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eKaapisweerHollands!”注:“DieKaapisweerHollands”为荷兰语,意为“开普又是荷兰人的了”,这句话起源于1802年英国将开普殖民地归还给荷兰,后来成为南非荷兰谚语,意思是“一切都恢复正常了”。1880年德兰士瓦布尔人起义时又喊出了这句口号,表明布尔国家又得以重新获得独立。1883年,一本有关大英帝国的巨著《英国的扩张》在伦敦出版。在书中,作者西利爵士鼓吹道:“第一殖民帝国(指北美殖民地)的丧失是一种因祸得福。我们之所以丧失了那个帝国,乃是因为对殖民地采取了一种错误的理论。……英国仍可以证明美国做来毫不费力的事情,它也能够照办,那就是将彼此遥远的各殖民地联结在一个联邦内。”英国国务大臣卡那封勋爵(LordCarnavon)也在这个时期设计了大英帝国未来的政治蓝图,对英国的帝国政策做了一个总结和规划。他认为,为了在南部非洲建立起一个强有力的英国殖民体系,需要建立一个联邦式的南非,囊括德兰士瓦、奥兰治和纳塔尔,以开普殖民地为领导,在这些自治的殖民地建立起英国式的议会代议制度,保护英国在南非的贸易利益和劳动力供应,并保证其属地和臣民的安全。这种由自治的白人殖民地组成联邦的做法,也用在了加拿大(1867年)和澳大利亚(1901年)。但是,英国人忽视了南非布尔人独特的民族特性。经过一百多年的磨难,布尔人已经远远不象他们的荷兰亲戚那样脾气温和、重商轻武。干旱贫瘠的南非高原、颠沛流离的大迁徙和同土著之间无数的残酷战争,磨练并且重新塑造了他们的性格。布尔人性格保守,吃苦耐劳,生活俭朴,崇尚武力,不愿意接受异族统治,对自己的语言、文化、宗教和其他民族特性始终抱有自豪感。这也是那些远离文明中心的边远地区人民(如美国西部、澳大利亚西部和阿根廷北部)的普遍性格。在1877—1880年英国统治德兰士瓦的三年期间,布尔人的民族情绪尤其高涨,德兰士瓦和开普两地的布尔人联合起来,于1880年在开普敦成立了布尔人民族主义组织——阿非利卡人大会(AfrikanderBond,“阿非利卡人”为南非荷兰人的自称),并且在奥兰治自由邦共和国也发展了分会。这种特立独行、不屈不挠的性格,注定使得布尔人不能成为维多利亚女王治下的忠顺臣民。英国人统治德兰士瓦共和国的三年期间,并没有着手改善中下层布尔人的生活条件,也没有增加投资、改善当地的财政、经济和政治生活,反而允许英国商人进行土地投机、向布尔人补收以前欠德兰士瓦共和国的税款,引起了布尔人民广泛的不满情绪。与此同时,英国人出兵在1879年消灭了布尔人最大的威胁——强大的祖鲁王国,俘虏并流放了国王塞提瓦约,将祖鲁王国故地划分为十三个酋长领地。英国—祖鲁战争解除了布尔人的心理负担,布尔人复国之后的最大威胁被解决掉了。1880年9月,为了从土著手中收缴金伯利钻石矿作为工资发到黑人劳工手里的大量枪支,在英国保护国巴苏陀兰(今莱索托)发生了“缴枪运动。”英国驻德兰士瓦的主力部队南下保护,留在德兰士瓦的英军总数不超过三千人,只驻守在比勒陀利亚、吕斯滕堡、莱登堡、斯坦德顿等几个重要城镇,防务空虚。是年12月16日,五千多不满英国治理的布尔人聚集在帕尔德克拉尔举行国民大会,宣布进行武装反抗,恢复南非共和国,升起共和国镶嵌绿边的红白蓝三色国旗,推举在布尔人当中德高望重的保罗·克鲁格(S.J.PaulusKruger)、皮埃特·朱伯特(Jacobus“Piet”Joubert)和小比勒陀利乌斯三人为首领。同日,新组成的三人政府将南非共和国的声明送到了比勒陀利亚驻军的手中,英国人拒绝接受,下令各地驻军火速增援比勒陀利亚。12月17日,布尔人市民和英国驻军的冲突在波切夫斯特鲁姆爆发。12月20日,驻扎在莱登堡的英军第94团两个连驰援比勒陀利亚,在布龙克霍斯特干河(BronkhorstSpruit)遭到布尔民团的伏击,第一场战斗打响。布尔人平日以骑马狩猎为乐,所以枪法极准,战术灵活,在交战中,英军247人中有77人阵亡,157人受伤,布军只有两人死亡,四人受伤。如此悬殊的比率,似乎预告了今后若干年内英国人和布尔人作战的必然结果。布龙克霍斯特干河战斗之后,驻扎在德兰士瓦的英军迅即被分割包围于比勒陀利亚和波切夫斯特鲁姆两地,坐以待毙。准备骑马奔袭英军的布尔民团1881年1月,增援的英军部队从纳塔尔殖民地出发,向德兰士瓦进军。英军司令科利将军(SirGeorgeColley)率这支千余人的援军,西进德兰士瓦。在纳塔尔与德兰士瓦边境的朗峡(Laing’sNek)受到朱伯特将军的阻击。英军和布军在1月28日和2月7日两次发生战斗。战斗中的英军还是采用美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时期的战术,排成整齐而密集的队形前进,听指挥官的号令射击。但是英军的保守并没阻止别国在近战战术的进步。山上的布尔神枪手躲藏在石头和其他掩体后面,象平时在家乡用步枪打羚羊一样,一个一个地击毙英国士兵,轻易击退了英军的攻势。第一次布尔战争期间伏击英军的布尔民团士兵2月26日夜,科利指挥650名英军士兵,试图夺取马朱巴山,从西边攻下朗峡。午夜之前,英军到达山顶,可以俯视到山下的布尔营地。科利的副官伊安·汉密尔顿(第二次英布战争时曾任南非英国远征军参谋长)建议他下令挖掘战壕,但是科利没有接受这个建议,而是命令手下休息,准备第二天再发动战斗。这时,山下的布尔哨兵发现英军已经登上山顶,为了夺回这个重要的制高点,朱伯特下令组织队伍对英军发动偷袭。他们避开英军的登山道路,沿着陡峭而隐蔽的山壁向上攀登。登上山顶之后,他们对休憩中的英军展开了偷袭,山上的英军毫无防备,93人被打死,133人受伤,54人被俘,科利本人也在山顶被击毙。布军方面,只有一人阵亡,5人受伤。此时英国在德兰士瓦附近地区已无其他军队可以动用,又担心引起德兰士瓦境外布尔人的反抗,只好同意议和。英军战败的消息传回国内,格拉斯通内阁宣布辞职。1881年3月6日,英国和德兰士瓦军队签订了停战协议,8月3日双方又签订了《比勒陀利亚协定》。该协定规定,保证德兰士瓦可以建立在英国女王宗主权下的完全自治的政府,英国保持三项特权:控制德兰士瓦对外关系;保持对德兰士瓦同非洲部落关系的控制权;战时英军有权借道德兰士瓦。这里所规定的英国女王的“宗主权”(Suzerainty),原是表示“封建领主”的古老词汇,在当时是一个没有先例的词语,不具任何精确含意。布尔人明知该条约对其限制极大,但是迫于形势,只好企望通过以后修改条约来取消宗主权规定。1884年,德兰士瓦总统克鲁格和副总统朱伯特来到伦敦,和英国人签订了《伦敦协定》,取消了英国对德兰士瓦的宗主权——英国人自然用模棱两可的字句对其埋下了伏笔。不过总的来说,当时的英国人似乎已经满足于让布尔人的贫穷共和国在英国殖民地和黑人保护国汪洋大海的包围中延续这种半死不活、自生自灭的状态。注:英国坚持认为自己并未承认德兰士瓦的独立地位,认为德兰士瓦没有外交主权,只是依附英国的半自治国家。英国的态度从两件事件中可见一斑:德兰士瓦派驻欧洲国家的大使莱德斯曾被邀请参加维多利亚女王加冕60周年阅舰式,在仪式开始前几小时,他被告知其乘坐的那条观礼船是专为各英属殖民地代表安排的。莱德斯为避免引起外交事件,最后随机应变地登上一艘荷兰巡洋舰出席阅舰式;其二,莱德斯去俄国参加一位亲王的婚礼,俄国外交部屈从于英国大使压力而没有邀请他,但沙皇盛怒之下以“私人朋友”名义邀请莱德斯参加婚礼,结果英国大使馆全体人员均谢绝出席C