼身后的大明朝,不免感叹:“看来这一次南征,我又一次的折羽而归,不知道下一次是什么时候了!”身旁阿鲁台壮志诚诚地道:“丞相不必介怀,此次我们南征也不是寸功未立,最起码,这北平城内的徐达现在是知道了我们的厉害,若不是那李洪……”这阿鲁台说到李洪,也不免目光中闪过了一抹的阴沉,他偷着看了眼身旁的扩廓帖木儿,对于她而言,这个人似乎更让他心中添堵。不知道扩廓帖木儿此刻又是个什么心态。只是他阿鲁台真的是心中没了主心骨,这一次李洪再一次的力挽狂澜,再阿鲁台的心中,这个人简直成了他无法逾越得一个山一般。“怎么,你是不是觉得,我现在很沮丧啊?”扩廓帖木儿说这看了眼远处:“放心吧,这么点风浪还不至于影响到我,只是年龄大了就多愁善感了!”这样的词汇在扩廓帖木儿得口中说出,阿鲁台也是一愣,他目光顿时冰冷似水道:“丞相请放心,我一定会让李洪知道,我大元朝不是没人可以打败他!”“你?”扩廓帖木儿不免有些期许地看了眼面前的阿鲁台,对于这个爱徒加爱将,他还是有着厚望的。“不急,这个李洪再厉害,也有他落败之时,这个世上哪有什么常胜将军,不过,李洪为人甚是稳重,所以他用兵绝不会轻易给对手漏洞,你要是真的想打败他,那就需要你也沉下心来。”阿鲁台显然是听不进这些,他现在只想和李洪再来一次对战,在他看来,之前的那么多次也只是惜败于李洪手上。但他怎么可能服气。此时元人大军抵达建昌卫所,阿鲁台心中怒火难消,随之派人直扑这卫所而来。三个时辰。阿鲁台部就拿下了这建昌卫所,守卫的三千明军战死,虽然这小小卫所的战役,几乎没有带来任何的影响。甚至因为消息不通,建昌卫所发生的事都没有人知道,但这三千明军却死战到底。扩廓帖木儿对于阿鲁台的暴行,并未给予太多的谴责,毕竟,他也知道大军需要找回一些尊严和士气。而屠戮是最好的办法。阿鲁台将建昌卫所抓到了俘虏一个不剩,全部砍杀,同时将这些士兵的人头挂在了卫所的城墙之上。甚至在这卫所的城门,用血写了几个大字:“李洪,我阿鲁台定取你人头!”此事还是被告知了南京城。朱元章在刚刚为李洪等守卫北平的将士嘉奖同时,也不忘为这三千明军感到伤心。他拍着桌子道:“娘的,我大明岂能被这些鞑靼如此的侮辱,北伐,老子将进行到底!”正如他所说,这位大明朝的开国帝王足足在他的三十年的帝王生涯中,北伐了十二次。决心之大,可谓是这大明朝中历代帝王的楷模,而大明朝的其他帝王,显然对于此事不是那么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